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及吉林分社社史簡況
一、新華社的創建及發展
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訊社,新華社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隨著中國人民革命事業的發展而成長和壯大起來的,從成立到現在,已走過了七十年的戰鬥歷程。
(一)
新華通訊社這一名稱是從1937年1月開始使用的,而它的創建卻要追溯到1931年。北伐戰爭後,「四.一二」、「七.一五」兩次反革命政變,使大多數共產黨人感覺到,國民黨已將屠刀架上自己的脖子,如果不奮起反抗,只有死路一條 。於是,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了著名的南昌起義,緊接著又舉行了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中國共產黨從此走上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隨著根據地紛紛建立,革命形勢得到迅速發展。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勝利召開,年輕的中國共產黨領導工農紅軍和蘇區人民,建立了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人民民主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了以毛澤東為主席的臨時中央政府。在此之前,共產黨人就已經認識到,要想更好地推動革命的開展、隊伍的建設,喚醒民眾的反抗意識、激發民眾的反抗熱情,就必須讓更多的人聽到共產黨的聲音。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的當天,新華通訊社的前身--紅色中華通訊社(簡稱紅中社)在瑞金正式成立。從時間上說,新華社是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同一天誕生的,可謂應運而生;從地點上說,江西瑞金不僅是中國革命的聖地,也是我們新華社的誕生地。這個時間和這個地點,應該是新華社和新華人永遠的光榮。
紅中社成立的當天,就以「紅中社」為電頭,以「C.S.R」為呼號(「中華蘇維埃無線電臺」的英文縮寫,這個呼號一直被新華社沿用到1956年9月改用漢字模寫發報為止),首次播發新聞電訊,內容有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的文告,大會通過的各項法令 、法規和文件等。
初創時期,紅中社的條件極其艱苦,社址設在距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不過幾十步遠的葉坪老村一所簡陋的二層客家民樓。一樓三個房間分別為紅中社、《紅色中華》報(1931年12月創刊的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機關報,與紅中社是一個編輯部,同屬一個組織機構)編委會和雜務室;二樓是紅中社人員住宿的地方 。當時,編輯人員只有王觀瀾 、李伯釗等兩三個人 ,採訪、寫稿、校對、譯電、刻蠟紙 ,什麼都幹 。他們一方面收集各種信息編印成《參考消息》(也叫《每日電訊》),油印後供中央機關負責人閱讀;另一方面,負責採編和用明碼電報播發新聞。這用CSR為電頭播發出來的新聞,上海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共天津北方局和鄂豫皖、川陝、湘鄂西、湘鄂贛等革命根據地,以及蘇聯的莫斯科等都能收到。在敵人的嚴密封鎖下,紅中社的新聞像黑暗中的一道閃電,有力地傳播了中國革命的消息,為擴大中國工農紅軍的影響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我們可以自豪地說,如今作為世界性通訊社的新華社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艱苦中創業、困境中立功」,應該是新華社和新華人的一個光榮傳統。
在瑞金期間,一批優秀的革命者先後擔任紅中社的領導,如瞿秋白、王觀瀾、周以慄、楊尚昆等。
(二)
1934年1月,「左」傾冒險主義佔據領導優勢的中共臨時中央在江西瑞金召開的六屆五中全會,把「左」傾冒險主義錯誤推向了頂點,導致1934年4月至10月間進行的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踏上了漫漫的長徵之路。紅中社也隨中央紅軍進行了萬裡長徵。為了嚴守紅軍撤離蘇區的秘密,紅中社在撤離瑞金時,留下少數人員在瞿秋白的領導下,堅持在根據地以中共中央政府機關報的面目出版《紅色中華》報。一直堅持到1935年1月21日,出版了中央蘇區最後一期,也就是264期《紅色中華》報後,這部分人員才撤離瑞金。264期《紅色中華》報作為國家一級文物,現珍藏於瑞金博物館。
1936年12月12日發生的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為國共兩黨的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創造了條件。1937年1月,中共中央遷到延安,新華社也隨黨中央遷到延安,成為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窯洞通訊社」。在
1937年1月的同一天,黨中央決定,《紅色中華》改名為《新中華報》,紅中社改名為新華社。由中央政治局委員博古任社長,主要工作人員有廖承志、向仲華等。從1937年1月25日起,正式以新華社的名義向全國發布新聞。(三)
1940年春,新華社建立了自己的新聞電臺,每天發稿量達四、五千字,而且還擴大抄收國內外主要通訊社的電訊。當年開始試辦口語廣播,年底開始播音。雖然由於器材和技術條件限制,一直是時播時停;但始終是向成熟的方向發展,經過艱苦的工作,終於在1945年9月開始正式播音。這就是延安新華廣播電臺,即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前身。1941年5月黨中央發出通知,新華社作為統一的對外宣傳機構,各地的廣播電臺劃歸新華社管理。由於各解放區被敵人封鎖分割,《解放日報》停刊,這時新華社的報導在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交流各地工作經驗,推動全國的工作和鬥爭上,實際起著全國性報紙的作用。這一時期的新華社實際是肩負了中央機關報、中央電臺和通訊社三項重任,受到黨中央的高度重視。據廖承志同志回憶:「毛主席常常深夜由警衛員提著馬燈陪著到新華社來,了解當天收到的國內國際消息,並對天下大事發表一些看法,對新華社的工作作出指示。」據統計,毛澤東同志在戰爭年代為新華社閱改、撰寫了100多篇稿件,其中收入《毛澤東選集》的就有18篇;周恩來為新華社撰寫和修改的稿件之多已難以統計。
1949年,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範圍內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3月,新華社隨黨中央進入北平。6月,新華廣播電臺從新華社分離出去,成為獨立的宣傳機構,也就是現在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8月,原華北局的機關報《人民日報》改為中共中央的機關報。
(四)
如果說,新華社各項事業在解放前的發展變化,最多是一種量的增長的話,那麼,通過建國後的52年,特別是近些年的發展和壯大,已經實現了質的飛躍。
首先,從人員和機構看。新華社在初創時期只有幾個人,抗戰初期只有十幾個人,解放戰爭時期得到迅速發展,但也只有幾百人。而現在已經達到9000人左右。初創時期是以合作代分工,人人都身兼數職。解放戰爭時期,內設部門也是比較少的,而且相互交叉現象仍然存在,基本是在解放區設有分社。而現在,已設有辦公廳、總編室、國內部、國際部、對外部、攝影部、體育部、總經理室、人事局等30多個局級部門和直屬單位;在國內,除臺灣省外,在31個省、市、自治區和香港、澳門設有分社,並在部分省轄大城市、重要城市和經濟特區設有支社或記者站;在國外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分社,並設立了亞太、中東、非洲、拉美、法語國家地區5個可以直接發稿的總分社。
其次,從通訊技術設備看。初創時期只有一部半從敵人手裡繳獲的、功率很小的收發報機;抗戰時期雖然設備水平有所改善,但是,從1940年開始口語廣播、1945年才正式開播這一點,就能夠看出當時的通訊技術水平;而現在,已經建立了以電子計算機為主要設備的、由十幾個大系統組成的新聞通信技術中心。此外,新文字編輯系統的全面啟用、新圖片編輯系統正式運行、全球衛星數據廣播網的初步建成等,都使我們雖然不敢忘記歷史,但的確有些不敢想像歷史了。
再次,從新聞報導看。初創時期每天只能發幾條新聞;而現在,以1999年為例,國內報導:一路、二路報發稿29115條,四路報發稿30665條;對外報導:英文通稿25779條,港臺澳部年初開始動作,到年底發稿32279條;攝影新聞圖片40770底;體育報導中文通稿13043條,英文通稿14717條。這裡面還不包括參考、音像、信息等;國際報導:播發各類中文稿件139000條,外文通稿249000條。
(五)
黨的三代領導人高度重視新華社的工作。毛澤東同志曾指出,「新華社要把地球管起來,讓全世界都能聽到我們的聲音」;鄧小平同志要求,「新華社要向著世界最大的通訊社的方向努力」;江澤民同志強調,「要把新華社建成最大最強的世界性通訊社。」
二、新華社國內分社設立的歷史沿革
新華社的分社建設起始於1938年。最早設立的有晉察冀、華北、山東、晉西北等分社。總體說,促使新華社能夠較為從容地在一些地方建立分社的原因是事業發展的需要
:一是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和敵後抗日根據地的陸續建立,對新華社提出了擴大規模、加強宣傳報導工作的要求;二是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使民族矛盾取代階級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促使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為新華社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條件;三是新華社經過幾年的艱苦創業,已經有了再上一個臺階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實現了一個從希望到現實的飛躍---就是為適應日趨繁重的宣傳報導工作,建立新華社的地方分社,從而延長了新華社宣傳報導工作的觸角,增加了宣傳報導工作的渠道。分社的建立主要分如下幾個階段:
1、抗日戰爭初期。1938年以後,晉察冀、華北、山東、晉西北等地的新華分社相繼建立,新華社的業務活動也開始從延安、陝甘寧邊區深入到敵後各個解放區。雖然當時分社是與當地報紙合在一起的,更多地體現為地方性和分散性,但這畢竟是新華社建立地方分社所邁出的第一步。
2、解放戰爭時期。解放戰爭初期,新華社的組織和業務建設又進一步得到發展。除了在解放區設立分社外,還曾一度在國統區的重慶、北平、南京相繼建立了分社,擴大了業務報導。1946年5月,為適應戰爭報導的需要,新華社向主要戰場派出了隨軍記者或記者團;6月,又在山東野戰軍前線設立了第一個野戰軍前線分社;此後,晉察冀(軍事)、東北、劉鄧部隊等陸續建立了前線分社。
3、1950年以後。此前,新華社的地方分社雖然在業務上受總社領導,但組織上附屬於地方報紙或地方報紙的採訪部門,帶有濃厚的地方性和分散性。1950年3月,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改新華社為統一集中的國家通訊社的指示》,規定各地方總分社、分社所有人員應全部交新華社統一調度和供給。4月,新聞總署作出了《關於統一新華通訊社組織和工作的決定》,11月,新華社舉行新華社全國工作會議後,新華社才完成了在組織上和工作上的統一和集中,這是新華社歷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
三、吉林分社的設立及幾個重要的歷史時期
(一)分社的設立
現在的新華社吉林分社正式成立於1954年8月。在
此之前,已經出現過「新華社吉林分社」的名稱,但與1954年8月成立的「新華社記者吉林分社」不完全是一回事。1946年2月,國民黨出兵東北,發動內戰的形勢極其嚴峻。經中共吉林特別支部決定,在吉林市成立了新華社吉林分社,主要任務是為地方報社抄收新華社的新聞稿。5月,吉林市被國民黨佔領,吉林分社隨省委領導機關轉移到延吉縣。1948年3月,吉林市解放,分社又遷回吉林市。年底,以收報為主的吉林分社完成了歷史使命,人員和設備移交給報社。
在建國前後的東北,省一級建制比較混亂,有名的就有吉遼、通化、遼西、遼北、遼吉、安東省等等。到1954年,東北還有遼西、遼東、熱河、吉林、松江、黑龍江6個省,在6個省之上還有一個代表中央對其領導的東北大區。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32次會議通過《關於撤銷大區一級行政機構和合併若干省市建制的決定》,東北地區合併為遼寧、吉林、黑龍江3個省,吉林省的省會設在長春。這以前出現過的吉林省與我們現在的吉林省,可以說是有所聯繫,但卻不是一回事;這以前的新華社吉林分社與我們現在的新華社吉林分社的關係也是如此。
(二)幾個重要的歷史時期
這裡的各個時期不是從時間角度按順序排列的,而是針對不同情況,從個體特殊性角度確定的,因此在時間上有一些雜糅現象。
1、初建時期(1954年—19
57年)1954年7月下旬,總社委派任冰如、李俊兩位同志帶著總社給吉林省委宣傳部的介紹信,來吉林商談建社事宜。介紹信上寫道:「東北大區機構撤銷後,新華社確定在吉林省設立新華社吉林分社,負責報導吉林地區的工作情況。現派新華社東北總分社編委委員任冰如同志籌備吉林分社工作,並指派正式記者李俊、金昌範等三人組成吉林分社編委會,負責領導吉林分社全面工作。現將分社組織機構、人員編制呈上,請參閱。關於參加會議,閱讀文件問題,請給予便利。建社工作請給予指導和幫助。」
在吉林省委的指導和幫助下,1954年8月,新華社吉林分社在新省會長春正式成立,總社確定了23個編制,但實際只配備13個人。
首批建社人員,除了社長任冰如、採編主任李俊和編委金昌範三位領導外,還有李德天、康國志、白熔炳等同志。
2、省管時期(1957年--1962年)
分社原屬總社管理體制。1957年整風反右運動後,由於新華社的財政實力、人員配備、領導力量、通訊能力等諸多因素決定,新華社的地方分社下放到了省裡。於是,進入了一個由省委管分社的時期。這一體制一直持續到1962年。
應該說,分社下放到省,的確為新華社的地方分社解決了一系列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有兩個方面。一是為分社的擴編增人問題。整風反右運動後,分社人員精減,業務幹部只有10人,不能適應工作需要。1958年10月,分社提出人員不足問題,省委把分社的編制從23人增到33人,並從地方調進一批幹部,充實了記者隊伍。二是為分社解決了辦公、宿舍用房問題。分社原來只有900平米的樓房,既辦公又作宿舍,擁擠不堪。下放後,省委在1961年11月,將分社搬入省委大院,對幹部宿舍也作了安排。分社的一切行政、福利工作也都也省委管了起來。
總社於1962年決定,改變分社管理體制,對分社實行總社、省委雙重領導,以總社領導為主的管理體制。
3、合併時期(起止時間是1959年--1986年)
這裡的「合併」,是指新華社地方分社與《人民日報》各地記者站的合併。
慶祝新華社建社五十周年茶話會上,省委領導與參加茶話會的同志一起合影留念
1959年1月,吉林分社與《人民日報》吉林記者站合併。分社既是總社設在吉林的分社,又是《人民日報》設在吉林的記者站,一個機構兩塊牌子。經過20多年的運行,新華社黨組於1986年6月發文,通知分社貫徹落實中央精神,站社自始分開。
慶祝新華社建社五十周年茶話會上
,吉林分社社長康國志主持茶話會並發表講話1968年10月,經中央批准,吉林省駐軍支左領導小組決定派1名軍代表和5名工人代表組成宣傳隊進駐分社;12月,經吉林省革命委員會批准,成立了分社領導機構--革命領導小組,組長閻文秀(軍代表)。
前來參加慶賀新華社建社五十周年茶話會的同志正在進行座談(三) 分社領導班子的交替和辦公地點的變更
自1954年7月建社至今,分社共經歷了11屆領導班子。
1、任冰如--社長、編委(1954--1957)
2、程 予--社長、編委(1957--1966)
3、閆長秀--組長、軍代表(1966--1970)
4、洪 巖--組長、副社長、黨組書記(1970--1978)
5、康國志--副社長、社長、黨組書記(1978--1983)
6、孫若剛--副社長、黨組書記(1983--1984)
7、陳明星--代社長、黨組書記(1984--1991)
8、石堪勵--社長、黨組書記(1991--1996)
9、陳廣俊--代社長、社長、黨組書記(1996--1998)
本屆黨組成員:
高 欣:副社長、黨組成員
劉德玉:副社長、黨組成員
王景和:辦公室主任、經理室經理、副社長、黨組成員
蘇午辰:採編主任、紀檢監察員、黨組成員
10、張民華--社長、黨組副書記(1998--1999)
陳廣俊:黨組書記
劉德玉:副社長、黨組成員
王景和:副社長、黨組成員
蘇午辰:紀檢監察員、黨組成員
郭力群:採編主任、總經理、黨組成員
11、劉德玉--代社長、黨組副書記(1999年6月至今)
陳廣俊:黨組書記
(2001年2月退休)王景和:副社長、黨組成員
郭力群:總經理、黨組成員
自1954年7月建社至今,分社辦公地址三次變化:
1、從1954年7月建社到1961年1月:在史達林大街7號,又稱新華1號;
2、分社省管期間的1961年1月到1972年3月:在省委院內的工字樓二樓;
3、1972年至今:在東中華路35號,現為43號。
四、分社的現有機構設置情況
分社有採編室、辦公室、經理室三個機構。
採編室有兩位副主任:李鳳雙、周長慶,李鳳雙主持工作。下設經濟、政文對外、攝影三個採訪部,長春、吉林、延邊三個記者站。
辦公室由孫毅副主任主持工作,下設文秘檔案室、財會結算中心、後勤服務室三個部門,設一個臨時性機構---基建辦公室。
經理室經理郭力群。分社的經營系統現有五個單位:新聞信息中心、《吉林內參》編輯部、音像中心、網絡技術中心、新聞發展中心。
有魔法的「小巴掌童話」
中少總社《張秋生文集典藏》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