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磊 通訊員 董芳
1986年爆發的車諾比核災難震驚世界,已經成為意義複雜的全球性文化符號,引發了無數媒體報導、文學作品和非虛構作品的解讀和演繹。
日前,廣東人民出版社旗下社科圖書品牌「萬有引力」出品的《車諾比:一部悲劇史》(以下簡稱《車諾比》),利用新近公開的機密檔案和文件,結合大量目擊者的訪談素材,全面解讀核災難前後的宏觀背景與微小細節。《經濟學人》雜誌評價說,「(《車諾比》是)關於車諾比核災難最權威的史學作品。」
「一半的真相,無異於謊言。」《車諾比》作者浦洛基詳盡而富有條理地敘述了車諾比事件的背景、起因、過程、後續,及切合諾貝利事件對人類與自然、對國際社會所造成的深遠影響。全書涉及400多個人物,上至國家領導人,下到平民百姓,所有被捲入這場核災難的各色人等都被描述,所有響亮和微弱的聲音均被記錄,所有模糊和片面的認識都被釐清……這是一曲令人心碎的英雄主義悲歌,一次迫近歷史真相的智性探險。
這本歷史學著作將車諾比事件放在國際歷史學背景下考量,全面講述了從1986年4月核反應堆爆炸到2000年12月核電站關閉,再到2018年5月對受損核反應堆最新覆蓋完成的種種,幫助讀者得出具有全球意義的結論。
作者沙希利·浦洛基(Serhii Plokhy)是哈佛大學烏克蘭史講席教授、哈佛大學烏克蘭研究中心主任,生於俄羅斯、成長於烏克蘭,專攻東歐思想、文化與國際關係史研究。
浦洛基以歷史學家和事件同時代人的雙重身份創作了此書,他表示,「鮮有歷史學家對此課題展開深入研究」,「為了那些彼時身在別處卻渴望知道1986年4月26日這個不同尋常的夜晚究竟發生了什麼的人,為了渴望知道在這之後的日日夜夜、歲歲年年裡究竟發生了什麼的人,我決定寫一部關於車諾比的長篇作品。」
現在,遊客們已經可以安全、舒適地參觀車諾比核反應堆,普裡皮亞季和隔離區就像一個神奇的時間膠囊,凝固了蘇聯時代的種種痕跡。前往禁區的遊客還能看見覆蓋在四號核反應堆石棺外的高科技掩體,時至今日,這座掩體儼然成了一座紀念碑,它時時警醒著那些將謀求軍事和經濟發展放在維護環境和健康安全之上的社會。
「一個車諾比,一個禁地已給世界留下了深深的傷痕,人類再也經不起下一個。1986年4月26日,車諾比發生的一切值得全人類引以為戒。」
來源|羊城派
責編|松子
審籤|吳瑕
實習生|麥靖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