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楊琦琦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保羅·尼採高級國際研究學院
美國對華為的「趕盡殺絕」世人皆知。
美國商務部 5 月 15 日規定:禁止全球範圍內使用美國軟體和技術的半導體製造商在沒有事先獲得許可的情況下向華為提供所需的產品。
此項決定也是自2018年通過的2019年度美國國防授權法案,到 2019 年5月將華為以及名下子公司全部加入清單以來最新的封殺措施。
有人說美國總統川普喜怒無常,和其他國家政治領袖風格完全不同。事實上,川普的表現,以及包括對華為一事的態度上,恰恰是川普執政期五種焦慮的表現。
利用這些焦慮掀起對中國的敵意正在美國甚至歐美國家蔓延。難道川普不明白這種歧視違反美國所倡導的人權、平等和自由嗎?
商人出身的川普極為精明,但他之所以有這樣的舉動,深層次的問題是,當下的美國正經歷前所未有的經濟焦慮和對勢力平衡的擔憂。
疫情只是一個引子,是美國對中國發動全面制裁的加速器。為什麼美國處處針對華為而不是其他企業?
因為在美國看來,目前對美國產生最大影響、能跟美國掰手腕的中國企業只有華為,而且華為的技術能力、發展速度,尤其是對歐洲和亞洲的一些美國盟友產生的影響與日俱增,這是美國最擔憂的。
華為事件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當下美國的經濟生態和全球地位密切相關。我們試圖通過分析當下美國的五種焦慮,抽絲剝繭,發現美國對華為「趕盡殺絕」背後的真相更有意義,更能讀懂美國對中國的戰略意圖,才會更加全面了解美國對華為事件的真正目的。
第一種焦慮:中國改變全球格局被美國看作「原罪」。
美國的第一種焦慮是看不得中國企業改變全球格局,所以用「原罪」論阻撓中國的崛起。
美國政府從一開始就統一口徑宣稱針對華為的一切管控都源於一個莫須有的國家安全隱患——華為設備被美方懷疑有「後門」能夠秘密存取運營商數據,而華為在 5G 移動通訊技術層面擁有的絕對優勢又使得與美國分享軍事科技和安全情報的盟友們不得不選擇華為作為5G 網絡設備供應商。
也就是說,拋開華為設備的安全可信性不論,就一家中國企業在移動通訊領域所取得的技術創新和潛在的市場佔有力,已然潛移默化地改變了現今的全球經濟格局。
中國本土科技的高速發展與工業能力的不斷升級,從兩個主要方面逐漸重構全球經濟格局。
首先,中國企業在全球科技供應鏈中的地位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從過去處在高科技供應鏈的下遊發展至有能力在供應鏈上遊博得一席之地,甚至在某些特定的產業,中國企業不但把持著供應鏈上遊的地位還擁有對完整供應鏈的控制。
其次,雖然中國企業的發展勢不可擋,可是全球供應鏈畢竟不是存錢罐只進不出。中國企業在供應鏈下遊稱霸不會對歐美日韓高新科技企業造成太大影響,一旦轉移到上遊就會對發達國家的行業巨頭們產生衝擊。
一旦華為成功彎道超車成為行業領頭羊,那麼世界科技格局將會被中國企業改寫,這也是美國最不願意看到的。
第三個方面,發達經濟體實力的衰退變相加速了中國經濟實力的提升,縱然中國企業毫無動機和意圖威脅他國國家安全,但在美國看來,中國自身實體的增強就是「原罪」。
他們不願意看到中國企業把持科技領域頂尖話語權,這意味著美國長期把持的技術尖端正在減退。如同一個曾經的巨人,一定不願意看到後來者對自己的超越。
第二種焦慮:從全球高科技供應鏈中剔除華為,美國有一種失去控制權帶來的焦慮。
如果中國在科技領域中直接威脅到美國的霸主地位,那麼美國的做法則是想盡方法從全球高科技供應鏈中剔除華為。
如果美國對華為在本地市場的排斥是對自身國家安全的維護,那麼限制全球範圍內的供應商對華為供貨就顯露出了美國的真正意圖——誓將類似華為的中國企業從全球高科技供應鏈中剔除。
上文提及中國企業自身發展給發達國家經濟體帶來的潛在壓力,那麼當中國整體經濟不斷追趕美國的同時,美國自身的不安全感也在增加。
國際關係理論中有一個關鍵的概念被稱為勢力平衡。當兩個國家的勢力暫時處在均衡狀態時能夠將衝突爆發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而中美的經濟往來關係也正好處在了微妙的時間點,也就是中國的經濟實力在趕超美國經濟實體的軌道上。但兩個經濟體卻並沒有達到勢力平衡,所以衝突摩擦爆發的可能性不降反增。
勢力略高一籌的美國也繼而表現出不願被趕超的倔強和逐漸失去控制所帶來的焦慮。這種焦慮未必是針對中國,假設其他國家和今天中國的地位一樣,極有可能美國今天的態度就不是對中國,而是對其他國家。這,其實是美國做為霸主最不願失去的控制權。
第三種焦慮:對WTO失去信任正在實行單邊主義,反映了美國對中國受到國際組織認同的焦慮。
國際組織感受到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帶來了變化,而這是美國最不願意看到的。因此,美國逆向而行。從過去的多邊貿易邁向單邊主義,這實質上是對中國國際地位崛起的焦慮。
美國主流外交政策制定權威智庫對外關係委員會最近發文,提到美國越來越傾向於採用單邊主義及貿易保護政策。因為當權的川普政府已經對國際貿易組織(WTO)之類的國際多邊經濟制度失去信任,而失去信任的最主要理由就是川普政府覺得國際組織有嚴重偏袒中國的嫌疑。
美國認為,從 WTO 在貿易上偏袒中國到世界衛生組織(WHO)在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處理和應對上偏袒中國,不管事實到底如何,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美國在面對中國與日俱增的國際影響力時過激的反應著實耐人尋味,因而體現出一種深深的焦慮。
第四種焦慮:中國供應鏈日趨完善引起了美國的焦慮,而川普執政下試圖切斷美國甚至全球與中國企業的聯繫。
美國見不得中國好。在中國供應鏈越來越完善,在全球經濟格局起到的作用越來越顯著時,美國的焦慮隨之而來,他們希望美國仍舊起到主導作用。
除了要將類似華為的中國企業剔除出現存的全球供應鏈,美國也在尋求重組現有的高科技供應鏈從而達到兩個目的:
第一個目的非常明確,美國想要徹底切割中國企業和美國技術的聯繫,從而抑制科技供應鏈越來越依賴中國的趨勢。
第二個目的是,川普政府希望在整條供應鏈不再過度依賴中國企業的同時,美國科技的主導地位可以迫使高科技製造業巨頭們重新將就業機會重新搬回美國。
第五種焦慮:美國內部的全球化與單邊主義的焦慮。
即使在美國內部也有很多不同的聲音。一種聲音支持全球化,另一種以特郎普政府為首的開始逆向而行,開始回流到單邊主義時代。這種內部焦慮是導致美國不同聲音越來越多的根源。
中美貿易戰從 2018 年開始至今年年初暫告一段落。貿易戰對全球化和全球經濟增長所造成的負面影響,遠比對中美本身所造成的影響要多。眾多學者和商業人士例如諾貝爾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和比爾蓋茨都陸續坦言,全球化的弊端被過度忽略淡化,而美國對待全球自由貿易方針的急轉彎,也使得眾多業內人士對經濟全球一體化的前景感到擔憂。
事實上,麥肯錫諮詢公司 2019 年的研究報告就指出全球化在2008 年次貸危機前就達到了空前的頂峰。自次貸危機以來,全球經濟一直經歷著「去全球化」的逆向發展過程。
這次美方下定決心要將華為「趕盡殺絕」,並且更是要讓中美供應鏈系統徹底分割從而減少對中國市場和製造業的依賴,類似政策有極大可能會讓全球經濟一體化一蹶不振永難再回巔峰。
在疫情籠罩下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並不會因為華為被斷供而得到顯著的緩和。相反,華為作為 5G 行動網路的領頭羊若是不能為全世界各地的行動網路提供最先進的 5G 設備,這本身無疑是一場全人類的悲劇。
在美國經濟是奉行全球化還是單邊主義時,一直就有爭議。美國各界反對保護主義與反對中美對抗的聲音也不絕入耳。最近史丹福大學的兩位本科生在學校的報紙上發聲呼籲川普政府不要繼續對中國進行非理性的打擊。
首先美國內部的矛盾在不斷加劇。在新冠病毒疫情所引發的政治宣傳下,美國民眾對中國的不友好情緒間接轉移到了本地華人華僑身上。
其次,在新冠病毒疫情最嚴峻的時間段,中美之間的矛盾不利於國際社會協同應對現有疫情,以及未來國際公共衛生難題。
第三,中美關係附帶的擴散效應,對全球經濟造成的影響不可預計,這也嚴重加劇了全球經濟短期內發展的不確定性。比如,中美博弈務必牽扯到美國傳統盟友與中國之間的經濟往來,最近澳大利亞為美國背書也對中澳貿易產生了負面的影響。
不管怎樣,倘若川普政府對華為的圍剿長期維持下去,全世界的普通消費者和用戶們才是最大受害者,而不是川普及其手下的美國政客們。
本文原創於藍科技,本站原創文章所有權歸藍科技所有,轉載務必註明作者和出處,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