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冬季,全國各醫院輸液區都人滿為患。不少感冒、發燒、腹瀉的病人都會認為吃藥效果太慢,輸液可以讓病情迅速好轉,把靜脈輸液當成了無所不能的「救命稻草」。
輸液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方式嗎?
2014-2016年,我國大輸液消費量總體呈現上升的趨勢,2016年我國醫療輸液約為113億瓶,創近年新高,隨著各地「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的用藥原則的推行,我國大輸液產品消費量近年來逐步下滑,初步估計,2019年,我國大輸液消費量約下降至105億瓶(袋)左右,雖有下降,但是在我國還是相當於人均輸8瓶液,遠高於國際上人均2.5到3.5瓶的平均水平。
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中國輸液安全專家共識發起人、北京天壇醫院藥學部主任趙志剛說,輸入體內的液體中,都含有不溶性微粒。這種微粒進入到血液後,永遠不會消失,還會隨著血液走遍全身,堵塞毛細血管。
北京大學臨床藥理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呂媛表示,一般的感冒並不需要輸液,只有在病人吃藥嘔吐,出現發燒不退、脫水的情況下是需要輸液的。她說,「目前其實沒有特別有效的抗病毒藥物,我們治療一般是一種對症、支持療法。比如高燒,開點退燒藥;頭疼,開點止疼藥。這種對症治療可以讓病人機體不那麼痛苦,抵抗力增強。」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朝陽醫院呼吸科主任醫師童朝暉表示,「感冒是很複雜的病。從治療上看,一般提倡非藥物療法,像休息,加強營養,物理療法退熱等。如果不見好轉,必須用藥來治療,首選是口服藥,其次是肌注,最後患有合併症方需靜脈點滴。」
國家藥監局藥品評價中心、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發布《2019年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報告》顯示:2019年收到新的和嚴重不良反應/事件報告47.7萬份,在總報告數佔比31.5%。其中嚴重不良反應/事件報告15.6萬份,佔比10.3%,較上年略有增加。
從報告詳情看,注射劑品種不良反應發生率仍然較高。化學藥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中,66.2%與注射劑有關;生物製劑中,這個數字高達97.5%。中藥領域,注射給藥的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佔比45.5%,其中靜脈輸注佔到了98%以上。一旦有不良反應,輸液帶來的後果比口服和皮下注射更嚴重。口服藥如果有不良反應可以洗胃,皮下注射的吸收需要一定的時間,這樣都能給急救製造一定的條件。
經常輸液會降低免疫力。輸液的藥物直接進入血液循環,沒有經過胃腸,省略了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環節,如果感冒經常首選輸液,長此以往,必然會降低人體自身免疫力,因此輸液並非那般美好,在國外僅是在極其嚴重情況下的治療手段,在我們這卻成為最常態的治療手段。
輸液的危害總結
1 降低人體免疫力
2 各種不良反應
3 加重心臟負擔
4 損傷肝腎功能
來源:科普中國
為了防止抗生素濫用和過度醫療,國外對門診輸液服務如何規範?我們一起看一下日本是怎麼做的。
全球華語廣播網特約日本觀察員黃學清告訴我們,在日本,感冒發燒如果沒有特別的症狀,醫生不會給患者打針或者輸液。如果患者本人希望病情儘快改善,強烈要求輸液,在認為沒有危險的情況下部分醫生還是會堅持自己的診療方法,拒絕為患者輸液。
在日本、歐美等國家發燒、感冒最常見的治療方式是以自身免疫為主,其次是吃藥治療。以日本為例,感冒症狀比較嚴重需要開藥可以先在診所掛號,要是需要特定用藥,需要攜帶醫生處方去藥店買藥。日本根據感冒症狀有多種對症的藥品,在日本和藥是分離的,日本的醫院沒有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