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美妝博主@大嘴博士 在微博上稱已對雅詩蘭黛旗下品牌La Mer(海藍之謎)提起訴訟,原因是其虛假宣傳並不存在的修復疤痕功效。
La Mer欺騙中國消費者購買,而且僅在中國虛假宣傳,該行為已嚴重違反我國廣告法。
而目前,高端美妝已成為中國消費者最愛購買的類奢侈品之一,以La Mer為代表的品牌正迎來新的利好時期。
作為雅詩蘭黛集團旗下最受消費者喜愛的高端品牌,La Mer在2018財年成功突破10億美元,成為集團旗下第四個進入10億美元俱樂部的美妝品牌。
01
神秘的海藍之謎
一提到La Mer這個品牌,大家肯定就會想到神奇面霜,但這個品牌在昨天受到了起訴。
因為La Mer在官網上聲稱其產品能夠讓「讓容顏回復往昔」,但事實上並沒有這個強大的功效。因此它涉嫌我國《化妝品廣告管理辦法》第三條規定:「化妝品廣告內容必須真實、健康、科學、準確,不得以任何形式欺騙和誤導消費者。」
最後,這位美妝博主表明了自己的立場,不管大家會說他小題大做還是炒作,他都要代表我們中國的消費者站出來對La Mer說不!他鄭重要求:
La Mer修改官網的虛假宣傳;
向因虛假廣告而受害的中國消費者鄭重道歉;
對因虛假廣告而購買產品的中國消費者,依法賠償。
實際上,La Mer是雅詩蘭黛旗下品牌。
1995年,雅詩蘭黛集團收購了La Mer,旨在把La Mer打造成為最尖端的奢侈品牌。2002年,La Mer在雅詩蘭黛集團的支持下正式進入中國市場,當時標價1.4萬元人民幣一瓶的La Mer 500毫升裝面霜在首次限量發售60瓶時,短短2天就被中國消費者訂購一空。
而除了神奇謎面霜之外,具有同等功效的La Mer乳液、含有近2克拉鑽石粉末的La Mer晶鑽去角質霜、眼霜、手霜、身體乳液以及La Mer的美白系列、洗面系列均受到富裕人群的追捧,已成為全球排名第五的頂尖護膚品牌。
根據雅詩蘭黛的最新財報顯示,護膚品部門實現銷售額13.79億元,同比上漲9%。護膚品淨銷售額在每個地區都增長了兩位數,其中歐洲、中東和非洲、旅遊零售和中國的增長尤為強勁。就品牌而言,雅詩蘭黛、La Mer和倩碧品牌是最大的增長貢獻者。
不過這件事情一出,La Mer的官方微博評論下幾乎罵聲一片。
眾所周知,La Mer的護膚品產品價格比較貴,但是其抗衰老功效的確顯著,不少人表示用完其護膚產品肌膚有明顯的提升和變化。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La Mer是貴婦級護膚品最早的代名詞,想當年La Mer推出一瓶面霜幾千元的時候,大家都為之驚嘆怎麼一瓶面霜這麼貴。如今各大品牌的旗艦系列,都相繼推出了售價3000+的面霜,La Mer也慢慢被各個階層的消費者所接受,尤其是90後。
02
年輕人偏愛貴婦級護膚品
1993年,雅詩蘭黛和倩碧以兩個專櫃打開了中國的市場,拉開了國外化妝品搶灘中國市場的帷幕。
之所以選擇在1993年進入中國市場,是因為隨著改革開放的完成,國內對化妝品需求增加。
資料顯示,1987年我國化妝品市場銷售額僅為10億元左右,1991年增加至40億元,1993年猛增至90多億元。
而在過去的化妝品消費觀念中普遍認為,化妝品應根據年齡來劃分適用人群,而貴婦級化妝品無論是在價格,還是功效上,都更適合30歲以上的女性受眾。
但隨著國內年輕消費者收入水平的上升、美妝消費意識的提高、社交媒體和KOL對口碑產品和美妝知識的傳播等,高端美妝的消費趨勢開始呈現年輕化和數位化,「按照物理年齡來劃分消費人群」的傳統概念已逐漸被「根據實際膚質對症下藥」的護膚觀念取代。
比如歐萊雅集團旗下高端品牌陣線業績齊齊爆紅,一定程度上也是藉助了社交媒體的巨大影響力。
此前,「YSL聖羅蘭聖誕星辰唇膏」被美妝KOL帶火刷爆微博和微信朋友圈,極大地推動了聖羅蘭美妝的熱銷,並帶動了歐萊雅高檔化妝品創下2012年以來最高增幅。
而日本資生堂旗下殿堂級高端品牌CPB肌膚之鑰,也在線上銷售渠道發現了消費人群正呈現出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該品牌雖然以強大的修復和抗衰老功效著稱,但其在中國線上消費者中,30歲以下的年輕人佔比60%。資生堂(中國)高檔化妝品事業部本部長謝萍近期表示,在CPB的線上消費者中25歲至29歲佔比最多,為35%,18歲至24歲消費者緊追其後,佔比達到了26%。
去年10月,SK-II也開始向年輕消費者示好,請到了以「酷、個性」為形象標籤的新生代女星竇靖童代言旗下明星產品「神仙水」,並在產品的包裝設計上,選擇更受年輕人喜愛的塗鴉元素,將宣言印在瓶身之上,也是37年來首次使用白色瓶身。
根據《界面》採訪報導,部分工資在4000-5000元的女性,每年在化妝品上的花費很可能佔年收入的50%-80%,除了蘭蔻、阿瑪尼等高端化妝品外,超高端品牌SK-II、CPB、La Mer等開始出現在她們的購物清單中。
在這個被時尚博主、社交媒體和年輕偶像裹挾推向前的時代,藉助年輕個性的偶像明星或社交媒體KOL為其營銷宣傳,也是高端品牌打入年輕群體的「武器」之一。而不爭的事實是,廣告中涉嫌虛假宣傳的化妝品牌可不止La Mer一家。
03
多個品牌都有虛假宣傳
縱觀化妝品營銷史,從十多年前美加淨「娶媽媽做老婆」廣告創意的「倫理之爭」,到今天的La Mer虛假宣傳,「廣告」給化妝品品牌帶來知名度的同時,也有時讓其深陷輿論漩渦。
2014年,多個國際知名化妝品因虛假宣傳在境外被處以重罰。
2014年1月,有網友爆料稱以淘品牌起家進而發展到線下的阿芙精油,因涉嫌虛假、誇大宣傳近期已被處以罰款16萬元。
2014年3月,雅詩蘭黛旗下倩碧化妝品產品也因涉嫌虛假宣傳遭到義大利反壟斷組織的罰款。據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了解,倩碧在旗下煥妍活力系列產品的宣傳中,把該款產品的除皺效果和雷射除皺治療、整容、整形手術做對比,而義大利監管部門判定該系列產品的廣告宣傳語誤導消費者,處罰倩碧母公司雅詩蘭黛40萬歐元。
2014年,FTC(聯邦貿易委員會)決定對歐舒丹處以45萬美元的懲罰,同時禁止該品牌在未來再做虛假減肥廣告。處罰原因為歐舒丹品牌在推廣杏仁緊緻身體潤膚乳和杏仁纖體美肌啫喱時,廣告宣傳其有纖體的功效。
據工商總局信息顯示,自新《廣告法》在2015年9月1日正式實施以來,違法廣告數量下降了80%以上,違法廣告時長下降了90%以上。截至2015年掌握的數據,10月份,違法廣告數量和時長又有超過50%的下降,新法正式實施以來,違法廣告幾項主要數據指標已經連續2個月實現50%左右的下降。
雖然我國對化妝品方面的監管在加大,但對比歐洲的法規,他們似乎更顯「苛刻」。
據悉,在英國,廣告業是進行自我管制的,其擁有全世界最嚴格的廣告規範。英國的廣告由行業組織——英國廣告標準局(ASA)負責規範和管理,ASA有專門針對平面媒體的CAP規則和針對廣播媒體的BCAP規則,禁止具有誤導效果的廣告。
此外,在一些睫毛膏產品廣告中,給模特佩戴過長過厚的假睫毛來顯示產品效果也屬於誤導的範疇。在護髮產品廣告中的接發、指甲護理產品廣告中的假指甲等也都有誤導消費者的嫌疑。
在法國,關於限制照片過度修飾的方面曾出現提案建議對「形象修飾」本身徵稅,並對違規的企業徵收高達37500歐元的罰金。該議員表示,「法案的目的並不是欺負藝術家們,這是一個公共健康的目標,但它也有利於保護消費者。」
精彩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