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屏南縣路下鄉是典型的山區貧困鄉,經濟基礎薄弱,基礎設施落後,農民收入水平低,漏水土房隨處可見。如今,走進路下,處處煥發生機盎然的新景象:暢通的道路,整潔的院落,景色怡人的公園,美麗的紅色文化風景區……
眼下,路下鄉13個基層黨組織、432名黨員正高擎「先鋒」大旗,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充分展示著「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的風採,引領著山鄉嬗變,走出了一條後發趕超的奮進之路。
航拍下的鳳林村
聚焦美麗 逐夢鄉村
走進路下鄉鳳林村,鬱鬱蔥蔥的柏樹整齊地矗立在入村道路旁,一條繞村小溪清澈見底,錦鯉歡快暢遊其中。穿梭於鳳林村大街小巷,乾淨整潔的道路、整齊劃一的民居讓人眼前一亮;行走于田間地頭,處處透露著勃勃生機。
「原先池塘上雜草叢生、垃圾漂浮,現在種起了荷花,水變清了,環境變好了,心情也舒暢多了。」鳳林村村民楊大嬸說,眼下,荷花池裡的荷花陸續綻放,大家在家門口就可以欣賞到荷塘月色。
鳳林村只是路下鄉逐夢美麗鄉村中的一個縮影。嶺頭村茶韻飄香;羅沙洋村水景旖旎;鳳林靈峰覆盆子滿山遍野;門裡百香果、芳院七溪葡萄掛滿枝頭……環境更靚了,綠意更濃了,越來越多的村莊面貌煥然一新,「美麗鄉村」串點成線、連線成面,從「眼前美」邁向「立體美」,從「一處美」變為「一片美」。
與此同時,該鄉以創建國家級衛生鄉鎮為契機,深入推進「清、淨、整潔」工程、垃圾清運市場化運作,鄉鎮環境衛生綜合治理變得精細化、常態化。目前,全鄉全面完成1595個旱廁改水廁工作任務,11個行政村和3個自然村雨汙管網鋪設、路下汙水處理廠建設,完成羅沙洋、路下、鳳林、富塘等村美麗鄉村建設。
美麗鄉村建設如火如荼,原來的雜草叢生之地將煥發出蓬勃盎然的全新生機,原來單調的道路沿線將變得充滿詩意,原來塵土飛揚的空地將變得乾淨整潔,路下鄉的面貌將「靚」出新高度。
荷花綻放的芳院村
脫貧攻堅 幸福起航
位於路下鄉富塘造福新村,整齊排列的小洋房在夕陽下熠熠生輝,只見平坦乾淨的水泥路穿村而過,老人們在家門口攀談,一派祥和幸福的景象。
「真沒想到我現在不僅成功脫貧,還能住上這麼好的新房子,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啊!」村民吳玉秀開心地說。過去,她住在路下鄉嶺頭村,靠幾畝薄田、20多畝竹林維持生計。2014年,吳玉秀的丈夫發生車禍,生活重擔壓在她一人身上,生活十分艱辛。
2016年9月,路下鄉富塘造福新村項目開始實施,吳玉秀一家被列入造福搬遷對象。去年春節,吳玉秀帶著婆婆和兩個孩子喜遷兩層半鄉村小樓,開啟了幸福新生活。
富塘造福新村規劃用地面積約50畝,建房101棟。項目公建部分總投資約1600萬元,安置造福工程扶貧搬遷對象101戶約500人,為困難群眾打造了一個幸福新區。
此外,路下鄉積極培育產業基地,落實產業就業扶貧,以「合作社+基地+農戶(貧困戶)」的模式,促進貧困戶穩定增收脫貧。目前,全鄉共培育黃粉蟲養殖基地、香菇種植基地、鯽魚養殖基地等6個產業扶貧示範基地和20個各類扶貧經濟實體。產業扶貧是路下鄉精準施策的核心。路下鄉結合鄉情實際,打出產業扶貧「組合拳」,形成「大小產業相聯、長短產業互補、多重產業延伸」的產業扶貧格局。
2018年底,路下鄉順利完成154戶560名貧困人口脫貧。脫貧並非終點,路下鄉始終保持「精銳出戰、越戰越勇」的攻堅定力,以「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攻堅決心,堅持靶心不偏、焦點不散、標準不變,一鼓作氣,乘勢而上,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紅色傳承 光芒綻放
「柯坑會師、上樓戰鬥、屏甌邊革命根據地創建……」在路下鄉三萬裡村的「紅色記憶館」,每到周末,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感受聆聽紅色故事。
走進記憶館,感覺時空流轉,令人心潮澎湃。館內陳列布展以「紅旗」和「五角星」為靈魂,直觀形象的畫面和文獻資料,展示、回顧中共閩東北特委和閩東北軍分區發生在屏南大地上的革命鬥爭史實。同時,館內利用現代的多媒體互動系統和聲光系統,結合藝術創作的閩東北特委、閩東北軍分區在仙山牧場遊擊戰鬥的群雕,生動再現大無畏的革命鬥爭,並結合紅色文化和黨員學習書冊,全方位傳播革命正能量。
「該館由一座老舊殘破的青磚房改造為集紅色歷史展示、革命精神傳播、黨建教育學習等現代展示功能於一體的紅色記憶館。」三萬裡村駐村第一書記莊世堂說,三萬裡村系革命老區基點村,該村充分挖掘紅色革命史,新建紅色文化廣場、軍號吹響三萬裡和瞭望臺等以弘揚紅色文化為主導的景觀工程項目,打造「紅色文化」,為革命老區鄉村振興「塑形鑄魂」。
「身處革命老區,我們倍感驕傲和自豪。」路下鄉鄉長陳家寵說,我們要銘記先烈們的奉獻與犧牲,秉承「紅色基因,薪火相傳」的精神,挖掘路下鄉豐富的老區資源優勢,打造「紅色小鎮」,助力鄉村振興。
「紅色小鎮」是以路下鄉集鎮為起點,沿著前往仙山牧場的G237為軸線,以仙山牧場為目標的一個大型紅色文化旅遊項目,沿線涵蓋了三萬裡村、門裡村、中秋村、山峰村等村莊,以紅色遺址為載體,以紅色文化為核心,打造一條紅色文化旅遊精品線路,助推旅遊產業發展。
來源:閩東日報
甘葉斌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