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楊漸
「親子活動做了這麼久,見慣了媽媽團帶娃,還是頭一次見到清一色爸爸組隊帶孩子來的。」德清布布熊生態農場老闆大熊感嘆道。上周末,他的農場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由12位爸爸和14名孩子組成的親子團,踢球、划船、露營,完全不在乎沒完沒了的下雨。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杭州西湖區競舟小學四年級家長;同時,他們也有一個共同的愛好——足球。
如果不是足球,他們至多只是點頭之交,不會產生太多交集。但現在,他們卻成了志同道合的隊友,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而因為足球,他們也與孩子有了平等交談的話題,可以相互聊得很嗨。孩子下學期就五年級了,這也意味著,他們已經做了整整四年的親密隊友。
足球旋轉之間,他們腰圍漸小,兒女身形漸高。
為了孩子
這群老爸重新穿上球鞋
謝智榮是競舟小學四年級家長足球隊的隊長,也是球隊最初的組織者。「一年級時,班主任在家長群裡說學校有家校聯賽,各年級要組織一支隊伍,不是孩子踢,是家長踢。問有沒有會踢球的家長,我老婆就幫我報了名。」
學生時代熱愛踢球的謝智榮,沒想到自己放下足球多年後,會再次以「為了孩子」的名義重穿球鞋。「畢竟好多年沒踢球了,還能不能踢得動自己心裡也沒底,當時更多是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去籌建球隊的。」
不過,讓謝智榮沒想到的是,家長們的熱情都很高,全年級五個班有近30名家長報名參加,毛欣華也是其中之一。
「幾年前,我打羽毛球時韌帶受傷做手術後,就沒再踢球。」雖然身體已經恢復,但毛欣華心裡還是有些顧慮,擔心在球場上會再次受傷。「知道學校有這個比賽後,我就想復出試試。」毛爸爸說,之前踢球家人都擔心會再受傷,而這次「為了孩子」踢球,家人們都很支持,「孩子們也希望爸爸們,能替他們爭光。」
不過,當家長們信心滿滿踏上球場,現實卻澆了盆冷水。由於球隊剛組建,家長們還不夠熟悉,自然也沒什麼配合可言,球隊前三場比賽就遭遇了連敗。比起輸球,更讓爸爸們難受的是孩子們失望的目光。
「一開始孩子們都很興奮,比賽都會去現場給我們加油,但一直輸球孩子們難免失望,熱情也有所下降。」謝智榮說,不能讓孩子因為自己的表現而失去對足球的興趣,甚至是運動的動力。抱著這樣的想法,他和隊友們對待比賽的態度也變得更加認真。「我們約著一起訓練,每次比賽前還會商量戰術,賽後還會總結失誤。」
就這樣,球隊成績一路高漲,除了一年級剛組隊時沒拿到好名次,從二年級開始連續三年奪冠。謝智榮說,家校足球聯賽讓他們重新燃起了對足球的熱情,「除了自己鍛鍊身體外,還可以融入孩子的生活,搭建共同的話題,以及與其他家長交流教育方式。」
同時,在爸爸們的影響下,很多孩子們也喜歡上了足球,就像謝智榮的兒子謝秀辰,如今就是學校足球隊的主力。「平時我們踢球時,有時也會帶著他一起,他平時也願意和我聊足球的話題。」謝爸爸說,有了足球,父子間的關係也變得更加融洽。
因為足球
家長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
因為足球,這群老爸聚到了一起,也慢慢從隊友變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說實話,之前學校裡的活動或者家長會,都是媽媽參與得比較多,爸爸間其實不太熟悉,但通過踢球,不僅同年級的爸爸,甚至很多跨年級的爸爸都成了朋友。
謝智榮說,每周六晚上是爸爸們的固定約球時間,「不僅是我們四年級的球隊,像三年級、五年級的爸爸們也都會過來一起踢球。」除了約球,爸爸們約飯的頻率也不低,「大家踢完球一起吃頓宵夜,聊聊天,交流交流感情。」
謝智榮說,雖然大家職業各不相同,但卻有著共同愛好和話題,相處起來絲毫沒有隔閡。「其實,我們很多人都住在同一個社區,以前出門互相都不認識,現在小區裡碰到,大家總要停下來聊幾句。」
爸爸們成了朋友,孩子們的關係自然也變得密切起來。「通常情況下,家長們都是以孩子為紐帶相識的,而不同班級、不同年級的孩子可能不熟悉;現在反了過來,爸爸們先通過足球成了朋友,孩子也慢慢熟悉起來。」毛欣華說,這次去德清聚會,原本是為了慶祝球隊三連冠,但想到孩子們之前因為疫情沒機會出門玩,就特意把孩子們都帶上了。
「爸爸們先聚在一起踢了場球,然後孩子們也在邊上踢了一場,最後爸爸和孩子們一起上場。」毛欣華說,相比和媽媽們出門,孩子們顯然更喜歡和爸爸一起玩,在沙地上搭帳篷露營,媽媽們可能會覺得睡不下去,爸爸們卻能跟孩子們同甘共苦,孩子當然也玩得更瘋一點。「我們商量,決定以後多搞幾次這樣的活動,爸爸帶娃,明顯更受歡迎!」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