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吐蕃徵服阿里各羌族部落以後,把阿里與其附近的羌支分作三部,稱為"阿里三衛"。即布讓,雪山圍繞;孟域,頁巖圍繞;象雄,湖泊圍繞。公元第十世紀,吐蕃行將崩潰時,有弟兄三個王子,為避國王迫害,逃到阿里來,分別為三區之王。即長子巴兒袞為孟域王;次子札西袞為布讓王;季子德祖袞為象雄王。他們傳國二百多年,與西藏同為元朝所徵服。元朝把他們撥歸薩迦法王管理。明代,薩迦政權崩潰,地方割據蜂起,這三部分也分裂為許多小部落。但三個地區名稱還存在,因為他們的住民同奉喇嘛教,有其語言習俗的共同之點。 阿里的中心是岡底斯山和馬品木達湖(馬法木錯),這是佛教徒認為須彌山與王母瑤池的。每年夏季,藏、印、蒙古人來此朝拜、貿易的人很多。西藏的古老宗教(黑教和紅教)也都是從此發生和發展起來的。按藏人的說法,他的東邊馬口出水,為雅魯藏布江源(馬泉河)。南邊孔雀口出水為布讓河(孔雀河),為恆河源。西邊象口出水(象泉河),為薩特累季河(印度河南源),經北印度入巴基斯坦。北邊獅子口出水(獅泉河),為印度河源,經喀什米爾入巴基斯坦。阿里的羌族,便是分循這四條河而擴散。其向東移進的,到"南羌塘",建成了吐蕃帝國,向孔雀水南進的,入尼泊爾,建成了尼婆羅國。西隨象泉河進入北天竺的,建成孟國。北隨獅泉河進入克什米爾的,建成拉達克國。這些國的人民皆屬於藏語系的羌支部族。 孟域和布讓兩區,都跨在喜馬拉雅山脈的南北。北部的牧民,始終屬於西藏。南部是農區,有城邑與喇嘛寺。布讓的普蘭宗,是西藏保存在阿里地區唯一的溫暖河谷。製造藏文的吐彌桑布札,便是此地出生的人。這裡還有很著名的喇嘛寺和覺阿佛像。今為普蘭縣治。普蘭縣以南,不知何時劃歸尼泊爾了。孟域的北部牧民,今仍屬西藏。南部的農區,以基絨城為中心(城在西姆拉附近,藏語義為"吉祥暖谷")。英帝併吞印度後,霸佔了這一地區。當地人民曾多次反抗,均因無外援而失敗。現印度把它劃為"喜馬偕爾中央直轄區"。"偕爾"的藏文音意為"盤膝趺坐",是"吉絨"的改稱。 阿里三衛的象雄區,原羌族分布的範圍,要包括克什米爾全部。即印度河上遊(獅泉河向西北流,至阿富汗國界再轉向西南流入巴基斯坦,在此大轉折點以上為上遊),上遊整個河谷,是喜馬拉雅西端與喀喇崑崙兩大山脈之間的一個大斜向谷地,長達一千餘裡。可以分為三段:東段為高寒草原,屬西藏阿里部,現置噶爾、革吉、日土三縣。中段為半農半牧地,以列城為中心,原吐蕃西部都督所治。吐蕃王子祖德袞作為都城。其國在清代稱拉達克,人盡藏族,使用藏文,發音與拉薩語微異,西人稱之為"拉達克語"。北印度入藏朝山者取道於此。喇嘛教祖師蓮花生,與老黃教祖師阿底峽,皆從此入藏(一說即拉達克人)。清鹹豐八年(公元1858年)為英人所據,現為印度控制。 西段,即拉達克以西,在唐代為大小勃律國。大勃律去列城為近,受役屬於吐蕃,亦屢向唐朝廷遣貢使。小勃律距吐蕃最遠,不服吐蕃。屢受吐蕃凌逼,所以特別親附唐朝。開元時,其王入朝求助,唐軍遂協同它大破吐蕃。但後來,其王復附吐蕃,並為吐蕃招誘西域諸國。天寶六年,高仙芝再徵服它,並執其王歸長安,以其地置歸仁軍,募千人以伐。此事詳見兩《唐書》,清鹹豐八年與拉達克同為英國所佔,現為印巴分佔。 以上多引用藏學大師任自強的研究資料, 再來看看現在的新藏公路1100多公裡的路程,因為咯喇崑崙山脈以東以南原來屬於我國的較低海拔適合修路峽谷地帶被印度霸佔,也就是歷史上屬於我國的藏西拉達克東部地區,1100多公裡的路程卻有幾百公裡的路段不得不繞行平均海拔五六千米以上的雪山地帶,不象青藏.川藏和滇藏另外幾條進藏公路,一般只有幾十公裡路段穿越同樣高海拔的山口地帶,大部分地段還是在還能保證正常通行,就是出點困難也能很快維護的平均海拔三四千米較低海拔地帶。而新藏公路卻因為有幾百公裡的路段不得不繞行平均海拔五六千米以上的雪山地帶,因為氣候環境惡劣,維護困難,一年之中冬春兩季大雪封山,無法通行,只有5月初到10月中這段時間才能比較能保證正常通車,嚴重影響了藏西地區國防安全和經濟發展等需要。而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就是堅決收復藏西原屬於我國藏西拉達克地區領土,最起碼新藏公路改道,其中交通必須的東部地區。 所以目前,對於中印邊界問題,我們不光應該要求收回藏東南等地區領土,繼續保有南疆的所謂的阿克塞欽地區,還應該對藏西拉達克地區原中國領土提出領土要求,這樣,不光可以回應印度政府的無理要求,我們還可以最起碼收復咯喇崑崙山脈以東以南,包括什約克.楚舒勒.東堤.默西亞在內的約二萬平方公裡原中國領土。這些領土是在清末1858年才被當時的英國殖民軍侵佔的,原居民屬於藏族血統,講藏族方言,信仰藏傳喇嘛教,我們在適當的時候完全可以收復。收復這段領土,我們的新藏公路就可以改道走咯喇崑崙山口,通過咯喇崑崙山東麓的較低海拔大峽谷地帶,直到獅泉河,使之變得便利,這樣,只要加強維護,可以基本保證常年通車,同時也改變中國此段邊界險象環生的極為不利態勢。一野阿里支隊當年配合二野解放西藏非戰鬥傷亡過大,首要原因就是所走線路地理環境惡劣,今天這條公路因為所處環境多在雪山之中,仍然不能保證常年通行,而只有在收回此處以上地方,改道走咯喇崑崙山口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不過最後,還有一點需要說明,以上建議只能作為外交談判策略,具體成功,天上不會掉陷餅,要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還是需要進行第二次對印反擊戰,才能徹底解決中印邊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