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紙幣上,印有慈禧、李鴻章,又為何還有載振的頭像?
任何一套紙幣都不是隨便發行的,上面的人物、圖案、花紋等等,都是要經過重重討論、反覆討論,最終才能被印刷在紙幣上面的。
也正因如此,能出現在貨幣上的人物頭像,都是能代表一個國家,或者是某一個階層的存在。就比如我們現在所使用的第五套人民幣,上面印著的都是毛爺爺的頭像,還有美國所使用的美元,上面印著的人物,便是他歷史上的6位總統。
同樣的在清朝,他所發行的紙幣上,曾經印著的人物頭像有慈禧太后,也有李鴻章。
在當時,以這二位的權勢和地位,的確是有資格將自己的頭像印刷在紙幣上。畢竟一位是敢軟禁光緒皇帝的太后,還有一位是洋務派的代表。
然而除此之外,清朝的貨幣上,還曾經出現過載振的頭像。這不禁讓許多人感到好奇,這個載振究竟是什麼來頭,他的頭像怎麼會被印刷在貨幣上面呢?
清朝在閉關鎖國的時候,大多時候使用的還是銅錢、銀子或金子。出於對紙幣十分謹慎的態度,清朝也就在三個時期發行過紙幣,而且是以戶部官票和大清寶鈔為主。
等到鴉片戰爭爆發,隨著列強的入侵和農民起義的不斷爆發,清朝意識到光靠銅錢、銀子和金子,是已經無法滿足朝廷的需求,因此在1905年,清朝成立戶部銀行,後來改名為大清銀行,開始正式發行紙幣。
當然了,在大清銀行成立之前,地方上為了商業往來的便利,便私自印刷貨幣。到後來地方上的官府也加入進來,因此在清朝末年,各種各樣的貨幣一大堆,對此清朝朝廷卻是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可以說是默許了地方上的這一行為。
地方上可以印刷自己的貨幣,因此這紙幣上要印什麼圖案,便都是地方上說的算。於是各個地方的總督、巡撫,他們的頭像便紛紛出現在紙幣上,在市場上流通著。
等大清銀行成立後,朝廷意識到統一貨幣的重要性,便讓大清銀行和各地的分行,統一使用大清銀行印刷出去的貨幣。而這些貨幣上,印刷著的便是慈禧太后和李鴻章的頭像。
除此之外,溥儀的父親載灃,也出現在大清銀行發行的紙幣上。這是因為溥儀繼位的時候還是一個小孩子,如果在紙幣上印刷一個小孩子的頭像,就會顯得不夠嚴肅,於是這才選擇了溥儀的父親載灃。
至於這個載振,他是清朝親王,同時還是商部尚書,也是位高權重。但僅憑這些成就,他的頭像,還是無法出現在大清銀行印刷的紙幣上面的。
那麼,載振的頭像,是出現在誰印刷的紙幣上面呢?
答案是上海信誠銀行。
當時的上海信誠銀行,從載振掌管的商部中獲得了發行貨幣的資格,為了能拉近和載振的關係,也為了業務的更好開展,讓他們發行的貨幣能更好的獲得老百姓的信任,於是上海信誠銀行便決定,將載振的頭像印刷在他們發行的貨幣上。
這也是為什麼,一個鮮為人知的清朝王爺,頭像或出現在紙幣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