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心真是難以理解啊」——河童有害,卻被人們喜愛

2020-12-05 澎湃新聞

高橋千劍破 鳳凰網讀書

為什麼河童有害,卻被人們喜愛?原來金魚來自中國,錦鯉產於日本?《源氏物語》作者、日本平安時代女作家紫式部,最愛吃沙丁魚這種平民食物?……無論影視還是文學,四周環海的日本島似乎總在講述浪漫純真的水之物語。從本文出發,或許更幫助你我了解「水」之於他們的意義,也站在自然與人文的交界,探尋「日本人如何與大海相處」之答案。

河童有害,卻被人們喜愛

日本人最熟悉的虛構動物當屬河童。河童是一種北至青森,南至衝繩,在日本各地的河川和沼澤中均存在的妖怪。

河童的發音「カッパ」原本是日本關東地區的方言,寫作漢字是「河童」,從意思上都是指河裡的兒童。

不同地區的河童,外貌與屬性也存在差異,但大致相同的是以下這些特徵:有著兒童般的模樣;生活在水裡;髮型是經典的河童頭;頭上有一個裝滿水的碟子,如果碟子裡的水幹了河童就會死去;手腳都是三根指頭,且有蹼;身體顏色為綠色、黑綠色或灰色,偶爾會有紅色;手臂可以伸縮自如,可以左右橫穿;最喜歡吃的食物是黃瓜。

《蠟筆小新》,扮演河童的一家四口

關於河童行為的說法各異,但共通的是一種可怕特性——河童會將馬拽入河中,或者將在河邊玩耍的小孩或大人的「尻子玉」拔出,使之溺水而亡。「尻子玉」指的是古時候日本人想像出的肛門內的一顆球。據說溺水而亡的人肛門之所以呈打開狀態,在古人看來就是因為被河童拔去了「尻子玉」。

河童的「駒引」(拽馬)傳說廣泛分布於日本各地,為避免劫難,人們會在馬廄中飼養猴子或在馬廄中掛上繪有猴子牽馬圖案的繪馬。據說這是因為猴子與河童交惡,猴子一看到河童就會去捉住它們。至於為何河童喜歡將馬拽入河中,則不得而知。此外,還有不少地方傳說河童每年會有兩次在山和河之間移動。

雖然河童是可怕的妖怪,但相當呆笨,所以也有不少行動失敗的故事流傳於民間。據說它們喜歡相撲,會向人類挑戰,一旦輸了就會破壞農田、作惡多端。但是它也會在廁所摸女性屁股或者在拽馬失敗時被人類抓住並砍去胳膊。為了要回胳膊,河童寫下道歉書,或告訴人類靈丹妙藥的製作方法作為謝禮,這些道歉書和謝禮在日本各地都有流傳。甚至還有說法稱,若是和人類處好了關係,河童還會幫人做農活或者在農田裡除草等,這些時候河童的形象就非常惹人喜愛了。

日本動畫《河童之夏》

關於河童的起源,在天草地區流傳著下面這樣的傳說:

左甚五郎曾負責監督築城工程,但因人手不足,眼看著無法在工期內完工。於是他便製作了許多人偶,並將生命吹入人偶中使它們「活」過來充當人手,最終順利完成了築城工程。工程結束後,左甚五郎將這些沒用了的人偶扔進了河裡打算衝走,這些人偶便問道:「今後我們該吃什麼活下去呢?」於是,左甚五郎回答道:「吃人的屁股吧。」由此這些人偶生活在河裡並最終變成了河童。

關於河童的種種傳說,江戶時代以降才流傳起來。在那之前的文獻中幾乎完全沒有河童的記載。而在江戶時代的地誌類書籍《和漢三才圖會》及《利根川圖志》《日本山海明物圖會》等書籍中則有許多關於河童的記載,並且在《百鬼夜行》和其他妖怪集,以及諸如《耳袋》等奇談集中,河童也有登場。

插畫師李墨謙作品:新百鬼夜行之河童

此外,日語中還有許多跟河童有關的諺語。

「河童の川流れ」(直譯為河童的河流)指即便是某方面的高手,也會有失敗的時候。而「河童の木登り」(河童爬樹)則用來比喻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或即便要做也做不來之意。「河童の屁」(河童的屁)或「庇の河童」(庇之河童)都是用來形容不足取、不值一提的事情或者毫不費力之事。這是因為即便在水中放屁,也不過是咕嘟一下冒個氣泡而已,毫無氣勢可言。另有一種說法稱「河童の屁」或「庇の河童」其實是「木端の火」(直譯為木屑的火,即微弱之意)的誤傳。

日本各地都有河童傳說流傳。但今天,日本的河川大多被水泥牆圍起,或建起了大壩,又或者被人類汙染,河童的傳說也隨著環境的惡化逐漸消失。池塘和沼澤亦是如此。被人類奪走了生存家園的這種可恨又可愛的小妖怪究竟去哪裡了呢?

金魚來自中國,錦鯉產自日本

魚,食之為樂,釣之為樂,觀之亦為樂。近年,各地都建造了大型水族館,人們可以在裡面觀賞到世界各地的魚。而將魚飼養起來進行觀賞的做法其實古已有之。

在《日本書紀》景行天皇四年這一條中,出現了一則在美濃國的泳宮觀賞朝夕池中的鯉魚的故事。也就是說在奈良時代的養老年間(717年—724年),貴族就已經開始在庭院的池子裡飼養鯉魚以供觀賞了。平安時代貴族的庭院也設有泉池,而寺院的庭院中更是開始建造「心」字池,這些池子裡飼養的都是鯉魚或鯽魚。

漸漸地,人們開始培育色彩鮮豔的觀賞魚。金魚和錦鯉便是這樣來的。

《懸崖上的金魚姬》劇照

金魚,於三世紀至五世紀期間,在中國南部作為鯽魚的一個變種出現,後經改良形成了金魚這一品種。也有說法稱金魚的故鄉是中國浙江省杭州的西湖或浙江省嘉興的南湖。

「和金魚」(ワキン)這種最常見的紅白金鯽因其名稱,往往被認為是日本的特產,但其實並非如此。和金魚、凸眼金魚、琉金等金魚品種其實都是從中國傳入日本的。

和金魚

江戶時代,由於金魚的價格高昂,能夠養得起的只有將軍、大名或者富商等權貴。江戶中期以後,江戶地區的老百姓首先開始飼養金魚,漸漸地金魚也普及到了尋常百姓家。

延寶年間(1673年—1681年)出現了養殖金魚用以販賣的「金魚屋」。寶曆年間(1751年—1764年),江戶地區販賣金魚的小攤子隨處可見。寬延元年(1748年)出版的《金魚養玩草》是一本飼育金魚的入門手冊,頗受歡迎。到了明和期(1764年—1772年)以後,錦繪中大量出現金魚的圖案。據悉,小商小販扛著兩頭掛有金魚桶的扁擔走街串巷賣金魚也是這時開始出現的。

日本畫家歌川國芳筆下的金魚

到了文化、文政時期(1804年—1830年),沿街叫賣金魚的行當成了江戶地區夏季的風物詩。從錦繪中可以看出,這時已經有了裝金魚的透明玻璃——「金魚缽」。但由於價格較高,只有有錢人能買得起。而賣金魚根深蒂固地成為民間風物詩則是明治時期以後的事情了,這是因為自那時開始,玻璃金魚缽才得到普及,價格也降到了老百姓能負擔的水平。

我們接下來看看幾個跟金魚有關的諺語。

日語中「金魚に孑孓」(把孑孓放在金魚旁邊)與「貓に鰹節」(把鰹魚乾放在貓旁邊,常用來比喻如同讓小偷看守倉庫一樣危險)意思一樣,因為孑孓是金魚最愛吃的東西。而「金魚の糞」(金魚的糞便)至今依然很常用,經常用來揶揄總是跟在上司後面的跟屁蟲。「金魚の刺身」(金魚做的生魚片)這個說法則用來形容那些外表看似不錯,實則不能吃的東西,此外也常用以形容漂亮的妓女不好對付。而「金魚の小便」(金魚的小便)則用來表示做了壞事卻依然面不改色,也就是「いけしゃあしゃあ」(恬不知恥、若無其事)的詼諧說法。

金魚來自中國,與之相對的錦鯉則是純日本產的觀賞魚。在淡水魚中,像錦鯉這般每一條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圖案且色彩如此鮮豔的魚,恐怕全世界都找不到第二種了。

錦鯉在日本也被稱為「色鯉」或「花鯉」,其來歷目前尚無定論。但一般認為自大正三年(1914年)於東京上野公園舉辦的「東京大正博覽會」上,由新潟縣東村展出的「紅白」(白色身體上有著紅色圖案的錦鯉)廣受好評後,這個品種才逐漸得以發展。

日本鯉魚旗,為慶祝五月五日男孩節所掛

江戶中期,以越後小千谷為中心的舊二十村鄉附近雪山的水塘中就飼養了色鯉。據說,人們將突然發生變異的紅鯉魚和淺黃色的鯉魚一點點地進行改良,才有了現在的錦鯉。天明饑饉時期(1782年—1787年),乾旱導致村子裡的水都枯竭了,色鯉也相繼死去,面臨著滅種的危機。當然,也可能當時有人為了充飢偷偷捉走了水塘裡的色鯉。於是,村裡人將還活著的色鯉全都轉移到不會幹枯的鹽谷千龍池,由此避免了色鯉的滅絕。也因此,直到今日我們還能一睹聞名世界的錦鯉。

很多人可能都知道,來自新潟縣的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也曾在自家庭院的池子中養過許多昂貴的錦鯉。看來,錦鯉已成為越後人的驕傲。

金魚與錦鯉都屬於鯉科,但作為觀賞魚在品種改良的過程中,金魚主要在形體上發生變化,而錦鯉主要在色彩上發生變化。未來究竟還會出現什麼樣的變化,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沙丁魚也是紫式部的最愛

秋高氣爽的天空與「鰯雲」(魚鱗狀捲積雲)可謂相得益彰。由於這種捲積雲看起來確實很像「鰯」(沙丁魚)成群遊動的樣子,日語才稱其為「鰯雲」,亦叫「鱗雲」或「鯖雲」。這種將天空視作大海、將雲朵視作魚群的體悟可以說非常日式了。

由於沙丁魚古時候被人們定位為下等魚,因其「いやしい」(低賤卑微),所以取諧音「いやし」(鰯)作為名稱。此外還有說法稱,因為人們認為沙丁魚「よわし」(弱小),所以名字才取其諧音「いやし」。沙丁魚的日文漢字寫作一個「魚」字旁加上一個「弱」也是這個原因。

土田麥仙《靜物 鮭魚與沙丁魚》

但其實沙丁魚是一種富含營養且肉質鮮美的魚,完全不應受到當初那般輕視。

儘管看不起沙丁魚,但古人仍知道沙丁魚的美味。江戶時代編纂的《和訓栞》中便記載了下面一則故事。

某天,紫式部吃了沙丁魚,自此便再也無法忘懷那份美味。但當時的貴族都將沙丁魚視為卑賤的魚,所以紫式部無法公然食用。於是,她便趁著丈夫藤原宣孝外出的時候,偷偷烤了沙丁魚來吃。但外出歸來的丈夫聞到了沙丁魚的味道,責備了她。於是,紫式部立刻以和歌回應道:

日の本にはやらせ給ふいはしみず

まゐらぬ人はあらじとぞ思ふ

(普天之下,無人不拜石清水[八幡宮],無人不食味美魚[沙丁魚]。)

《源氏物語》作者紫式部畫像

紫式部的意思是:只要是日本人都會去石清水八幡宮參拜,同理,只要是日本人都會吃沙丁魚。自那以後,宮中女官便將「紫」用作沙丁魚的隱語。但《猿源氏草紙》卻將這個故事安在了和泉式部身上。不過,不論這件事到底發生在誰身上,故事本身都包含著對不吃沙丁魚這般美味之魚的上流階級的一種嘲諷,同時也對沙丁魚的美味進行了宣傳。此外,也有說法稱,之所以將沙丁魚稱為「紫」,是因為沙丁魚聚集在海面時,原本藍色的大海會呈現出紫色,即「藍(あい)に勝る」(勝於藍),這與「鯰(あゆ)に勝る」(勝於鯰)諧音,所以才得此名。

秋刀魚也是秋季頗為常見的一種魚,同樣頗為美味。而秋刀魚同沙丁魚的命運也頗為相似,都曾長期被人們視作下等魚。據《梅翁隨筆》,在明和年(1764年—1772年)之前,幾乎沒有人吃秋刀魚。直至安永元年(1772年),有家魚店大打「價廉且身長為秋刀魚也」的宣傳,這種魚才開始受到平民階層的喜愛。但當時很多帶有偏見的武家依然不肯吃秋刀魚。

此外,秋天的魚中還有一種不得不提,那便是「鮭」,即大馬哈魚,在日語中人們也稱其為「秋味」,可見其深入人心的程度之甚。從繩紋時代起,大馬哈魚便在日本人的飲食中佔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到了秋天,大馬哈魚會從日本海一側、東北地區以及北海道地區的河川溯河洄遊產卵。

這一節的最後將為大家獻上兩首與鮭魚有關的俳句:

初鮭や網代の霧の晴間より

(秋至初鮭洄,網代薄霧現晴天,此景映我心。)

——支孝

「鮭に酒換へてうき世をえぞ知らぬ

(鮭魚與美酒,換來浮世俗塵事,全然皆不知。)

——蕪村

本文節選自

《花鳥風月日本史》

高橋千劍破/著

曹倩/譯

貴州人民出版社 | 未讀

2020年3月

責編 | 巴巴羅薩

主編 | 魏冰心

圖片 | 網絡

知識 | 思想 鳳 凰 讀 書 文學 | 趣味

原標題:《「人類的心真是難以理解啊」——河童有害,卻被人們喜愛》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人類的心真是難以理解啊」:河童有害,卻被人們喜愛
    為什麼河童有害,卻被人們喜愛?原來金魚來自中國,錦鯉產於日本?《源氏物語》作者、日本平安時代女作家紫式部,最愛吃沙丁魚這種平民食物?……無論影視還是文學,四周環海的日本島似乎總在講述浪漫純真的水之物語。從本文出發,或許更幫助你我了解「水」之於他們的意義,也站在自然與人文的交界,探尋「日本人如何與大海相處」之答案。
  • 河童有害,卻被人們喜愛
    為什麼河童有害,卻被人們喜愛?原來金魚來自中國,錦鯉產於日本?《源氏物語》作者、日本平安時代女作家紫式部,最愛吃沙丁魚這種平民食物?……無論影視還是文學,四周環海的日本島似乎總在講述浪漫純真的水之物語。《花鳥風月日本史》或許更幫助你我了解「水」之於他們的意義,也站在自然與人文的交界,探尋「日本人如何與大海相處」之答案。
  • 河童之夏:小酷最後會變成人類回來嗎?
    曾經執導過《蠟筆小新劇場版》的原惠一,在2017年導演了一部令大眾非常喜愛的奇幻動漫電影——《河童之夏》,這部電影講述了生活在現代的小男生小康,在一次意外玩耍中,撿回了和童之子小酷,然後和小酷生活在一起的故事。
  • 《河童之夏》:這個夏天,何其有幸,遇見的是你
    「這片土地的神靈啊,我和爸爸要暫時住在這裡,請寬容我們;我只需要夠能生存下去的魚,請寬容我。」小時候和父親在一起的小咕,只是想保護水澤有魚可以吃。但為了自己發展的人類卻毀壞了他們的家園,還殘害了他父親的生命。
  • 淺析《河童之夏》:這部豆瓣8.7的高分動畫你看懂了嗎?
    河童,蛙蹼猴身,鳥喙龜殼。興於日本河川,載於民間志怪。力大,懼猿,傳說將人拖入河底,亦被稱為河靈受人敬仰。2007年7月,《河童之夏》上映,口碑極佳,為難耐的酷暑帶來一份清涼。13年後的今天,重看這部作品,天氣沒有當年的炎熱,人沒有了當年的浮躁,情節宛若汩汩泉水流入心間。
  • 淺析《河童之夏》:這部豆瓣8.7的高分動畫你看懂了嗎?
    河童,蛙蹼猴身,鳥喙龜殼。興於日本河川,載於民間志怪。力大,懼猿,傳說將人拖入河底,亦被稱為河靈受人敬仰。2007年7月,《河童之夏》上映,口碑極佳,為難耐的酷暑帶來一份清涼。13年後的今天,重看這部作品,天氣沒有當年的炎熱,人沒有了當年的浮躁,情節宛若汩汩泉水流入心間。
  • 《河童之夏》:可怕的並不是牛鬼蛇神,而是泯滅的人性
    開始的小瞳討厭河童,當看到小河童吃掉自己心愛的蝸牛時,當小河童用相撲輕鬆把小瞳打敗時,小瞳即使表面上是厭惡與不屑,但應該也打心底接受了這個善良的小傢伙吧。當小河童把海裡撿到的玻璃當作石頭送給她時,她臉上寫滿了喜愛和珍惜;當她聽到河童爸爸被武士殺掉時,只有小瞳在哭泣;當媽媽給小瞳做背包時,她第一件想到的事也是把河童送的石頭放進去。
  • 【大家】河童——移民日本的河伯後人
    [摘要]河童之說,興起於日本江戶時代,流傳至今而不衰。他是日本水神之一,也是日本數百種妖怪中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尤為兒童喜愛。龍昇。後來人們發現河童的怪力來自他頭頂上凹下去的盤子中,他出水時盤子裡盛著水,於是力大無窮,摔著摔著盤中水甩沒了,怪力也沒了,不得不下回水再摔。知道那奧妙後,人們便在摔跤開始時先給河童鞠躬或頭朝下拿個大頂,河童一還禮一模仿,盤子裡的水就被倒在地上,怪力沒了,大人小孩子都能摔倒他了。今日日本相撲力士相戰前必先鞠躬,即來自此。河童愛摸女人屁股,一是色迷一是愛開玩笑。
  • 消暑必備,日本神話傳說改編《河童之夏》:人的妖性、妖的人性
    但點開電影的人,無一不是哭著看完的…劇情開始於幾百年前的江戶時代,河童的父親因為人類要圍湖造田而帶著小酷來找到人類勸說,沒想到被心生懼意的武士殺害,正要追殺小河童之時,發生地震,小河童掉入裂縫成為化石。就這樣影片以江戶時代的河童在地下長眠百年,因機緣巧合出現在了東京都市為契機展開。
  • 《河童之夏》:我們祈求著能與命運和解,恰如那隻離開了水的河童
    河童小酷的命運是殘酷的,幼年時的他目睹了自己的父親被人類殘忍地斬殺,只因人性的貪婪與陰暗。後來因為地震,小酷被封印到了地下孤獨地度過了幾百年的時光,之後被善良的康一發現並被好心的康一一家人收留,受盡疾苦的小酷享受到了短暫的溫暖。但是與人類生活格格不入的小酷很快又被推向了風口浪尖,它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也不明白為什麼人類要將它們一族趕盡殺絕。
  • 日本北海道的河童與一般的河童有什麼不一樣嗎?
    日本妖怪裡的明次奇,其實指的就是北海道的河童,又叫「明次奇神」「明次奇大人」等。它的頭髮與普通的河童一樣,但頭頂上是沒有液體的,其中還有一些是禿頭。明次奇的模樣也像小孩一樣,皮膚呈紫色或赤色,腳的形狀像鳥類或呈鐮刀形。
  • 《怪物獵人:崛起》新設定圖:河童蛙最喜愛的零食
    《怪物獵人:崛起》新設定圖:河童蛙最喜愛的零食
  • 人類像河童那樣分娩的話,這個世界上會少多少孩子
    這些書各有各的特點,讀起來獲得的精神享受也不盡相同,其中《羅生門》這本書讓我對人類的發展和對孩童的養育,想到的最多。在《河童》這篇,現實世界的主人翁在去爬山的路上遇到一隻河童,去抓他的時候不慎墜入了河童的世界。裡面的一個醫生救治好主人公後,便帶他去了解河童的世界,主人公驚訝地發現河童的世界與人類所處的世界,很多事情是反著來的,比如婚戀觀方面,多是雌性去追求雄性,並且很多雌性在求愛方面,都很大膽,導致雄性河童甚至要躲著走。
  • 陰陽師:河童告白了無數次都未成功,你以為你拒絕的是誰的愛?
    抽卡對於大家來說應該是告一段落了,畢竟像阿呆一樣勾(shen)玉(ti)被掏空的陰陽師大人們不在少數,眼前注意力應該都在爬塔以及肝繪券上面了吧!對於跟阿呆一樣的佛系玩家來說,爬塔隨便爬爬就好,況且勾玉都拿去抽卡了,那還有多的買紅豆糕呢。再者肝繪券的都是肝帝們,咱也肝不過啊!不如跟阿呆一起關心關心河童先生的戀愛進展吧!
  • 諸多文學、動畫作品中熟悉的存在——「河童」
    河童是日本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生物,大概是日本人最熟悉的妖怪之一了。關於河童的故事有很多,在日本各地有不同的版本。以河童為題材的設施建築、文學、影視作品也不在少數。你印象最深的「河童」是什麼樣的呢?傳說河童集合了很多動物的特徵,比如有鳥的喙、烏龜的殼、青蛙的四肢等等。河童最大的特點就是頭頂上扣著一隻碟子,碟子裡面有水,這也是它法力的來源。
  • 由日本神話改成的動漫,碰巧遇到了你,碰巧我是河童
    《河童之夏》講述的是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不惜殺死了來勸說的河童父親,而這些人本來想殺河童,但由於地震的原因,小河童掉入裂縫變成了化石,而這部動漫就是以江戶時代河童在地下長眠的背景進行展開的,也在因緣巧合下出現在東京,與主人公來了完美邂逅的故事。
  • 越南河童襲擊事件!男子搭船收漁網,突遭「神秘黑爪」!
    清楚可見黑爪和傳說中的河童很像。 河童現身? 事後他們察看當時錄下的影片,並用慢動作回放,赫然發現,在男子掉入水中的前一秒,蓮花池裡突然伸出了一隻「神秘黑爪」,直接把男子猛力地拖到水中,看起來就像是河童的「青蛙四肢」。
  • 日本廣為流傳的河童,是否真實存在,為何它的模樣一直在變?
    這支後代從順著黃海一直走到大海,幾乎每一片水域都有了神,他們就這麼一路走啊走,終於見到一個沒有神的河口,於是就進去了,這裡就是日本的熊本球磨川。這裡很溫暖,而且沒有其他的神靈,所以他們就打算在這裡定居。當地人見到他們之後,就問他們是什麼人,他們說,「我們是從吳國來的,是河伯的子孫。
  • 日本神話故事河童
    這些妖怪的形象也經常會出現在他們的動漫以及其他影視作品中,例如動漫《河童之夏》,裡面主人翁便是河童,最具有妖怪作品代表性的動漫《夏目友人帳》裡也有河童的存在。河童は、日本の妖怪伝説上の動物です。河童は龍の様な想像上の動物とされていますが、古來より目撃談も數多く存在します。それらすべてが錯覚や噓とも思われず、文獻にも殘っています。
  • 《河童之夏》:一場為離別而生的相遇,演繹三位少年的自我成長
    看過《龍貓》之後,我很難想像還有哪位大師能跟宮崎駿一樣,擁有與生俱來的柔軟內心,明察秋毫的細密感受力,將各個戳心戳肺的小細節附加在虛擬人物上,浸透人心。直到我發現《河童之夏》這部寶藏作品。如果說龍貓因為外在形象讓人治癒,那麼河童"小咕"就是在外形和心靈的強烈衝擊下實現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