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後
放眼屏南
全力以赴抓脫貧
依舊是最濃的底色
在綠水青山的環抱之中,
幹部走村串戶,
精準「對標補短」;
偏遠村落的貧困群眾告別了土牆房,
搬進了造福新村的氣派新居;
特色產業發展風生水起,
農戶的錢袋子一天比一天鼓
……
脫貧攻堅,唯此為大。自被列入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以來,屏南縣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認真貫徹中央、省、市部署要求,秉持「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閩東精神,立志「山區要有大發展、小縣也有大作為」,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目標,著力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紮實推進脫貧攻堅。
屏南熙嶺鄉龍潭村
上下一心 吹響攻堅集結號
已經「白改黑」的村道寬敞整潔,擁有竹元素的涼亭、休閒廣場特色十足,民居外牆上豔麗又真實的3D立體牆畫讓人眼前一亮……深冬時節,走進被千畝竹林包圍的甘棠鄉新田村,仿佛走進一幅色彩斑斕的鄉村油畫中,讓人很難想像這是一個扶貧開發重點村。
新田村的華麗嬗變,是屏南縣紮實推進脫貧攻堅的有力見證。
然而,回首過去,7000多名現行標準貧困人口、39個貧困村,是曾經擺在屏南縣委、縣政府面前的一塊「硬骨頭」。
面對重重困難,外界心存擔憂,屏南卻信心滿滿。
給予信心的是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倡導的「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閩東精神,是黨委政府「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的莊嚴承諾。
蘭花基地助力精準扶貧
作為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屏南縣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託,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最重大的政治任務、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堅持以脫貧攻堅為統攬,深入推動所有工作向脫貧攻堅聚焦,各種資源向脫貧攻堅聚集,各方力量向脫貧攻堅聚合。
縣鄉同頻共振吹響「集結號」。屏南嚴格落實「三級書記」抓扶貧工作責任制,落實「四個不摘」要求,推行領導幹部「三帶頭三走訪」工作制度,形成四套班子齊上陣、全縣力量總動員的脫貧攻堅工作氛圍。
政策同向發力打好「組合拳」。屏南因地制宜制定出臺扶貧政策文件60餘項,累計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8億元,形成了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相互融合的扶貧政策體系,鞏固提升脫貧成果。
社會同心共濟形成「大合唱」。搶抓省領導掛點、省直掛鈎、沿海發達地區對口幫扶的重要機遇,用好用足相關優惠政策,積極對接落實項目資金,補齊經濟社會發展短板。搭建社會扶貧對接平臺,廣泛動員各方面力量投入6000多萬元,深入開展村企共建、捐資助學、以購代捐、扶貧車間等社會扶貧,形成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大扶貧格局。
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在脫貧攻堅進程中,屏南縣積極抓好「精準管理」這個關鍵,堅持把精準識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脫貧攻堅最基礎的工作和最關鍵的環節。鎖定「扶持誰」、明確「誰來扶」、優化「怎麼扶」、把牢「如何退」,架起精準扶貧的幸福橋。
長橋半圳村茶樹菇合作社
目前,屏南整合縣裡各級各部門力量,全面採集農戶生產經營、資產、住房、健康、就業、子女就學等信息100多萬條導入管理平臺,形成「立體式」的農戶信息模型,把扶貧對象搞準確、把致貧原因搞明白、把收入情況搞實在。通過數據分析,將政策缺漏項、幫扶薄弱項及時反饋給縣鄉村各幫扶主體,切實提高脫貧攻堅政策落實的覆蓋率和幫扶措施的精準度。
同時,屏南下派駐村任職、蹲點幹部4批次214名,安排712名幹部,配備村扶貧協管員159名,全面實行單位掛村、幹部掛戶「雙掛」工作機制,切實做到「任務明確、責任到人、工作到村、幫扶到戶」。
人人關心扶貧,人人為扶貧作貢獻,一場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戰役在屏南打響!
屏南萬畝蔬菜基地
產業帶動 引領群眾拔窮根
一枚佳果甜四方。日前,農業農村部傳來好消息,屏南縣申報的「屏南李」順利通過地理標誌專家評審,標誌著屏南縣高山芙蓉李有了自己的農產品地理標誌。屏南縣境內李栽培歷史悠久,近年來,屏南芙蓉李因其優異的品質發展更是迅速。截至目前,全縣擁有芙蓉李種植面積1.5萬畝,鮮果產值達1.35億元。
山野綻放「富裕花」。時下,徜徉棠口鎮,最搶眼的莫過於那一座座花卉種植基地,文心蘭貴溪基地、龍漈花卉休閒產業園、閩卉多肉植物研發種植基地、大馬仕革玫瑰種植加工基地……涵蓋了多肉植物、蘭花、菊花等眾多高山花卉品牌,擁有種植面積870畝,輻射帶動貧困戶及當地農戶650多人。
朵朵菌菇富農家。在長橋鎮,食用菌是當之無愧的支柱產業,全鎮食用菌年產量達2億多袋、年產值5億多元。其中,以茶樹菇為主,種植覆蓋了該鎮18個行政村中的16個。該鎮將此農業特色產業作為富民興村的重點產業來抓,從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加以扶持,推動產業做大做優做強……
不同的特色產業,相同的增收喜悅,讓人真切感受著屏南脫貧攻堅蓬勃的產業脈動。正如農戶們所言:「有好產業,脫貧攻堅才能底氣十足!」
多肉植物種植基地
誠然如斯。產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的長久之計。屏南縣堅持把產業作為脫貧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堅持扶志扶智,加強資源整合,探索建立產業基地、經濟實體、貧困群眾「三位一體」產業扶貧長效機制,拓展「自主經營、訂單幫扶、安排就業、投資分紅」四個增收渠道,一戶一策、精準滴灌,促進貧困戶穩定脫貧。
屏南縣利用自身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制定完善152個村產業發展規劃,因地制宜重點發展蔬菜、食用菌、林竹、茶葉、水果、花卉、畜禽、農村電商、文創、旅遊等10個特色產業,縣財政每年統籌產業扶貧資金1000萬元,打造「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做實產業到村到戶項目。
同時,還通過「三引三創」(引進高人、引回親人、引來新人,創設融資新平臺、創立修繕新模式、創建魅力新古村),探索利用古村落、傳統文化資源,開展社會扶貧,增強文化自信,復興古村,拓展文旅扶貧增收渠道。
特色產業「開花」,脫貧攻堅「結果」。如今,屏南縣建立產業扶貧基地26個,培育扶貧經濟實體185家,實現95%以上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戶均增收8000元以上,全民奔小康之路越走越寬。
龍漈花海
金融活水 澆灌脫貧幸福花
「脫貧了、住新房,我感覺像在做夢。」12月10日,站在壽山鄉壽山新村的自家安置房前,脫貧戶蘇菜仙感慨萬千,「誰能想到我們一家也能盼來這一天。」
蘇菜仙一家7口人,父母年老體弱,兩個子女尚年幼,哥哥由於身體不好,至今未婚並與其一同生活,全家靠種菜過日子。「過去,我一直在思考怎樣改變生活狀況,想創業卻沒資金和技術,想在工地打零工又怕照顧不到家人。」蘇菜仙說,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竟成了一種奢望。
轉機來了。「貧困戶可享受5萬元的政府貼息扶貧小額信貸。」扶貧幹部第一時間上門帶來好政策。
拿到5萬元貸款的蘇菜仙,辦起了雞鴨養殖場,在家門口實現創業夢。踏實、勤快的他慢慢掌握了養殖技術,養殖規模從100隻雞鴨擴大到近萬隻。
從創業夢到新房夢,再到增收夢,一路走來,蘇菜仙家喜事不斷。他說,「靠著政府的好政策,憑自己勤勞的雙手,終於讓家人過上好日子。」
像這樣的場景,在屏南各鄉鎮比比皆是,依靠「金融活水」澆灌的扶貧之花正競相綻放。
白水巖雲霧茶茶山
產業扶貧,金融先行。作為全國第二批農村改革試驗區的山區縣,屏南突出金融扶貧主線,搭建了縣鄉村三級金融服務平臺,創新推出無抵押、無擔保小額扶貧貸款,有效滿足了貧困戶生產發展資金需求,增強了貧困群眾造血能力——
建立精準識別工作機制,解決小額扶貧貸款「放得準」問題。屏南縣財政出資1600萬元設立扶貧小額貸款風險擔保金,縣扶貧小額信貸促進會與縣農信社、農行、郵儲銀行、村鎮銀行等4家金融機構建立貸款推介擔保合作機制,實現了貧困戶小額貸款免抵押、免擔保。以村提供、鄉把關、縣核實形式,形成了貧困戶授信評價指標體系。
建立扶貧項目選育機制,解決小額扶貧貸款「用得好」問題。堅持貸款跟著產業走、貸款跟著項目走,整合各類扶貧資源,制定產業幫扶到戶計劃,幫助貧困戶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脫貧項目,並為貧困戶提供多種形式的培訓、營銷等服務,實現了金融扶貧與產業扶貧深度融合。2015年以來,累計發放扶貧小額貸款1.8億元,覆蓋60%以上的貧困戶,貸款貧困戶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建立貸款風險防範機制,解決扶貧小額貸款「收得回」問題。開展信用村、信用戶創建活動,營造「貸款及時還,再貸就不難」的良好信用環境,充分發揮農村「熟人社會」信用約束作用,建立還貸周轉、農業保險、全額貼息等多種風險分散機制,有效分散和降低扶貧小額貸款風險。建立產業扶貧信息資料庫,精準定位貧困戶貸款項目位置、產業現狀、市場動態,有效降低了貸款風險。
熙嶺鄉塘後村百畝荷塘
接續用力 攜手共赴小康路
日落西山,倦鳥歸巢。
在路下鄉富塘造福新村,村民吳玉秀結束一天的工作,回到乾淨整潔的新家。
夕陽的餘暉灑在黃牆紅頂的新村民居上,散發著暖暖的光,一如吳玉秀臉上的笑容,「真沒想到我現在不僅成功脫貧,還能住上這麼好的新房子,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啊!」
過去,吳玉秀住在路下鄉嶺頭村,靠幾畝薄田、20多畝竹林維持生計。2016年9月,路下鄉富塘造福新村項目開始實施,吳玉秀一家被列入造福搬遷對象。2018年春節,她和家人一起喜遷 「鄉村別墅」,開啟了幸福新生活。
「造福工程解決了我的住房安全問題,教育扶貧減輕了孩子就學壓力,產業扶貧增加了我的家庭收入,金融扶貧解決了我發展產業的資金問題。」吳玉秀說,一路走來,沒有黨的好政策,沒有幹部的幫助,就沒有她如今的生活。
長橋鎮舉辦文體活動,慶脫貧迎豐收
脫貧不是目的,小康才是目標。為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工作成效,提升脫貧攻堅工作質量,屏南縣相繼出臺了《屏南縣全面鞏固脫貧成果提升脫貧質量實施方案》《關於建立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的實施方案》《關於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內脫貧攻堅工作若干措施》等文件,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確保脫貧基礎更加穩固,全部農村脫貧人口食有所保、衣有所用、住有所居、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下堅實基礎。
住房安全方面,屏南縣累計完成1896戶住房安全有保障現場核驗工作,佔總任務100%;醫療保障方面,39個貧困村已全部實現醫保結算「村村通」,貧困戶實際醫保報銷率達92%;教育保障方面,實現貧困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未發現義務教育階段因貧輟學問題;飲水安全方面,屏南縣1896戶貧困戶均實現集中式供水,全部達到農村飲水安全評價標準。
在防貧機制方面,屏南縣推進「一鍵報貧」「微信掃碼」防貧監測機制,做到家喻戶曉、廣為告知;同時,創新防貧綜合治理機制,識別重點貧困戶、邊緣戶等農村相對貧困群體,強化幫扶,確保農村人口不因病、因災、因學致貧返貧。
脫貧摘帽不卸甲,響鼓重槌再出徵。承載著夢想與希望,相信在全縣幹部群眾的奮力拼搏下,屏南必將闊步前行在脫貧致富路上。
記者 葉陳芬 王志凌 通訊員 甘葉斌 文/圖
部分圖片由屏南縣委宣傳部提供
[ 這裡是閩東日報,感謝您的閱讀 ]
閩東日報移動端矩陣
「你說我辦」新聞報料熱線:2876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