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學法指導:立體幾何的降維與升維
高中立體幾何,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既可以按照純幾何去分析,也可以從空間向量或邏輯關係入手。
古希臘的泰勒斯曾運用降維的思想計算金字塔的高度,今天我們仍然可以沿著這個方向,將許多立體幾何問題轉化為平面幾何問題,然後進行求解。
高中立體幾何問題解法豐富多彩,其中應用最多的就是降維的思想方法,其次是升維的思想方法.這就是解決立體幾何問題的整體策略.
一、降維的思想:將複雜問題,抽象為一個或幾個簡單問題,最終將不易解決的問題變為易於解決的問題.
立體幾何的主要內容,不外乎直線和平面、多面體和旋轉體兩大部分.在解決這兩部分內容的某些空間問題時,僅憑空間有關描述是不能具體刻畫出它們的相對位置關係的.這時,我們常常運用降維思想,使其轉化到平面圖形來,採用平面幾何的知識來準確刻畫出空間關係.
例題1 如圖所示,已知在長方體ABCD-A1BCD中,E是DD1的中點,AB =8,AA=4,AD= 2,求直線AE與A1C1所成的角.
解題分析:
分析 直線與平面相交,是空間位置關係,但僅憑"相交"也不能精確反映其位置關係.要精確刻畫出直線與平面的位置關係,也需要用數量來表示.
通常,我們是將直線與平面相交所成的角轉化成平面的角來完成的.即用斜線與其在平面內的射影構成的銳角來表示.為了保證其完備性,同時規定,直線與平面垂直構成的角是直角,直線在平面平行構成的角是0°的角.
所以,求直線與平面所成的角,一般方法是,先降維轉化成平面角,再求出角的大小.
題中,要求異面直線AE與A1C1所成的角,由於AC//A1C1,這樣就將所求交角轉化為 AC與AE的交角∠EAC.它是一個平面角,再用平面幾何的知識求得該角的大小.
如圖所示,連接AC、EC,因為AC//A1C1,所以∠EAC是直線AE與A1C1所成的角,在△ACE中,因為
所以,根據餘玄定理得:
所以
所以,直線AE與A1C1所成的角為arccos(√34/34).
二、升維的思想:將高度抽象的問題,轉化具體便於描述與論證、便於求解的問題;
將缺少關聯的個例問題,擴展為一類問題,先解決其中較簡單的個例,再將規律與經驗進行推廣,進而解決問題.
線與線、線與面、面與面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平行關係、垂直關係或平行關係與垂直關係之間都可進行轉化,其證明也是考試的高頻點.證明時,不僅要思考它們之間的轉化,而且要理清判定定理和性質定理的條件與結論.
比如要證明平面α與平面β垂直,必須還要藉助其它的輔助線:當L⊥L1,L⊥L2,而L1和L2是平面β內的兩條相交直線,且直線L在平面α內時,則平面α與平面β垂直.
就如同代數中的算法體系,立體幾何中也存在一個邏輯化的證法體系. 這只是若干種證法中的一種,但這些方法本質上幾乎都是要就此展開,面對一個已知條件與結論之間的鴻溝,更多的時候是採用迂迴的策略,以退為進。要靈活運用相關知識,同時要注意一些較常遺漏疏忽的條件,避免"會而不全"導致失分.
例題2 如圖所示,已知PA⊥矩形ABCD所在的平面,M、N分別為AB、PC的中點.
(I)求證:MN∥平面PAD;
(II)若∠PDA=45°,求證:平面PMC⊥平面PCD.
解題分析:(I)證明∶
方法一∶ 如圖,取PD的中點E,連接AE,EN
∵N為PC中點,∴EN為△PDC的中位線,∴EN∥CD,EN=1/2 CD
∵CD∥AB,CD=AB,M為中點,
∴EN∥AM,EN=AM,∴四邊形AMNE為平行四邊形,∴MN∥AE
又∵MN不在平面PAD上,AE在平面PAD上,∴MN∥平面PAD.
方法二∶ 如圖,取CD的中點F,連接MF,NF,
∵N為PC中點,∴FN為△PDC的中位線,∴FN∥PD,
又NF不在平面PAD上,PD在平面PAD上,∴FN∥平面PAD.
同理可證MF∥平面PAD,MF與FN相交於點F,MF,FN都在平面MNF上,
所以平面MNF∥平面PAD,MN在平面MNF上,∴MN∥平面PAD.
(Ⅱ)證明∶PA⊥平面ABCD,CD在平面 ABCD上,AD在ABCD上,
∴PA⊥CD,PA⊥AD,∵CD⊥AD,PA與AD相交於點A,∴CD⊥平面PAD.
如圖,∵AE在平面PAD上,∴CD⊥AE,
∵∠PDA=45°,E為PD中點,∴AE⊥PD,
又∵PD與CD相交於點D,∴AE⊥平面PCD.
∵MN∥AE,∴MN⊥平面PCD,又∵MN在平面 PMC上,
∴平面PMC⊥平面P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