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拉餌
拉餌是懸墜釣法以後衍生的新掛餌方法,先起用於競技釣法,後被廣泛用於休閒釣,也包括傳統釣法。其主要特性,方便、快捷,主要適合以釣個頭略小和密度較大的魚情。將其適當的進行調配,也能拉出直徑十幾毫米的大團。在釣混合快魚的前提下,拉餌釣大魚也照樣適用。拉餌也分出,霧化散落、粘連等類型,是針對各種不同的魚情、不同環境、包括競技比賽而設計製作。公司的拉餌品類,直接使用都能拉出很圓的餌團,餌團比較密實,只要按照說明正確使用水比,無須再添加拉絲粉(小麥蛋白纖維)。
在實際使用中,有好多經常參加比賽的釣友說,公司拉餌產品雖然拉的漂亮,但殘留較大,這種說法是客觀現實的,但不能說是正確的。眾所周知,中國的釣魚大軍,多數是休閒釣,而對拉絲餌的應用並不是很熟悉,如果一種拉餌在競技釣手的眼裡、嘴裡,看並說出狀態不錯來,在休閒釣當中就不見得能發揮其優勢來。我們必須要為眾多休閒大眾負責。筆者通過多年的賽場和休閒釣的經驗和觀察得出:通常比賽時,競技釣手對競技餌料的性能、特性都有比較深的了解。比賽前都會對各種餌料進行複合調配。競技釣手對餌的應用,釣手對包裝上市的拉絲餌很少單用,為了能使其餌品在比賽中有更充分的發揮,都是由主、次、並附添加的各個角度綜合配用,讓餌在味道上、狀態上達到最精緻的要求,其目的將魚誘的更多,使魚吃的更好、並釣得最多。某一種拉餌在出廠前的調配是針對大多數釣友的,況且,拉餌還面對釣大、釣小、釣快、釣慢之說。所以,一種餌品不可能拉出數種狀態要求來。為此,釣友對本公司拉餌的相互搭配的做法便應運而生。
在日常垂釣中,尤其野釣小鯽魚,有些釣友拉餌拋竿入水以後釣不到魚,就會怨餌,或者說這餌魚不吃。碰到這種情況,首先要看看兩邊的上不上魚,水深是不是差別很大,如果釣點差別不大,要檢查調釣是否正確。可以說,一個懸墜釣法應用較好的釣手和一個剛學懸墜釣法的釣友,在釣技和餌料的應用當中兩者差別很大。尤其是釣小鯽魚,請釣友們注意,浮漂有動作不中魚是釣法、浮漂、鉤、線、餌的配合有問題,不是魚不吃。如果拋餌到釣點,一點浮漂信號都沒有,就要考慮釣點的差別,這一點可以從水面上看有沒有魚星冒起,如果有魚星,要檢查你所拉的餌是不是霧化太快,霧化太快到底時,鉤上的餌已經沒有了。如果餌比較粘、軟、到底還有餌,那就是餌不對路。魚星多,不吃,證明窩子打大了,或餌料味道太濃。釣鯽魚初春應多用些動物蛋白含量高的餌,或腥香的餌。北方偏腥,例:6#鯽、4#鯽、冬釣鯽、藻元素;南方偏香,例:1#鯽、2#鯽、廣譜餌、龍鯽、鳳鯽等。但也不排除特殊性,南方經常餵養飼料,初春釣也適合用腥。 如果魚星少,應在餌中適當加點味道大的餌或添加劑。
六、 附屬添加類
在釣魚時,釣者根據地域的不同,水溫、魚情、魚種的不同,就要使用適應眼前水中魚情的餌料,就要對餌料進行選擇搭配。例:此地小雜魚多,釣大魚時避免小魚鬧而引起頻繁提竿,就要把餌調的粘些。如主要使用的餌料比較散,就需要加粘粉,使釣餌粘些。釣中發現魚較喜濃香就要加龍鳳香;喜腥,就要多加些蝦粉或赤尾青。釣當中魚來的較快,上魚率也很高,到位就有魚吃餌,實際應用的餌有些粘,那就要加雪花粉或尺上。雪花粉和尺上能使餌鬆散霧化,就起到了很好的使用效果。同時還要考慮到釣法,釣半水、釣離底、浮釣。就像釣魴魚,魴魚喜香,而釣離底最好。釣土鯽,拉小餌釣得鈍一點好;釣彭澤鯽,釣的靈一點,或一鉤到底一鉤懸最好;而釣高背鯽,最好是釣半水,餌料用霧化型的散或膨脹型的餌的最好,但這也僅僅是休閒釣,如果比賽,就不能按部就班,要根據魚情的變化去設定用餌和改變釣法。 365、366、尺上、雪花粉、大黃鯽、全能競技2#,既是單用釣餌,又適用於各種餌料搭配使用,使其他餌變輕、鬆散、霧化、膨脹的附屬餌品。粘粉、蝦粉、赤尾青、龍鳳香、麝香米是根據魚的喜好,摻到餌品當中,加濃和提高魚的誘食性和適口性的添加餌品。
七、 配餌與釣法的結合
當我們初步了解餌料的劃分類型後,就要進行實地的選配餌與調釣。如果出發前就知道要釣什麼魚或比較了解魚情,出發時就要有針對性的準備,如應用的竿、線、漂、鉤、餌和附屬用具及食品和飲品,一些無關緊要的東西不宜多帶。即使開車,到釣位也需要把應用釣具帶到釣點,背著許多東西在水邊高低不平的地方活動是很累的,太累則失去了休閒的意義。
在日常的垂釣過程中,以筆者的經驗,用餌則以春腥、夏淡、秋香、冬濃八字常規,而謂之濃,又要記住南淡北濃的地域特點。魚對餌的要求近似於人類的飲食習慣,但又不能生搬硬套,還要熟悉當地的種植和養殖特性。 365、366的適用範圍,應該是很廣的,含義是一年365天,366天都能用。365有淡淡的奶香味,單用直接可以釣鯽魚和其他魚;366的材料中含地瓜粉,鯉魚愛吃地瓜。所以,365和366既有個性又有共性,個性主要對鯽和鯉,共性是兩者都能和任何餌搭配適用,使發粘的餌改成鬆散,使重的餌減輕比重。釣鯽搭配365,釣混合魚用366搭配是最好的。 尺上、競技2號和大黃鯽則主要應用於競技比賽,其原料昂貴,其作用肯定比一般的餌品要大。尺上和365的水比係數不同,用150毫升365調出一塊餌,100毫升尺上就能調出和365一樣大的餌團。用尺上釣什麼魚都可以,尤其對鯽魚、鰱魚。它的溶散霧化性極好,而且比重很輕,入口性特別好,用於調整任何餌的比重和散落程度。其濃厚的天然原味又是香味劑不能比的,內含的信息素則是無味的。使用時,能相對減少雜魚的鬧窩。比賽當中,往往在比賽的殘局,當魚被釣到非常猾亂的時候,用競技2號40%,加60%尺上,搓餌釣殘局會出乎釣手預料之外的效果。兩者的配合使用特徵是膨脹又微微霧化,附鉤性好。 化氏大黃鯽和競技2號的特點,單用於搓餌,其性能屬膨脹型。搓一顆黃豆粒大的餌下水能膨脹成花生米大的餌團,膨脹後像棉花團一樣仍包在鉤上,即使很小的魚也能吸進嘴內。競技當中用競技2號(味輕),或用大黃鯽(味重),搓餌釣猾魚最好。釣手平常口頭講的所謂餌的狀態,在尺上、大黃鯽、競技2號上最具代表性。當魚在水下被釣怕了以後,看到用這幾種產品調出的餌團,它本想輕輕的吸一下看看有沒有危險,但這輕輕一吸,卻進嘴了,這就是狀態的作用。大黃鯽和競技2號與其他餌品配合的主要作用,就是使餌變輕、變蓬鬆、附鉤性好。用大黃鯽20%、競技2號 10%、全能5號 30%、尺上 30%,搓大餌釣猾亂的混合魚,是筆者多次比賽中的適用配方。
在比賽中,大家都知道原餵養料的重要性,甚至一團餌全用原塘料,但到後期往往空槍頗多。為什麼,就是原餵養料比重大或粘,被釣傷的魚嘴往往因餌重,吸不進嘴,餌粘吸進嘴又吐出來。如果在原餵養料中按20-30%的比例加進尺上,其比重會減輕很多,容易進嘴;加上20-40%競技2號,既保持原味又使餌蓬鬆不脫鉤,最適於釣糗魚。由此可見,這幾種餌與其他比重大、粘、味大的餌搭配使用,好的狀態就出來了。 競技2號和尺上的作用不僅宜於調整餌的狀態。當水下的魚在窩內被餌刺激的興奮,水面上的浮漂信號雜亂,魚星冒的多,但魚不愛吃餌,皆因餌的味道太濃所致。這時,單用尺上或競技2號會減輕味道和比重,魚就會適口了。筆者多年比賽,非常熟悉對餌品的調配,這來源於多年的實踐經驗。釣友們準備比賽的用餌時,場外準備是至關重要的,但因在比賽中的變化,現場調配又需靈活,這時就需要釣手熟悉各種餌的性能,把握餌的比重、溶散、一般水比和味型,以避免臨陣手忙腳亂。 4#鯽、6#鯽,釣友們經常用於比賽釣鯽魚用,但由於4#、6#有它固定的狀態和水比,如果釣1斤稱50尾的小鯽魚和1斤稱5尾的鯽魚,兩種魚情按餌的狀態要求大小輕重不一樣,而且有快魚、慢、糗魚之魚情,餌料搭配中就要因魚情而進行搭配調整。釣小瓜子鯽,先將4#、6#進行粉碎,魚越小粉碎的越細,赤尾青也粉碎。
下面推薦幾種配比方法:
1、釣1斤30-50尾的鯽魚: 4#鯽 30%、6#鯽30%、尺上20%、全能競技2號10%,將以上四種餌混合以後,加水攪拌均勻待滲透後,在餌的表層撒10%粉碎過的赤尾青,再用五指劃拌均勻,握團即用。快魚水多一點,散化快,慢魚水少一點,將餌團多握幾下,拉出來密實。
2、釣1斤20-30尾的小鯽魚: 4#鯽 40%、6#鯽 30%、尺上 10%、競技2號 10%、赤尾青 10%。
3、釣1斤10-20尾的小鯽魚,就不要將4#鯽、6#鯽粉碎了,赤尾青也不要粉碎,4#鯽 40%、6#鯽 30%、尺上 10%、全能競技2號 10%、赤尾青 10%。
4、釣1斤5-10尾的鯽魚: 4#鯽 40%、6#鯽 40%、全能競技2號15%、赤尾青 5%。
5、釣半斤-1斤的大鯽魚: 取超誘 100毫升,加30毫升拉絲粉混合備用;4#鯽 30%、6#鯽 30%、赤尾青 10%,另取混合後的超誘 30%調和,水比略多一點。 這是釣大小鯽魚的調餌方法,但應用時要根據魚的偏好,如偏香加點龍鳳香,如偏腥,把4#鯽的比例減少,加大6#鯽的比例。
八、 春釣鯽魚
魚兒蟄伏了一冬天,體能耗盡,急需大量的食物和蛋白質來補充體能。所以,春天應以動物蛋白含量高的餌品為主:6#鯽、4#鯽、3#鯽、龍鯽、醉仙鯽、化氏無雙、鋼彈1#、2#、全能1#、冬釣鯽(腥、香)、赤尾青、蝦粉、藻元素都含有大量的動物蛋白;鯽1#、2#、超誘、全能4#、5#、鳳鯽,同樣含大量的植物蛋白。如果能恰當地調配並應用好餌料,就能錦上添花。
拉餌配方:
① 4#鯽40%、6#鯽40%、冬釣鯽(香)20%;
② 6#鯽40%、醉仙鯽20%、龍鯽 20%、全能競技2號 20%,三者混合用水調和後,在上面撒一層赤尾青,其腥味更適魚口。
③ 藻元素70%、鳳鯽20%、365—10%。
如需要上述三種配比拉的更大些,取超誘200毫升,拉絲粉60毫升拌勻,裝袋備用。
如需拉大餌,取出某一配比好的餌加進配好的超誘,按100:30的比例,就能拉出較大的餌團。這三種配比在北方地區應該說是比較廣譜的應用配方。
偏腥用①、②號配方,腥香用③號配方,其餌水比例基本都是1:1或1:0.9。水多一些拉的鬆散略大,水少一些拉的密實略小一點。如氣溫低水涼應提前半小時把餌調好,低溫時水比略大,提前和餌,高溫時水比略小,現用現和餌。 公司生產的餌料(除附屬添加品、蝦粉、赤尾青、白粉)都具備越搓越粘的特性。有些釣友說不會用我公司的餌,會用原來用過的餌,那麼原來的餌你怎麼用,我公司的餌你就怎麼用即可。拉餌用水一和,就能拉,搓餌用水一和,就能搓,非常簡單。我們釣魚的樂趣是體現在你由不會到會,把原來的一兩種使用技巧發展幾十種技巧,就相當於你研究出了新的項目,然後應用到垂釣中,你的情趣就來了。當你掌握了釣技與餌料的合理應用,垂釣中與以前相比有了較大的提高和收穫,你才感到運用的樂趣和釣魚知識的深厚。同時,釣友們要善於辨別餌的質量,不能靠用鼻子去聞,你聞著好聞就說這餌好,你說好不行,要讓魚去分辨才知真好和假好。例:公司的蝦粉打開包聞時腥味並不大,但與水混合後真腥味就出來了而長時間不減味,釣友不妨找類似價位的同類產品比較一下便知。 在實際應用中,就搓餌而言,開始調餌不要反覆揉搓,先讓餌散散的。餌入水散落、霧化先起到誘魚的作用,然後根據上魚的快慢,你那掛餌的手,隨時就把那散散的餌搓到你需要的軟粘度,和霧化快慢的程度。麵粉是散的,加水成了溼的,你不揉搓拋到水裡一會就散落了;如果你揉了幾遍,再拋到水裡那就需要一段時間才慢慢散開。餌的運用道理是與蒸饅頭和面一樣的,而且餌是越搓越粘。如果魚上得快,到位就有信號,你就輕、少揉搓;魚上得慢,你掛餌的那隻手,掐一團散的餌,反覆揉搓幾遍,你感覺就不一樣。所以一團餌的軟、粘、硬、散狀況,由你心裡想、手上做,這就叫靈活運用。釣魚要動腦子,要用心,別人釣的好,先不要問別人用什麼餌。有時別人釣的很好,你向他要了一塊餌,但你卻釣不到魚,為什麼?就是你沒去琢磨怎樣用餌和釣法。 由於魚情的多樣化,公司推出冬釣鯽,其餌的狀態最適應比賽,使釣友們調整餌更快捷。釣友們知道釣多大的魚,看冬釣鯽包裝上的說明便一目了然地掌握了搭配方法。 當我們掌握了餌料狀態的配比要求時,應再考慮浮漂、線組搭配和調釣的合理與否。 筆者在多年的比賽中,一直強調浮漂的信號要與餌料的狀態形成一種默契。如果調釣正確,而出現空槍多的現象(排除子線粗細、鉤大小的因素),空竿出水後,要觀察餌的殘留情況。對魚餌的殘留問題,筆者認為不論釣大釣小,釣快釣慢,鉤上必須有殘留。一點殘留沒有,餌在水下,魚無直覺上的攻擊目標。在垂釣中,釣者拉兩顆漂亮的餌團下水,提竿空槍,觀察後發現兩鉤上均有圓圓的殘留,不拉餌再拋竿下水,往往釣上雙尾來。這證明,殘留餌魚照樣吃,其主要原因是殘留的大小問題。大了,魚吃第一口不進嘴,入口不好再吐出來,就出現了空槍。當比賽中已無時間再重新調餌,釣手在釣中應該放過第一或第二信號再提竿,一般不可以拉小團解決入口問題。餌團拉的太小,誘魚作用就失去了,餌團太小會越釣越慢。所以,在下場比賽中,適當加一點尺上或赤尾青,相對減少拉絲粉的比例。還要注意不要把餌團反覆揉搓,一定要用雙手握團最好。開始拉餌肯定狀態差一點,中後期就會拉的正常。如果開始拉的就很漂亮,中後期殘留就會很大。釣手也可以把一塊餌分兩次握團,調餌時,分出一半作為上半場用,另一半放在食盆內不揉搓,不握團,暫用潮溼毛巾蓋住,半場過後,再取出另一半來簡單一握團即可。 餌的狀態與拉餌方法也有很大的關係,釣者應多總結拉餌的操作經驗,摸索其直拉、側拉、平拉、重拉、輕拉、分單鉤兩次拉法的技巧。不論怎樣拉,兩鉤必須分開。還要注意一個關鍵現象,子線一定要綁在鉤的內側。如子線在鉤的外側,再好狀態的餌,拉出來肯定上小下大2團,像寶葫蘆那樣。 調拉餌的技巧,關健是水的比例是否合適。有些釣友特別喜歡在拉餌裡再加拉絲粉,實際是不應該的。拉絲粉加多了,拉不出漂亮的餌來。漂亮標準的拉餌,拉出來的餌不論大小都是圓的。所謂水比,餌料包裝的說明是比較中性的,不是絕對的。 你現場應用的量具是否準確使用?隨便倒上一杯餌料,眼看是一杯但你反覆晃晃量杯,就不是一杯了。如果你拿量杯實實在在頓幾下,顯的就更少了。所以,用餌也要總結經驗不用量杯照樣能把餌調好。當餌水混合攪拌後一般都要放置5-10分鐘,到時間後用手按一下,感覺像人的耳朵垂或嘴唇那樣柔軟度較合適。如感覺硬了,用五指沾水彈之,滲透一會用五指劃散,然後握成團即用。感覺水多了,用五指把餌劃散,撒幹餌,再劃拌均勻,等吸透水,握成團即可使用。當你不注意把餌已握成團時,才感覺餌太軟了,再把餌團裡加乾粉就會失去原餌效果,可用幹毛巾,或衛生紙巾餌團包住,讓紙巾把多餘的水吸出來即可使用。 記住,餌料袋上的餌水比例說明,比越大的餌料滲透水的時間肯定要長,反之則短一些。例;化氏尺上用水調和後放5-10分鐘,化氏無雙用水調和後2-3分鐘即可。(待續)
歡迎大家關注:我漁我樂(woyuwol)獲取最新消息長按下方二維碼,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關注我們,免費訂閱最新釣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