摘要:三分鐘了解 《最後的武士》中勝元的原型 是如何成為悲劇英雄的
如果有看過《最後的武士》這部電影,就會知道是一部描述明治初期的日本,一群反抗明治政府的武士,以及與他們並肩作戰的美國軍人。在實際歷史中,當時確實發生數起不滿明治政府的舊武士世家所策動的武裝反抗。
《最後的武士》就是依據這段史實,改編成對日本歷史一無所知的人也看得懂的簡單故事。電影中一個武士的領導人「勝元」,這個角色的原型則是來自於維新三傑之一,著名的西鄉隆盛。那麼,我們就用三分鐘時間,來了解電影《最後的武士》中勝元的原型,是如此成為悲劇英雄的。
西鄉原本是薩摩藩的下級武士,藩主島津齊彬發現他的才能,提拔他擔任可直接出入藩主庭院以供差遣的「庭方」一職,直接進行栽培教導。當時島津齊彬的構想是要強化德川幕府權力,對外開放國門,甚至締結中日朝同盟對抗歐美列強。
島津齊彬的這種想法對年輕的西鄉隆盛產生極大影響,有人認為這就是他後來提出徵朝論的背景因素。島津齊彬為了強化幕府權力,企圖擁立一橋慶喜為下任將軍,因而命令西鄉隆盛進行地下政治操作。
篤姬和德川家定政治聯姻之際,西鄉隆盛也參與了幕後的活動。但在島津齊彬猝死後,西鄉不被掌握權力的島津久光所喜,因而失去地位,後來還被島津久光流放到離島,度過三年的囚犯生涯。
在島津齊彬死後,掌握薩摩藩實權的島津久光想要跟朝廷和幕府進行協商,於是召回有對外交涉經驗的西鄉隆盛。然而兩人彼此不合,西鄉再度被流放到離島。後來在擔任家老的小松帶刀以及大久保利通等人說情下,他才恢復地位,並於1864年禁門之變中擔任藩兵參謀,與長州藩交戰。後來又為了推翻幕府而極盡權謀之事。
1865年,西鄉隆盛在土佐藩出身的坂本龍馬斡旋之下,締結了薩長同盟,並與企圖推動大政奉還的土佐藩交換盟約,更進一步和大久保利通及巖倉具視等人策劃讓朝廷下倒幕敕書。在德川慶喜上表大政奉還後,西鄉隆盛及大久保又挑撥幕府,於1868年引發鳥羽伏見之戰。
西鄉隆盛在戊辰戰爭中擔任東徵大總督府下參議,指揮朝廷軍隊,並在與舊幕府軍陸軍總裁勝海舟的會談後,成功地讓江戶城無血開城。自此,德川幕府結束了兩百多年的統治,在較為和平的狀態下結束使命。
西鄉在明治維新後一度回到薩摩,之後於1871年出仕,擔任新政府的參議,以鐵腕作風實施廢藩置縣。在巖倉具視擔任全權大使,帶領由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等多位政府中心任務組成的遣歐美使節團出發後,他以留守政府首席參議的身份,推動學制及徵兵制、地租改正等大改革。
西鄉還兼任陸軍元帥及近衛都督,致力安撫因廢藩置縣及徵兵令而失去既有特權的全國舊武士世族,為了化解他們的不滿而提倡徵朝論。這個主張被自歐美返國的大久保利通等人否決,之後西鄉便和其他徵朝論者一起向政府提出辭呈下臺,返回故鄉鹿兒島。
回到故鄉的西鄉創辦私學,教育舊武士世家子弟。後來被仰慕他而且不滿新政府的舊武士們拱出來,發動了對抗明治政府的西南戰爭。這場戰爭是舊武士世族所發動的動亂中最大,也是最後的一波,又被稱為日本最後的內亂。激戰到最後,西鄉軍大敗,最後舉刀自盡。
雖然西鄉帶著反叛軍的汙名死去,但他死後諸多學者都對他的精神大加讚揚,而且在頒布憲法大赦之際,他也被追封正三位官階,還在東京上野豎立他的銅像。他在民間也被視為悲劇英雄,備受人民喜愛,坊間還出現各種「西鄉傳說」。
1891年俄國皇儲尼古拉訪日時,出現謠傳說逃亡到俄國的西鄉隆盛也會一起回來;但日本海軍最新巡洋艦畝傍號發生不明失蹤事件時,也有人傳說西鄉隆盛可能搭這艘船活著回來。很多人對時局不滿,他們把改變現狀的希望寄托在悲劇英雄西鄉隆盛身上,所以才會出現這些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