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營網注】它是全世界單一品牌銷售量最大的啤酒生產商、中國最大的零售商、中國最大的城市燃氣運營商;它是紅色「希望小鎮」的締造者,萬科集團的最大股東;在2013年世界500強企業中它名列187位……翻閱華潤近80年的歷史,這家擁有紅色背景的龐大央企似乎從來沒有如此「高調」地曝光在公眾視野。
據新京報的報導,華潤集團是11家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截至去年末總資產達到1.13萬億港元。
在這些上市公司中,有5家在香港上市,分別是華潤創業、華潤電力、華潤置地、華潤燃氣、華潤水泥,涵蓋了華潤公司旗下的零售、食品飲料、電力、燃氣、房地產、水泥等多個板塊。
在深交所和上交所上市的共有6家,這些公司多為華潤通過併購得來。
2000年,華潤取代深特發(深圳特區發展集團),成為上市公司深萬科的第一大股東。2001年,華潤收購了主營紡織的上市公司四川錦華51%的股權,隨後將公司更名為華潤錦華。除這兩家之外,剩餘的4家上市公司均屬於醫藥行業,分別是華潤雙鶴、華潤三九、華潤萬東、東阿阿膠。
華潤正式進軍醫藥最早可追溯至2002年,在此後的數年中,華潤成為了東阿阿膠的第一大股東,隨後重組三九集團,並控股北京醫藥集團,將華潤醫藥打造成第二大醫藥央企。
萬億總資產,2300多家實體企業,水、藥、啤酒等產品滲透國人生活
靠併購實現規模擴張,近14年以來,發動了數以百計起的「收購戰」
無所不造,這就是華潤集團。經過十餘年的擴張,原本主營貿易的華潤集團,已經成為一個「巨無霸」。這個「產業帝國」,對外供應水泥、燃氣和電力,生產雄霸國內市場的啤酒。它有樓盤和數千家大賣場,有醫院和服裝廠。它製造著保險套和「毓婷」,也開著銀行。一定意義上,華潤的產品,已經全方位滲透到了很多人的生活。
大量收購,是華潤壯大的「武器」。這個過程中,華潤的央企身份,為其「出力不少」。
資本市場為華潤的擴張,源源不斷地提供著攻城略地的「子彈」。截至當下,華潤旗下共有5家港股公司和6家A股公司。它輾轉騰挪,在資本市場上長袖善舞。
或許正是擴張,成為華潤集團原董事長宋林的「滑鐵盧」。華潤對山西金業集團資產包的百億收購,讓宋林麻煩不斷。
繞不開的「華潤生活」
如同三星之於韓國,根深葉茂的華潤集團,漸成國人生活繞不過的「經濟帝國」。
小C生活在某城市。早上,小C醒來。他住在名為「中央公園」的公寓裡。華潤置地是樓盤的開發商。目前,這家國內排名前十的房企,正在50多個城市蓋著房子。蓋樓的水泥和混凝土,是華潤自產的。南至海南、北至內蒙古,8個省份,都分布著華潤水泥的近30家工廠。
天有點陰,小C隨手開了燈。「光明」的源頭,可能也是華潤電力。這家「國內經營效率最好」的獨立發電企業,建在了江蘇、河北等13個省份。此外,它還提供風電和水電。
小C爬起床,開始穿衣服。他是「GAP」和「LEVIS」等國際品牌的擁躉。其實,這些品牌的服裝從縫製到包裝,均是由華潤紡織設在深圳等地的工廠代工。
洗漱完畢,小C打開燃氣煮早飯,順便拿起手機查看股票行情。華潤燃氣為全國200多個城市提供著燃氣。手機裡的晶圓等部件,有可能產自華潤微電子公司。
打開股票軟體,小C一陣「揪心」——他買入的華潤三九,重組仍無進展。目前,華潤集團旗下,共有華潤創業、華潤燃氣、華潤置地等5隻港股,以及華潤三九、萬科A等6隻A股。截至去年底,僅A股市場,投資華潤系的股民人數,接近88萬。
出門上班前,小C跟朋友約好,晚上先到萬象城吃飯,再去華潤萬家超市採購點生活用品。前者屬於華潤置地,後者則是國內比肩「沃爾瑪」的零售巨頭。
小C開車去上班。他可能會向「華潤城市停車場」的公司付停車費。這家成立於去年的公司,立志在國內一二線城市的核心地段,大規模地開發和收購停車場。
晚上的飯局,服務員問小C,喝怡寶還是喝雪花啤酒。這兩款都是華潤的產品。其中,華潤雪花已是國內「銷量第一」的啤酒生產商,華潤怡寶亦在國內飲用水市場佔據一席之地。
回家的路上,小C路過藥店。春季氣溫的反覆,使他身體稍有不適。國內多數藥店的貨架,均擺有華潤醫藥旗下的「999」、「雙鶴」、「毓婷」等藥品。此外,被譽為「滋補聖藥」的東阿阿膠,也隸屬華潤。
小C可能還會享受到華潤的金融服務。目前,華潤的旗下有銀行和保險等業務。
大規模併購成就帝國
龐大的產業版圖被送上「產業帝國」等稱號,併購則是其成就「帝國」的「武器」。
現實版小C的生活,在國內多個城市真實演繹。為打造「帝國版圖」,華潤併購動作十分密集,動輒百億的併購也時常出現。以位於河南中部的駐馬店為例,華潤計劃在這裡砸下超過一百億元。
目前,華潤在駐馬店有雪花啤酒廠、古城電廠等。根據協議,華潤五豐將進入駐馬店的糧食加工行業,華潤燃氣也將與當地企業合作運營天然氣項目;同時,華潤萬家也會在駐馬店開設2家以上的大型超市。
「駐馬店要被華潤收購了。」一位當地網友在百度貼吧中調侃。
至少從規模上講,華潤「帝國」名副其實。按照華潤集團的架構設計,其旗下共設7大戰略業務單元。除華潤醫藥和華潤金融外,另外的5大單元系香港上市公司——華潤創業、華潤電力、華潤水泥、華潤燃氣以及華潤置地。
這五家公司,均被列入香港恒生指數成分股。其中,華潤創業、華潤置地和華潤電力,被稱作「藍籌三傑」。
在A股市場上,華潤集團還直接或間接控股了華潤三九、華潤雙鶴、華潤錦華、華潤萬東、萬科A以及東阿阿膠等6家上市公司。
回溯華潤的歷史,其大發展始自2000年。當時的管理層提出,要用五年在內地打造出「500億總資產、50億元年利潤」的「新華潤」。
據公開資料介紹,華潤向內地市場拓展,多選擇「市場集中度差、沒有領導者」的行業,「華潤希望通過成為行業壟斷者,謀取高於行業利潤率的回報」。後來,華潤集團管理層提出了「微笑曲線」,以求配置資源——曲線左端是資源佔有型行業,包括電力、水泥、燃氣等業務,右端是靠近終端客戶的啤酒、零售、地產和醫藥等業務。
據統計,最近14年以來,華潤在零售、啤酒、醫藥等領域,發動了數以百計起的「收購戰」。
2001年8月,華潤以4.8億元的價格,從深圳萬科受讓了萬佳超市72%的股權,並在2003年將其更名為華潤萬家。此後數年,華潤萬家又先後整合了蘇果和家世界等區域連鎖巨頭。
華潤坐上啤酒行業的「頭把交椅」過程中,併購戰略亦功不可沒。以2001年投資逾20億元併購藍劍啤酒為開端,華潤雪花啤酒累計收購了50多家啤酒廠。最新的一起,發生於去年初。當時,華潤雪花宣布,以53.8億元的價格收購金威啤酒的啤酒資產。
經過十多年的「跑馬圈地」,華潤雪花在內地市場的佔有率,已經超過了20%。時至今日,雪花啤酒已超越青啤等巨頭,「全國銷量第一」。
與此類似,發電領域,華潤電力通過收購火電企業,快速實現了規模擴張;而其在醫藥領域的龍頭地位,也是靠數次大規模的收購整合而得。
央企背景「併購很容易」
長期以來,央企背景的華潤集團,廣受各地政府歡迎,使得其「併購很容易」。
「併購很容易。」華潤集團原董事長宋林曾表示,只要有錢,說服股東願意賣,「有些是地方政府持有的股權,他願意向你出售股權就可以買了」。
2004年,有媒體報導稱,華潤的雙重身份,使它左右逢源,「身為央企,沒有行業進入壁壘;地方政府引入華潤的投資,又屬於外資,有利於政績」。
宋林任董事長期間,造訪內地各省份,必然會受到當地政府高官的高規格接見。比如,2014年4月,宋林前往廣東,受到了廣東省委書記和省長的接見。
接見時,地方官員往往會向華潤提出「加大投資,深化雙方合作」等要求。而華潤方面,有時會向地方政府提出自己的訴求。
比如,2011年6月,時任河南省省長的郭庚茂到訪華潤集團。其間,華潤一位副總經理提出,希望河南省政府可以協調解決「華潤河南醫藥公司新建物流中心土地一直沒有解決」等問題。
「郭省長聽了匯報之後,當即指示有關部門協調解決。」公開報導稱。落實到「南徵北戰」的過程中,華潤與政府的良好關係,換回了頗多的甜頭。華潤燃氣一位高層公開說,由於大股東華潤集團的背景,在各地投入不同項目,與地方政府關係良好,從而令華潤燃氣進入不同城市洽談合作時更為方便。
2003年,華潤集團斥資3億元入主東阿阿膠。此前,先後有18家知名公司表達了戰略入股的意圖,「其中不乏民企、外資企業」。最終,華潤如願「迎娶」東阿阿膠。當時有分析稱,華潤之所以勝出,是因為相比民資和外資,「華潤是國資背景的企業,有利於保證東阿阿膠這一民族品牌」。
華潤併購資金多來自股市
華潤大量收購,常給外界以「不差錢」的印象。宋林曾撰文稱,自2001年至2012年,華潤總投入2623億元,通過併購或重組,發展起七大領域。事實上,華潤集團的部分資金,來源於資本市場上的運作。
資本優勢打破自然整合
回顧華潤擴張,其並沒有在某個行業做大做強,而是哪個產業有機會就經營哪個產業。華潤通過大量收購,以資本優勢,打破行業自然整合的節奏,以求快速成為行業領導者,迅速在量上形成優勢。宋林表示,「至於(收購的)標的不重要。有些是先接手,後談價格。有些是戰略性投資,例如三九,(華潤花了)45億元。戰略性投資不能微觀看一個維度,那可能會錯失良機。」
在零售、地產、電力、醫藥等領域,華潤都進行著快速擴張。以零售為例,自2001年以來,華潤就完成了十多起收購,在江蘇、江西、陝西等地布局,迅速搶佔市場,使其成為中國最大的零售連鎖巨頭之一。
宋林曾撰文解釋華潤的多元化發展策略稱,在多元化的發展中,可以通過收購兼併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優勢;通過合理的業務組合實現穩定增長的優勢,多業務組合可以使華潤的業績呈現「東方不亮西方亮」的特點,面對經濟危機有更好的抗風險能力;通過產業進退實現資產素質持續提升的優勢等。
對於收購的標準,宋林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第一,行業聚焦;第二,區域聚焦;第三,業態聚焦。」
高頻從資本市場拿錢
華潤集團前董事長寧高寧曾說,「無法想像華潤不託生於香港資本市場會怎樣?」
目前,華潤集團旗下有5家香港上市公司。從資本市場拿錢,成為這5家公司近年來的「高頻動作」。
以華潤置地為例,2006年,其以每股3.725元的價格配售3億股,集資淨額10.95億港元;2009年5月,華潤置地再次配售3億股,此時的配售價格為14.34港元,共籌集43億港元。根據安排,這些配售資金的用途為「收購內地的土地」。2009年,正值房價、地價暴漲。
為收購鄭州、天津等地的燃氣業務,2010年,華潤燃氣配售新股集資25億港元;兩年後,華潤燃氣再度出手,集資27.44億元。
2007年,華潤電力則以每股24.3港元的價格增發2億股。此次籌集的48億港元,用於在內蒙古購買煤
華潤水泥的「退市後再上市」,也是華潤管理層「玩轉」資本市場的力作。受宏觀調控所致,2006年,國內水泥行業形勢低迷,「華潤水泥得不到資本市場的支持,失去了融資能力」。2006年7月,華潤集團決定私有化華潤水泥。根據當時的報導,華潤集團為私有化付出的總代價約4.28億元。
三年後,國內的大規模投資拉動了水泥行業復甦。2009年,華潤水泥重新登陸聯交所。此次,憑藉「優異的業績表現和強勁的盈利能力」,華潤水泥「贏得投資者的一致追捧」。最終,華潤水泥重返資本市場,帶回了60多億元的募資。國資委網站的一篇報導評價稱,「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過去數年間,華潤系還頻頻發公司債,用以建設項目或緩解現金流壓力。公開報導顯示,華潤股份就在2008年發行了一筆85億元的債券;一年後,其又通過發債募資50億元。
各子公司中,華潤電力於2010年發行了額度達38億元的公司債,用途為「建設工程項目、償還銀行貸款及補充現金流」。而華潤三九也在去年宣布,擬發行不超過10億元的公司債,用以償還銀行貸款等。
「償還銀行貸款」等表述頻繁出現,一定程度上顯示出華潤系對於貸款的高度依賴。
2013年的年報顯示,華潤水泥的銀行貸款為173億港元,華潤創業的短期貸款和長期貸款共計227億港元,華潤置地的銀行借貸高達571億港元,華潤電力的銀行及其他借貸額更是高達926億港元。
一個在戰亂年代,因政治任務而建立的小商號,經過76年的發展,華潤集團現今已成為一個擁有2300多家實體企業,42萬員工,涉及消費品、地產、電力、燃氣、醫藥、金融等眾多領域,資產過萬億的商業帝國。
隨著原董事長宋林被調查,各界對這個龐大商業帝國的穩定的關注,從華潤高層之後發出的「企穩」信號、以及傅育寧的火速空降中,就可窺見。
在其76年歷史上,由於華潤集團特殊的歷史地位與所承擔的任務,對集團的掌控,對其高層人員的任命,一直都是重中之重。宋林也是華潤76年歷史上,第一個因為涉嫌違紀違法被「拿下」的掌舵人。
回顧其歷史,一些特殊關頭的人事變動,對華潤的走向,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有些甚至是決定性的。
此次,隨著傅育寧的空降,人們對華潤集團未來的發展道路,又一次充滿了猜測。雖然從上任到現在,傅育寧一直顯得十分低調,但華潤集團持續了二十多年的多元化擴張道路,是否還會繼續,依舊成為世人關注的重點。
萬億帝國「維穩」
總資產超過萬億港元的華潤,擁有實體企業2300多家,員工42萬,業務涉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宋林被調查後,華潤的穩定與否十分重要。
「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宋林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各位同事,華潤正面臨著非常沉重的時刻。」4月18日,華潤集團總經理喬世波,以這樣的語氣,開啟了他「全面主持華潤集團公司」的新徵程——雖然只有短短的5天——4月23日,傅育寧空降華潤集團,擔任董事長。
4月17日18點30分,中紀委官方網站宣布,華潤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宋林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紅色華潤」76年歷史上,首次出現掌舵人因涉嫌違紀違法被拿下的情況。
隨後,華潤集團在官方網站發布公告,稱「本公司將全力配合調查工作,並努力確保各項正常開展」,替代了之前宋林的個人聲明——宋林曾聲明稱王文志的舉報「純屬捏造和惡意中傷」,並希望「上級儘快調查」。
此前,宋林這個華潤商業帝國的掌舵者,曾兩度被記者王文志實名舉報涉貪腐。
作為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華潤集團下設7大戰略業務單元、16家一級利潤中心,有實體企業2300多家,在職員工42萬人。截至2013年末,其總資產11337億港元,實現營業額5002億港元。集團核心業務包括消費品(含零售、啤酒、食品、飲料)、電力、地產、醫藥、水泥、燃氣、金融等。
華潤集團在香港擁有5家上市公司,分別是華潤電力、華潤水泥、華潤燃氣、華潤創業、華潤置地;在內地,其間接控股6家上市公司,像萬科等。旗下有華潤萬家、蘇果、華潤雪花啤酒、999、雙鶴、怡寶等眾多知名品牌。
華潤集團所涉的行業囊括了衣食住行,涉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對於這個不依靠行政明顯壟斷任一行業的「萬億帝國」——無論是其資產,還是旗下的企業數量、員工數量,乃至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在董事長被調查的關頭,「穩定」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國資委官員關鍵時間點「力挺」華潤
在臨時掌舵者喬世波通過講話、下基層等方式維穩的同時,國資委官員現身華潤旗下企業,並做出了「全力支持」的表態。
在宋林宣布被中紀委調查15個小時後,4月18日上午9點半,華潤集團召開高層會議,由副董事長王印在會議上傳達了中組部「關於集團暫由喬世波總經理主持全面工作的決定」。
臨時掌舵者喬世波在5天的「全面主持工作」期間,做的主要事情就是「維穩」。
喬世波對集團各部門負責人表示,「我們集團每一位高管,每一位共產黨員都要講政治、講大局、講紀律……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堅定,站穩政治立場,堅決貫徹中央精神,自覺維護中央權威,保證中央政令在華潤暢通無阻。」
喬世波在著重強調「華潤正在面臨著非常嚴峻的時刻」的同時,多次提到「穩定」一詞。「我們要全力以赴維護大局穩定」、「努力防止影響企業和諧穩定等情況發生」、「堅決杜絕重特大安全事故的發生,不斷鞏固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
在喬世波說「我和其他幾位黨委委員也會分別到幾家單位去聽一聽,看一看,與大家一起分憂解難」之後的第二天,以喬世波為代表的華潤集團高層,就放棄了周末,分別走訪了旗下6大戰略級單位:華潤三九、華潤水泥、華潤銀行、華潤萬家、華潤醫藥以及華潤燃氣。
「企業安定,人心穩定」,成了喬世波的工作重點。「穩定」,成了這位救火隊長說得最多的詞語。
在宋林被調查後,股市的反應也印證了喬世波的擔憂:4月23日,華潤系5家在港上市公司股價全線受挫,市值一天蒸發185億港元。
4月21日下午,國資委副主任王文斌,現身華潤集團旗下的華潤萬家超市。根據華潤集團官方網站信息,王文斌表示:「國資委將全力支持華潤集團的改革和發展」。
華潤萬家,是華潤集團旗下上市公司華潤創業的下屬企業,是中國最具規模的零售連鎖企業集團之一,擁有的門店數超過4400家。
4月23日,華潤集團官網宣布,集團在香港召開集團全體領導、各部室、戰略業務單元、一級利潤中心主要負責人會議,宣布招商局集團原董事長傅育寧任華潤集團董事長,免去宋林董事長職務。
曾是八路軍香港辦事處的秘密分支
1938年,受周恩來安排,楊廉安在香港建立「聯和行」,作為「八路軍香港辦事處」的秘密分支,「聯和行」就是華潤集團的前身。
在這一特殊的時間點,傅育寧如此快速地從招商局「調」到華潤,十分引人注目。
回顧華潤的歷史,一些特殊關頭的人事變動,對華潤的走向,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有些甚至是決定性的。
實際上,如今的萬億帝國華潤,創建於亂世,起初只有幾個員工,最終在時代與形勢的變幻之中,成長為商業帝國。
這一段歷史在《紅色華潤》一書中有著詳細的記載,值得一提的是,該書的編委會主任就是宋林。
1938年,受周恩來安排,楊廉安(原名秦邦禮,後又化名楊琳)在香港建立「聯和行」,作為「八路軍香港辦事處」的秘密分支,「聯和行」就是今天華潤集團的前身。1946年8月,「聯和行」已改名為「聯和進出口公司」,此時的公司負責人還只是楊廉安一人,員工只有楊的妻子黃美嫻和若干香港當地的練習生。
1949年12月中旬,華潤公司高層楊琳等到北京開會,朱德、周恩來、楊尚昆等出席了會議。在本次會議上,確定了華潤隸屬於中共中央辦公廳。
在創辦早期,進入華潤的工作人員大多都是共產黨員,所遵循的原則是《黨章》。隨著華潤的業務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黨外人士加入華潤,為了加強管理,華潤領導層制定了「同人公約」,作為公司的管理規章。
據華潤的早期員工陳渭儀保存的一份1951年的「同人公約」顯示,「同人公約」共12條,第一條就強調「養成愛國家、愛人民……的觀點」。當時為了培養員工的歸屬感,華潤建立了送員工回內地學校進修的制度,不斷選派優秀員工進大學或中專深造。同時,還組織香港員工回內地參觀烈士陵園、工廠等。
據《紅色華潤》一書稱,1952年,華潤公司由「黨產」變為「國產」,由國務院外貿部管。這次機構改革,對華潤的管理層也進行了大調整,原來的管理層包括董事長錢之光、總經理楊琳等總計41人,都被調回大陸,參與經濟建設。
該次機構改革後,華潤公司的正式員工共計252人。大合併之後,華潤旗下保留下來的公司主要有:華夏公司、五豐行、德信行、寶元通。
1956年,華潤成為了我國進出口商品業務的「總代理」,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改革開放。
宋林打破48年空降一把手慣例
1960年底,中央派丁克堅空降華潤擔任一把手。此後的48年中,華潤的一把手均為「空降兵」。直到2008年,宋林打破了這一慣例。
在幹部管理上,據1954年華潤公司的一份報告建議:「幹部儘量內外交流,適當時間對調一批,對加強政治、政策學習與了解海外情況均有好處。」
該報告分析:華潤公司幹部的長處是熟悉國際市場,專業水平高,但政策水平低;國內幹部政策水平高,但對業務不熟悉,不了解海外市場。
當時的解決方法是「內外交流」。
此後的幾十年,華潤的幹部與外貿部、各進出口總公司、分公司的幹部相互調換。這項制度甚至一度持續到現在。
1960年底,中央派丁克堅空降華潤擔任一把手。此前,丁是外貿部機關黨委書記。這是中央第一次空降一把手至華潤,也開啟了此後長達48年,由中央空降一把手至華潤的慣例。例如朱友蘭、陳新華等,都有在外貿部(或商務部)的工作經歷。直到2008年,宋林這個從實習生幹起的「內部人士」擔任華潤董事長,「外部空降」的慣例才被打破。
由於當時港英政府規定,在香港住滿7年就可成為香港永久居民。為了不轉變身份,當時規定,華潤幹部都要輪換,這樣一來,內派幹部沒有長期的。
據華潤公司內部記載,這種頻繁的幹部輪換制度嚴重影響了業務的發展。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上世紀80年代,直到華潤(集團)有限公司成立之後,才發生改變。
「輪換制」終結,宋林逐步上位
在幹部隊伍建設上,華潤在給外貿部的方案中提出:擬逐步改變目前派幹部的方法。
1978年改革開放後,對華潤的衝擊最大。
1978年8月,中央要求廣東省率先從外貿系統分離,開始自辦進出口,兩年後,廣東省成立負責進出口公司——粵海公司。
1980年11月,28個省市的代表召開會議,其中,17個省市宣布外貿脫鉤,自己對外,自負盈虧。受此衝擊,以前靠國家計劃提供貨源的華潤,出口貨源斷了。
華潤開始謀求轉型,派人到大陸,主動與各省市、企業聯繫,尋找貨源。此時,中央給華潤的任務也變了。1980年12月,外貿部副部長賈石在會見時任華潤負責人時提出,華潤的任務是:起商務參贊作用,管理協調,諮詢服務;賺錢,做買賣,下屬各公司要自負盈虧。
在更早的1977年的下半年,華潤就開始醞釀擴大實業投資,辦工廠和養殖場。
1979年,華潤開始涉足房地產,和李嘉誠等合作開發天水圍地產項目。華潤公司還與香港科苑公司合資創辦華科公司,生產集成電路等產品。
華潤一步一步由一個貿易代理公司向實業化邁進。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是華潤擴張的開始:此後四年,華潤新開公司52個,其中獨資29個,合資23個。
在公司業務轉變的同時,華潤也在尋求幹部管理制度的改變和突破。
整頓業務的同時,時任華潤董事長張建華也開始注重培養自己的管理人員。華潤培養了一批香港當地員工,提拔為中層幹部,但是此時華潤還是以內派幹部為主,而這些幹部依舊是要輪換的,穩定性無法保障。
1981年,華潤將《華潤公司體制改革方案》上報外貿部,尋求成立集團、企業化。次年1月,外貿部「同意華潤公司改為有限公司,成立董事會」。
在業務改制上,華潤提出,由「代理關係」向「買賣關係」轉變,走向市場;可以以外商身份回大陸投資;建立幹部隊伍。
在幹部隊伍建設上,華潤在給外貿部的方案中提出: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擬逐步改變目前派幹部的方法。今後華潤集團作為一個企業,要求列入國家培訓計劃,請內地院校每年培養30至50名大學生……幹部隊伍要保持相對穩定,不斷提高素質。現在港的內派隊伍凡條件適合繼續工作的,暫不輪換。
這些意見獲得了外貿部的同意,這也開創了華潤新的幹部管理體系。
幹部培養方式改革兩年後,1985年,當時剛大學畢業的宋林進入華潤,並在30年間由實習生,沒有「被輪換」的、一步一步的升遷,成為集團董事長。
1983年9月23日,華潤(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由時任經貿部副部長賈石兼任集團董事長。時任總經理張建華在記者招待會上說:「若以一美元兌換5港元計算,華潤現在的資產約值24億港元。」
自此,華潤真正走向現代化經營模式,管理模式也向現代企業轉變,也為此後長達20多年的華潤多元化擴張,成為「併購之王」埋下了伏筆。
華潤發展大事記
1938年
楊琳在香港創立了華潤集團的前身——聯和行。
1948年
華潤公司註冊成立。
1949年4月
廣大華行並於華潤公司,這是華潤歷史上第一次合併。
1949年12月
華潤公司召開第一屆董事會。華潤隸屬中共中央辦公廳。
1952年10月
華潤歸外貿部管轄,由「黨產」變為「國產」。
1956年初
確定華潤為大陸進出口商品「總代理」。
1981年
華潤將《華潤公司體制改革方案》上報外貿部,希望成立集團、企業化,並提出改變派遣幹部的方法,獲批。
1983年
華潤(集團)有限公司成立,華潤大廈落成。
1992年
擁有了第一家上市企業華潤創業,由此推動華潤的公司組織形式由國營公司向國有控股、股份多元化的方向轉變。
1995年
華潤投資和其他多元化收益首次超過貿易收益,標誌著華潤由貿易公司發展為多元化的綜合性集團公司。
2003年
歸屬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管理,被列為國有重點骨幹企業。
【編輯: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