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菲律賓宣布將購買2500萬劑科興疫苗,這是繼墨西哥籤下了康西諾的3500萬劑後,中國疫苗的又一個大單。
而在同一天,新加坡宣布將購入中國的科興疫苗供國民免費接種,土耳其也向中國緊急採購新冠疫苗。
據媒體報導,目前,中國的4款疫苗已拿到了將近16個國家的近5億劑疫苗的合同,且數字還在增長中。
不過,也真應了中國那句古話「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總有人「氣人有,笑人無」,也總有人心態不平,想要「從中作梗」。
中國疫苗有「質量問題」?
12月13日,《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西方媒體發布一條消息稱,秘魯利馬一名接種中國疫苗的志願者出現了神經性系統問題,出現了腿部活動困難的症狀。
而後秘魯衛生部在上周六表示,已暫停該款中國新冠疫苗試驗。
這件事情本來只是一個個例,但是總有西方媒體妄圖用這些插曲質疑中國疫苗質量。
於是,來自利馬卡耶塔諾埃雷迪亞大學衛生領域的一名相關研究人員,為中國疫苗的有效性表態了。
在RPP Noticias廣播電臺的採訪中,這名研究人員表示,利馬這一志願者出現的健康問題可能並不是由該疫苗引起的。「我們關注這個情況,正提供所有的幫助和支持,以確保釐清原因」,他說。
他的話中已然包含兩點信息:
1. 疫苗尚處於測試階段。
2. 志願者的健康問題很可能並不是疫苗導致的,但本著嚴謹的角度,需要更多信息來徹底排除該可能,暫停試驗並開始調查,是為了對疫苗安全性進行更進一步的保障。這反映出使用中國疫苗的當地政府對疫苗安全性積極負責的態度。
相比之下,隨著近些天英美等國家相繼大規模開打新冠疫苗,「恐慌性」爆炸消息接連被曝出來。
怎麼回事呢?
12月9日,美國4位接受輝瑞新冠疫苗注射的第三期志願者出現了面癱。
同一天,也是英國全國範圍大規模開打該疫苗後的第二天,兩名醫務工作者在注射後發生嚴重過敏。
12月11日,美國一名護士在接種了疫苗後出現了104.9華氏度(40.5攝氏度)的高燒以及其他嚴重的反應,她自稱「很多症狀跟新冠極為相似」。
美國食藥監局在未完全確認該反應是否是由疫苗導致的情況下,仍「官宣」:加速批准!馬上上市!繼續疫苗接種計劃!
而英國則是簡單發布了一則聲明:不建議任何對疫苗等有嚴重過敏反應的人(或被建議需進行腎上腺素注射的人)接種此款疫苗。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拿「疫苗外交」說事?
當然,這還只是小case。有西方媒體在疫苗的購買層面大做文章,抨擊中國在全球範圍內推廣疫苗有「擴張影響力」的考量,並暗示中國有與美國一較高下的政治野心。
「中國早就開始布局疫苗外交了。」(石英網)
「向那些具有戰略價值的國家承諾優先提供疫苗,包括東南亞、拉美的重要政治經濟夥伴等,是為了以此增加自身的軟實力。」(VOA)
「中國向貧窮國家提供疫苗,開展咄咄逼人的魅力攻勢了。」(印度時報)
中國根本沒有拿疫苗當外交籌碼的考量,這麼說中國,真的對中國太不公平了。
而「疫苗外交」的概念也早已有之,並且最先就是在西方出現。
早在14世紀,在傳染病和熱帶疾病的控制上,基於疫苗的國際合作已經出現。
而「疫苗外交」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的拿破崙戰爭期間。
當時,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研究並推廣了首例疫苗(牛痘疫苗),約10萬歐洲人因此獲救。由於詹納醫生的緣故,1804年拿破崙還釋放了英國戰俘,以示尊敬。
在現代,「疫苗外交」可以追溯到冷戰時期。
當時阿爾伯特·沙賓與蘇聯科學家們共同研發了脊髓灰質炎疫苗。
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還與前蘇聯病毒製備研究所合作向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天花疫苗。蘇聯提供了4.5億劑疫苗來支持發展中國家開展全球性的消滅天花行動,而美國則提供了重要的資金支持。
1942年,人們在巴黎排隊接受天花疫苗。
由於兩個超級大國的聯合,世界於上世紀80年代徹底消滅了天花。
這的確是一個鼓舞人心的故事,也彰顯了「疫苗外交」應有的意義。
基於這樣的歷史背景,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今年11月發布的一篇觀點文章認為,美國曾與前蘇聯合作對抗天花,現在也應與中國合作提供新冠疫苗。而世界將會因此變得更加健康。
當然,不只是美國,在全球範圍來講,有足夠科技和經濟實力的國家,積極參與到全球聯合抗疫的行動中,勢必會對全球從疫情中恢復、步入常態化起到加速作用。
然而現實呢?
「你們把疫苗都搶走了,我們可怎麼辦?」
曾經最令人擔心的狀況還是發生了——根據花旗集團發布的消息,目前西方國家生產的85%的新冠疫苗已被發達國家預訂,這其中,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和歐盟國家等國訂購的疫苗量已經遠超過它們的人口數量。
瘋狂囤積疫苗的後果是,一些需求同樣迫切的國家無疫苗可訂。
通過美國杜克大學新冠疫苗確認訂單追蹤系統發布的數據圖表可見,訂單量最大的幾個發達國家基本訂購了絕大多數的新冠疫苗,一些欠發達國家面臨著無疫苗可訂的困境。(圖片僅為部分數據)
巴基斯坦製藥商協會(PPMA)前主席烏雷曼在接受德國之聲的採訪時表示,西方的疫苗廠正加緊為歐美提供疫苗,但對巴基斯坦而言,中國才是最好的選擇,因為中國企業還沒有大量的訂單負荷。
新加坡星展銀行的一位經濟學家說,欠發達國家如果想要西方的疫苗,可能要等待更長的時間。此外,考慮到巨大的需求量,相對貧窮的國家還可能會發現,它們根本負擔不起這些西方疫苗高昂的價格。
根據雪梨先驅晨報的報導,中國新冠疫苗之所以在拉丁美洲需求廣泛,原因之一便是價格優勢。
巴西巴坦坦生物研究中心的負責人迪馬斯·科瓦斯說,拉丁美洲的幾個國家,包括秘魯、烏拉圭、巴拉圭和宏都拉斯,都有興趣從巴西購買CoronaVac疫苗(中國巴西合作研發生產的一款疫苗)。阿根廷也正在就供應疫苗與之進行深入談判。
在價格上,科瓦斯表示,向巴西各州和聖保羅以外城市出售的CoronaVac疫苗的費用約為10.30美元(折合人民幣約67.30元),這個價格只是一些美國及歐洲製藥公司新冠疫苗定價的一小部分。
巴西相關負責人重申,衛生部門將購買任何經監管機構批准且價格合理的有效疫苗。
從需求和價格的角度考慮,中國的疫苗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確是優先選項。
另外,《日本經濟新聞亞洲評論》11月4日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在生產第一代新冠疫苗方面,中國處於領先地位,而在擴大疫苗生產方面,中國也擁有天然優勢。
倫敦Airfinity科學信息分析公司的一位分析師表示,中國擁有巨大的製造能力,中國疫苗基於的是較為「成熟的技術」。
他指出,處於第三階段試驗的中國候選疫苗中,有3/4是滅活病毒疫苗,這種疫苗技術已經頗為成熟。數據和預測模型均表明,與其他技術(輝瑞和莫德納生產的RNA疫苗,需要在極低溫度下才能保存和運輸)相比,中國的疫苗更容易量產。
無論是主動選擇還是被動選擇,中國的疫苗勢必會在全球疫情防控上發揮重要的作用。
12月6日,中國科興120萬劑疫苗抵達印尼雅加達。
而將政治考量凌駕於公眾生命健康之上,甚至抱著「唯我獨尊」的心態,直接或間接破壞全球共同抗疫進程的某些國家,這種瘋狂囤積疫苗的做法,於人類又有什麼好處呢?習近平主席在73屆世界衛生大會視頻會議開幕式上表示,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後,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為實現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擔負性作出中國貢獻。
中國不過是在踐行自己的承諾,履行自己的大國責任與義務。
某些國家,憑什麼指指點點?
(作者:文思 來源:百萬莊通訊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