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薄情?古代哪些詩人壞了「杏」名?

2020-12-22 北京日報客戶端

東風解凍,散而為雨。

如果說立春是春天的第一樂章「奏鳴曲」,雨水就是春天的第二樂章「變奏曲」。隨著這一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來臨,春雨飄然而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杏,也洋洋灑灑地立在這充滿詩意的雨水中。她之洵美、她之功用、她之獨特,都隨著那雨水二候的花信風(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向我們揚起了青春逼人的笑臉。

我們的心兒,早已沉醉在春風清朗的時光中。

姣容三變的嬌豔之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杏花,綻放在淅淅瀝瀝的春雨中,嬌美在南宋詩人僧志南的詩裡。杏花和雨,靜靜地依偎,輕輕地飄飛。

南北朝時期文學家庾信也用《杏花詩》表達了對杏花的喜愛:「春色方盈野,枝枝綻翠英。依稀映村塢,爛漫開山城。好折待賓客,金盤襯紅瓊。」杏花一般有三種顏色,初開時紅,盛開時粉,將落時白。庾信用「紅瓊」來形容杏花初開時紅潤如玉的嬌羞模樣,令人忍不住心生疼愛。

然而,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這首本意讚美杏花的詩,後來卻成了非議杏花的源頭。因「紅瓊」初起、「姣容三變」,杏花被人歪曲為薄情多變的花,甚至成為「妓者」「豔客」的代名詞。

晚唐詩人薛能是第一個破壞杏花形象的人,他寫的《杏花》把杏花比喻成輕佻風流的青樓女子:「活色生香第一流,手中移得近青樓。誰知豔性終相負,亂向春風笑不休。」杏花的節操由此碎了一地。宋代以後,杏花更是被文人惡評。先是一些人發揮想像,把杏花用到美女的膚色上,「雲隨碧玉歌聲轉,雪繞紅瓊舞袖回」;繼而變成青樓裡的場景:「美酒一杯花影膩,邀客醉,紅瓊共作燻燻媚。」更有甚者,把南宋詩人葉紹翁的《遊園不值》曲解,「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本是描寫大好春色的,卻被「簡化」成「紅杏出牆」,意思全變。這種對杏花的非議一直持續到清代,李漁也說:「樹性淫者,莫過於杏。」杏樹還被扣上了「風流樹」的帽子。

好在,無論非議如何,杏,始終有堅定不移的支持者。

金末文學家元好問(1190年-1257年)就是一生詠杏、愛杏的代表人物,他寫了許多與杏花相關的詩。他留下的作品中,詠杏的多達35首,另有十幾處提及杏。在他的筆下,既有對杏花嬌豔欲滴的形態不可抑制之喜愛的,如「嫋嫋纖條映酒船,綠嬌紅小不勝憐」「太一仙舟雲錦裡,新郎走馬杏園紅」;也有借杏花絢爛短暫的花期感嘆功名抱負之失落和人生之滄桑變幻的,如「紛紛紅紫不勝稠,爭得春光競出頭」「一樹杏花春寂寞,惡風吹折五更心」;更有借花開花落的變遷抒發宗國破滅之後無可複製的故國之情的,如「荒村此日腸堪斷,回首梁園是夢中」「荒蹊明日知誰到,憑仗詩翁為少留」等。元好問被人稱為「詠杏詩詞史上首屈一指的大家」,足見其杏花詩影響之大。

值得一提的還有北宋工部尚書宋祁的《玉樓春·春景》:「東城漸覺風光好,彀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憑一句「紅杏枝頭春意鬧」,宋祁得了「紅杏尚書」的雅號。

近代美學家王國維也喜歡宋祁這首詩,他在《人間詞話》中這樣評價:「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

是啊,看那枝頭紅杏,像一群生得好看、又有點害羞、還有點活潑的小女孩。一個擬人化的「鬧」,畫龍點睛一般,將杏花「點」活。

▍(明)沈周《杏林飛燕圖》

福澤千年的杏壇杏林

早在被各種議論包圍之前,杏就有很大影響力了。

作為薔薇科杏屬喬木,杏是陽性樹種,深根性、結果早、盛果期長,她喜愛陽光、耐得住乾旱與風寒、適應能力強,壽命可達百年以上。在中國,杏的栽培史最少有3000年,古代常常「一色杏花三十裡」,栽培數量多、範圍廣。春秋時期齊國經濟學家、政治家﹑思想家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早就給予了杏肯定的評價,《管子》中說:「五沃之土,其木宜杏」,五沃,或赤、或青、或黃、或白、或黑,有廣泛寬大之意。

後來的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又將杏的影響進一步發揮。

據《莊子》記載:「孔子遊於緇幃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孔子坐在杏壇上,為學生講學、授課,「杏壇」由此成為教育聖地的代名詞。不過,根據西晉史學家司馬彪的注釋,杏壇只是指「澤中高處也」,不一定種有杏樹或者跟杏有關。明末清初經學家顧炎武也認為《莊子》中凡是講孔子的,採用的都是寓言寫法,杏壇不必實有其地。

不過,在山東省曲阜市孔廟的大成殿前,還是有一個杏壇,相傳是孔子講學之處。當然,那是後人為了紀念孔子杏壇講學而建。宋代以前此處只有大成殿,天聖二年(1024年),孔子45代孫孔道輔監修孔廟時,在正殿舊址「除地為壇,環植以杏,名曰杏壇」。金、元、明、清各代都有擴建或重修。杏壇方亭重簷,黃瓦朱柱,十字結脊,亭四周遍植杏樹,孔子後裔60代衍聖公《題杏壇》云:「魯城遺蹟已成空,點瑟回琴想像中。獨有杏壇春意早,年年花發舊時紅」。

▍(清)焦秉貞 《孔子聖跡圖·杏壇禮樂》

而孔廟前的杏壇是否確為孔子開壇講學之處,並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杏壇」作為中國教育之代名詞的傳承意義。

在孔子去世約七百年以後,杏的影響再次被一個人放大,這個人就是東漢建安時期醫藥學家董奉(公元220年-280年)。

董奉少年學醫,信奉道教,年輕時曾任小吏,不久歸隱。某次途經廬山,看到當地人因戰爭而貧病交加,十分同情,便在山上行醫。他根據當地的地理、氣候條件,提倡當地人在荒山坡上種植杏樹以救荒致富,並把種植技術傳授給他們。可是,剛開始很多人對這位「遊醫郎中」的建議持懷疑態度,並不實行。於是,董奉便定下規矩:看病不收費用,只要重病癒者在山中栽杏5株、輕病癒者栽杏1株即可。由於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遠近患者紛紛前來求治,數年之間就種植了萬餘株杏樹。十年種了十萬多棵,杏的果實成熟時,董奉又建一草倉儲存杏果,並做出新規定:需要杏果的人,可用稻穀自行交換。董奉告知大家食杏禁忌,並回收杏仁,交換得來的稻穀,除去維持生活必需,其餘的也用來救濟貧民。據說,每年有2至3萬人得到董奉的救濟。

東晉道教學者、醫藥學家葛洪的《神仙傳》把董奉的事跡記載得詳細:「君異居山為人治病不取錢,使人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十年,計得十萬餘株,鬱然成林……」

此後,「杏林」成為中醫的別稱,醫者以「杏林中人」自居,人們以「杏林春秋」來展示中醫藥歷史,以「杏林佳話」來表達與中醫藥有關的趣談故事,以「杏林春暖」「譽滿杏林」來稱頌品高術精的醫家。董奉更是被譽為「杏林始祖」,與當時譙郡的華佗、南陽的張仲景並稱「建安三神醫」。

杏,早已在那一片杏林中,伴著悠然飄過的流金歲月裡,出落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常被忽視的杏仁之忌

更讓杏不會被更深侵犯的是:她有毒。

杏有毒的部位主要是果實和核仁。對於她的果實,中國歷代醫家陸續匯集而成的醫藥學著作《名醫別錄》說:「(實)酸、熱,有小毒。生食多傷筋骨。」春秋戰國時期醫藥學家扁鵲說:「多食動宿疾,令人目盲、鬚眉落。」宋代醫藥學家寇宗奭說:「小兒多食,致瘡癰膈熱。」「多食,生痰熱,昏精神。產婦尤忌之。」她的核仁苦而冷利,主要有毒成分為苦杏仁甙,毒性比果實大,若一個核仁中有兩個仁的,更是大毒,「兩仁者殺人,可以毒狗。」杏仁中毒的潛伏期一般為1至2小時,初期一般表現為口苦澀、流口水、頭暈、頭痛、噁心、嘔吐、四肢無力,繼而出現心跳加速、呼吸困難、四肢肢端麻痺,嚴重時四肢冰涼、昏迷驚厥,甚至出現尖叫,可從中毒者口中嗅聞到杏仁的苦味,最終意識喪失、全身陣發性痙攣、呼吸麻痺而死亡。兒童一次吃杏仁數粒至20粒、成人吃40至60粒可發生中毒、死亡,兒童中毒死亡率較高。

這可能有點讓人難以理解和接受,特別是在現代人眼裡,杏仁是一種休閒美食,市場上到處有售,怎麼可能有毒呢?其實,真正可以做零食食用的杏仁,只是巴旦杏的核仁。巴旦杏甘、平、溫,無毒,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把巴旦杏描繪得很清楚:「樹如杏而葉差小,實亦小而肉薄。其核如梅核,殼薄而仁甘美。點茶食之,味如榛子。西人以充方物。」

杏的毒,很好地保護了自己,也理所當然地被《名醫別錄》列為下品,「下品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可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作為下品,杏也幸運,她在那一片杏林中,得到董奉的陪伴和善待。

董奉深懂杏的毒,故講究炮製。後來醫藥學家記載的杏仁炮製方法,都汲取了董奉醫案中的精華。例如,南朝宋齊梁時期醫藥學家陶弘景說:「凡用杏仁,以湯浸去皮尖,炒黃。或用面麩炒過。」南朝宋時期醫藥學家雷斅說:「凡用,以湯浸去皮尖。每斤入白火石一斤,烏豆三合,以東流水同煮,從巳至午,取出曬乾用。」董奉把杏的美發揚光大。他用杏果「去冷熱毒」,用杏葉治「人卒腫滿」,用杏枝治「墮傷」,用杏仁「消心煩,除肺熱,利胸膈氣逆,潤大腸氣秘。」

杏,便是處處有,處處有用的。而且,她的用途裡,還有有趣的一面,即她的根可以解她的仁中毒,李時珍說:「食杏仁多,致迷亂將死,切碎煎湯服。即解。」這樣的趣味,讓杏竟隱約透出了一分俏皮。杏,也是甜美可愛的,難怪她也叫「甜梅」,除了與梅有幾分相似之外,還取了「甜美」的諧音啊。

「萬樹江邊杏,新開一夜風。滿園深淺色,照在碧波中。」杏,總是昂揚在脈脈春風中。真是的,美都美不夠,還管它什麼「非議」呢?杏,讓美來得更猛烈些吧。(責編:沈灃)

來源:北京晚報·五色土|作者 管弦

編輯:楊昌平

流程編輯:吳越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詩人雅號由來
    關於古代詩人的稱譽我們往往看到現在有些什麼名人,因為自己寫了幾句詩,通過結識到幾位名人,發表了,於是給自己標上了一個稱號,到處顯擺,這種做法總覺得有些不妥,起碼給人的印象是素質太差因為過去一些詩人的稱譽是大眾給的,在民間流傳經久不息。而他們本人也不會因有些才氣到處標榜自己。況且,這些稱號也都是有來由的!我們經常看到古代詩人一些美號,什麼「詩仙」、「詩聖」「詩魔」之類,這些東西其實並不是詩人自己本身起的名,而是他人給的。
  • 禪意入詩,以詩入魂,「杏花飛雨」入夢來,一詩而詩史留名!
    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溼而不見溼,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02詩僧志南亦因這首描寫二月春景的詩而名留千古。古代禪意也非常流行行文人圈中。清新悠然的描寫:小橋流水,杏花隨雨飄落,細雨如酥,和風如絲。那杏花雨,欲沾人衣而不溼,何其令人愜意;那楊柳和風,吹在臉上涼美而不覺寒冷,它們是何等善解人意。這清涼的春意,不正是春天清涼的禪意的昭示麼?這迷人的春景,正是詩人眼中迷人的禪境。
  • 花褪殘紅青杏小,陪孩子在古詩詞裡穿行,體驗杏花到青杏的蛻變
    杏花是春天的使者,許多有關早春的中國古代詩詞裡,都有杏花的身影:」杏花春雨江南「,蘊含著江南之春的婉約;」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突出了春風拂面的和煦;」林外鳴鳩春雨歇,屋頭初日杏花繁「,表達了初見杏花的喜悅。
  • 北坡杏花古詩注音 北陂杏花拼音版
    世間的花有許多種,梅花獨具傲骨,櫻花沁人心脾,然後小編卻獨愛杏花。杏花內斂,具有高潔的品質,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關於杏花的古詩吧!  譯文  一池春水多情地護繞著杏林,嫣紅的杏花和綠水中妖嬈的花影相映成趣,各以其風姿平分著春色。
  • 新疆庫車小白杏的「杏」福蛻變
    談笑風生間,他告訴記者,合作社現有大小農機具85臺具,吸納了村裡19名曾經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和16名一般戶加入。2018年12月4日成立的合作社,今年5月迎來的第一次分紅,社員們就拿到了4萬至5萬元不等。
  • 詩詞之杏:綠水滿池塘,點水蜻蜓避燕忙
    從青澀到成熟,從杏花到杏仁,人們總是對它念念不忘,用無數溢美之詞來為它寫詩。春日裡,杏花開滿枝頭。白如雪,高貴清冷;紅似火,奔放熱烈。春中田園作王維屋上春鳩鳴,村邊杏花白。持斧伐遠揚,荷鋤覘泉脈。歸燕識故巢,舊人看新曆。臨觴忽不御,惆悵遠行客。
  • 詩詞裡的杏花,帶著光陰的故事
    《花月令》裡說,二月,杏花飾其靨。許是山裡的溫度低,老家的杏花開在農曆的春三月。幾場春雨過後,漫山遍野的杏花熱熱鬧鬧地開起了花趕趟,燦若雲霞,芬芳四溢。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唐.司空圖《酒泉子·買得杏花》感悟:宦海沉浮,轉眼就是十年的時光。如今歸來,詩人當年離家時種在假山西側芍藥圃東邊的杏樹噴紅溢豔,花開正好。花亦多情,像在歡迎詩人的歸來一般,十年來,詩人還是第一次看到它開花。
  • 新疆託克遜縣:「杏花仙子」為「中國早熟杏之鄉」代言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劉歡 責任編輯:劉歡     22日,5名託克遜縣的李靖海 攝   中新網烏魯木齊5月22日電(李靖海 胡國凱) 5月中旬,「中國早熟杏之鄉」新疆託克遜縣的杏子已經進入成熟期。22日,5名託克遜縣的「杏花仙子」穿上華麗盛裝,走進杏園,為當地杏子代言,助力杏子銷售。託克遜每年3月中旬杏花盛開,5月初杏子便逐漸成熟。
  • 杏子飄來誘人香 有「杏」相約唐汪川
    七月,對素有「隴上杏花第一村」之稱的臨夏東鄉縣唐汪川而言,無疑是豐收和美麗的季節。黃澄澄、沉甸甸、色豔味美的大接杏掛滿枝頭,引來無數遊客流連忘返。古道有渡口,貢杏在唐汪。唐汪俗稱唐汪川,位於東鄉縣東北部,是古絲綢之路上連接臨夏—蘭州的重要通道和驛站,距省城蘭州市70公裡,距臨夏市55公裡,距東鄉縣城30公裡。
  • 發生屋後杏林裡的一段「杏緣」
    鬥轉星移,日月摧花蕾,一朵朵鮮豔奪目,粉紅色的杏花, 迎著初升的朝陽盛開,一片花海。爺爺喜上眉梢,他那旱菸袋煙窩裡冒紅,和金閃閃、紅燦燦的杏花相互輝映。那時節,我在大屯中學讀書,周日偶然到杏林觀賞杏花,爺爺讓我哥哥葦根看守杏林。麥子黃梢,麥黃杏上市。
  • 土杏一籮筐……
    「土杏,土杏,本地的土杏……」尋聲望去,一輛三輪車上滿滿當當堆著一車顏色半紅半黃的杏。這,不就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的土杏嗎?好多年沒有吃過了。說起這土杏,還勾起了我童年的一件糗事。之所以記得這顆老杏樹,是因為惦記著那顆樹上結的杏。從春天杏樹發芽就開始盼著了。風吹十裡,聞香自來。眼巴巴的瞅著開滿了滿樹的粉紅色的杏花。那時候哪顧得上賞花,「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的雅趣怎麼會懂,唯一的願望就是什麼時候才能吃到杏呢?
  • 杏花牽手油桃 拓出產業發展新空間-國際在線
    「近年來,我們通過創新『公司+協會+農業』託管經營模式實現『福洪杏』有機認證5000畝,目前精品福洪杏能賣到88元一盒,且銷路不錯。」一顆小杏子居然有如此高的「含金量」,種了10多年油桃的羅啟貴被深深震撼了。
  • 春風十裡杏花雨 素衣閒坐 「雲賞花 」
    就現在……— 雲賞花之旅,發車啦——山花爛漫正當時— 攝影:胡偉杏花在果樹中開花最早。當大地寒意尚濃,春風依然料峭的時候,杏花卻很淡定,很矜持的跟著春風的腳步,沉穩的撩開早春朦朧的面紗,又在剎那間,開得很瀟灑,開得漫山遍野佔盡春光。
  • 訪談︱周相錄:元稹為何會背負投機與薄情的惡名
    但穆宗朝仕宦之迷局與《鶯鶯傳》寫作主旨之被誤解,讓元稹背負投機、薄情之惡名。元稹是否如後世文人評價的那麼不堪,他的歷史形象是如何形成的?為此,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了河南師範大學文學院的周相錄教授,請他為我們一探隱藏在元稹形象扭曲變形背後耐人尋味的諸種原因。
  • 鄉村振興膠東榜樣|十裡杏花谷的「杏」福生活
    煙臺市牟平區姜格莊街道裡口山村村委會主任張華利用村裡的杏花資源,挖掘村內古泉、金魚池等人文景觀,以杏花大道為軸,東西南北四向拓展,大力發展健康養生旅遊產業,指導農戶開辦農家樂,擴建農家樂旅館,帶動農民工、農村轉移勞動力150人創業,輻射周邊村鎮帶動1000多名農民工就業。每年杏花節,僅3天時間就接待遊客5萬餘人,創直接經濟收益10萬元,每戶農家樂收入近萬元。
  • 不是所有杏花都風流薄倖
    杏花本多見於北方,南宋建都杭州之後,文化政治及經濟中心南移,園林種植大興,杏花便開始頻繁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如此,才有「杏花春雨江南」的意境出現。唐詩詞中杏花還不及桃花、芙蓉、牡丹這些花卉有地位,而且這個時期,描寫杏花的作品,多是浮於姿色的表面。宋代作品中,我們就可以看到,文人們開始由物及人,賦予杏花人文品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