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朮,是菊科蒼朮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狀莖入藥,有燥溼、化濁、止痛之效。那麼,蒼朮在臨床上主要適用於哪些病證呢?臨床應用又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呢?
蒼朮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功能燥溼運脾,發汗解表,明目。臨床常用於治療各種溼證、痰飲病、夜盲症、外感風寒兼有溼邪等病證。
蒼朮性溫燥,為除溼要藥,可以治療一身上下內外之溼證。溼在上焦之頭重如裹,溼在下焦之腳氣腫脹,溼在體表之肢體困重,溼在中焦之脘悶腹脹、納呆洩瀉等,皆可用蒼朮。而其中蒼朮尤擅除中焦溼邪,每與陳皮、厚樸、甘草同用,組成平胃散。若平胃散與五苓散合用,前方燥溼,後方利溼,組成胃苓湯,治療寒溼阻滯之脘腹脹滿、納呆、洩瀉、小便不利、頭身困重、舌苔白厚膩等,作用較好。
溼為有形之邪,易於阻滯氣機,導致腹脹。晝為陽而夜屬陰,素體陽虛溼盛者,入暮之後,因自然界陰氣漸重,使患者體內溼氣流通更為不利,氣滯因而更甚,於是出現腹脹或加重腹脹。對此類腹脹,以及氣滯腹脹,得矢氣則減者,每重用蒼朮至30g,以芳香化溼,宣利氣機,常收顯效。
蒼朮有顯著的除溼作用,也可運脾以化痰飲,因此臨床用蒼朮治療痰飲病。宋代醫家許叔微夜讀飲酒,久成飲癖,證見脅痛,腸鳴,飲食殊減,十數日必嘔吐酸苦水數升,半身汗出,遍藥不效,後用蒼朮一味,三月而疾除。現代名醫朱良春醫師,用蒼朮20g,開水泡服,結合補氣昇陽之劑,治療胃下垂有良效。
夜盲症,又稱雀目。清陽出上竅,濁陰歸下竅,患者如果溼濁內盛,濁邪上蒙清竅,可致入夜則視力減退。臨床可用蒼朮一味來化飲,引導上蒙清竅之溼濁由下竅小便而出,從而明目。《本草綱目·第十二卷》記載了治療夜盲症的方法:「青盲雀目,用蒼朮四兩,為末,泔浸一夜,切,焙,研末。每服三錢,豬肝三兩,劈開,摻藥在內,扎定,入粟米一合,水一碗,砂鍋煮熟,燻眼,臨臥食豬肝、飲汁,不拘大人、小兒,皆治。」
蒼朮有發汗解表勝溼之功,發汗而不傷正氣,因此可以治療風寒夾溼的病證。《本草新編·卷之一》記載:「虛人感邪,欲用風藥散之者,不若用蒼朮為更得。蓋邪出而正又不大傷,汗出而陽又不甚越也。」對於風寒夾溼之感冒,見頭身重痛、惡寒無汗等,可用蒼朮配伍羌活、白芷、細辛、防風、川芎、黃芩、生地等,如九味羌活湯。
此外,以升麻、蒼朮、荷葉為方,治療脾虛溼盛之痤瘡有較好的療效。正是依據《醫方集解·卷之十四》所記載:「清震湯,治頭麵疙瘩腫痛,憎寒壯熱,狀如傷寒(雷頭風)。升麻、蒼朮各五錢,荷葉一枚。」
古人認為,蒼朮有去穢闢疫之功,在《本草綱目·第十二卷》中就曾記載:「今病疫及歲旦,人家往往燒蒼朮以闢邪氣。」而現代研究表明,蒼朮燒之,煙燻室內,確實能殺滅部分致病菌。可見,古人對於長期不居住的房屋,入住前用蒼朮煙燻,雲其祛邪,實是殺滅致病微生物以淨化環境。其法可拓寬當今預防傳染病的用藥途徑。
《中國藥典》規定,蒼朮常用量為3~9g。宜米泔水制以緩解燥性,陰虛燥熱者慎服。
藥理研究表明,蒼朮有抗潰瘍,促進胃運動,保肝,抗缺氧,鎮靜,抗菌,抗病毒,抗腫瘤,降血糖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