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的危害與《華嚴經》中說的十種魔

2021-01-18 弘化社



魔這個字中文本來沒有,梵文是邛I(Mara),譯成魔羅。最早的翻譯,所用的磨字是磨墨、磨滅的磨,下頭是個石字。


在梁武帝時,他把下面的石改為鬼字,所以魔這個字是梁武帝發明的新字。魔字下面一個鬼,令人望字生畏。而事實上,魔的長相併不如此字外形之可怕,他們的面貌不但不醜惡粗陋,反而是生就殊勝的色相。


我們所常說的魔王,魔子、魔民、魔眷屬,他們其實都是天人(天道中人),而天人皆具有妙色身,只不過天魔的心有問題。而我們一般人想到的魔大多是指妖魔鬼怪,呈青面獠牙之狀。但那些並不是天魔,真正的天魔是長得很俊美姣好的,然而也由於他們外貌美好,這才更加可怕,因為讓人無法望而怖畏,知所趨避。一般而言,魔主要有五種危害:


一、奪命;二、障礙;三、惱亂;

四、破壞善根;五、留難。


一、奪命:

所謂奪命是指奪人的慧命,讓人無法修行、開智慧,解脫輪迴之苦,因而長劫沉淪生死流轉。


二、障礙:

障礙是指阻障他人所欲從事的善法、善事。多障的眾生如果想要進行某些上善好事,魔便會來加以阻撓。此處的善法或善事通常是指修行、精進、解脫、悟道等。以靜坐習禪來說,當行者有種種善境界出現時,他便會來障礙,用盡一切內外因緣,使你心神不寧,以致無法繼續坐下去;或讓你對自己的目標起懷疑:我為什麼要打坐?盤腿這麼痛,何苦來哉?甚至於更進一步令你對打坐起恐懼感、乃至起毀謗之心。如是,由於懷疑、不信;進而心生毀謗,甚而口出狂言:打坐毫無意義:一切眾生既皆是真如,都有佛性:即身是佛,何必一定要打坐呢?如此引據種種最高的法,來往自己的臉上貼金:事實上,他根本還沒到達那個境界,甚至連最初步的一點點功夫也都還沒有成就,就便多談甚深無上法的境界:充其量,只是文字言說、自我欺騙而已。


三、惱亂:

惱亂可分惱亂身、與惱亂心兩方面。在惱亂心的方面來說:修行的時候:心裡常會起煩惱,通常是無緣無故、莫名其妙地冒出煩惱來。或者本來只是一丁點小事,卻突然不可理喻地勃然大怒起來。有時候只為了一點芝麻小事就對同修道友、或身旁的人大發雷霆,完全不能控制自己,乃至整個人全身發抖、青筋暴露、面無血色,連話都講不清:事後連自己也覺得很莫名其妙,不知道為何會這樣失態。這種小題大作,莫名其妙的的勃然大怒,即是瞋魔作崇;或忽然沒來由地悲傷流淚不止,不覺知的行者,還以為是因自己對佛經或佛法很感動,因而以為自己修得很好,已有些境界:這就更糟了,此實是悲魔作祟。或有時魔能令人忽然大喜不能自己,因而起大掉舉,平靜不下來,乃至令修行停擺,此即是喜魔所作。


有時魔也會以種種方式令行者起大恐懼怖畏;或令他見種種惡形、或聽到種種惡聲等等,而令其修行中止:而很怪異的是,常常行人一停止修行,乃至完全放棄修行,這些毛病或問題便都不見了。不過有一些法障太重的人,便無法如此幸運:即使停止修行,還得受種種後遺症之苦,乃至終其一生都難得痊癒;例如得了種種幻聽、幻覺、睡覺被鬼壓:心神渙散或精神恍忽、不寧、恐懼不安,以及罹患種種世間醫生診斷不出的疑難雜症,令身心不安,乃至日常生活都成困難。


這些都是魔事、魔障、魔之所為,為佛弟子於此必須覺知,方不為魔所惑、所趁、所壞,若能如是覺知已,當下,先前的無理性的大怒、大喜、大哀等,就會馬上止息下來,乃至立刻煙消霧散到無跡可尋,因而立即海闊天空,轉激越為平靜,乃至轉瞋為喜。以上是談心的方面的惱亂。至於身方面的惱亂,例如魔力使然,令勇猛精進的行人無緣無故忽然生病、受傷、受災、受難、或遭種種意料不到的意外,從而令他無法修行,凡此皆是魔事。


四、破壞善根:

魔能破壞修行者的五善根(信、進、念、定、慧)及菩提心,令他不能繼續修行。例如魔利用行者種種不利的因緣(或人、或事),而化現種種於行者不利的事件或情況,令行者退失五善根或菩提心:例如魔利用行者身旁親近的人中業障較重者,令其說出某些話或作出某些事,或給他某些惡知識所寫的書,或轉告他某些惡知識的言論,而令行者心生動搖,退失對佛法的信心,或退失其精進心,而落於懈怠、放逸;或退失念心,墮於不正念,或退失修道的心,或令他由菩薩乘退為只求自利,而成二乘;或由二乘退為凡夫之人天乘,或由人天乘退為外道,而雜染佛法,乃至毀謗正法。


五、留難

留難是指魔力令人於修行中不得寸進。在修行的時候,魔會化現種種障礙,令人修行不得進展,故稱留難。



總而言之,即是令你偏離正法,乃至背道而馳:這些都是魔事,魔在破壞你的慧根,斷送你的法身慧命。


凡此,為佛弟子若能實時覺知,懺悔自己無始業障,修正自己,住於正念、正思,仍有可能止息魔事。


在毗婆沙論裡面,龍樹菩薩曾對魔下定義為:云何為魔?即是斷慧命:因斷人慧命,故名為魔。這是第一層意義。


第二層意義,龍樹菩薩說:常行放逸害自身,亦即是魔。又,斷他人慧命者是為外魔,常行放逸害自身者,則是內魔。


魔最究竟的意義則是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裡所說的:除諸法實相,餘殘一切法,盡名為魔。


意思是:除了諸法的實相以外,其它的一切法都叫做魔。因為唯諸法實相能令人真正證大菩提,除此以外,皆是有如魔所作,與邪魔相應,令你走錯路、走岔路、走冤枉路,錯失菩提正道。這是關於魔的定義中最嚴格、也是最究竟的一種說法,願一切佛弟子皆善思之,以此為依。



《華嚴經》云: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魔。何等為十?所謂:

蘊魔,生諸取故;

煩惱魔,恆雜染故;

業魔,能障礙故;

心魔,起高慢故;

死魔,捨生處故;

天魔,自憍縱故;

善根魔,恆執取故;

三昧魔,久耽味故;

善知識魔,起著心故;

菩提法智魔,不願舍離故。

是為十。

菩薩摩訶薩應作方便,速求遠離。


《華嚴經》五十八卷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六)



魔可分為狹義的與廣義的兩種。


《華嚴經》中說的是廣義的魔,

有十種魔。


如下分別說明。



①蘊魔

蘊魔也就是五蘊魔。「蘊」又譯為陰或聚,有積增聚合的意思。「蘊」有五種,色蘊、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就是我們的身心,是人類存在的基本要素。


從身心五蘊突然而起的種種劇烈現象,如:急遽的冷、熱、寒、溫,乃至於起種種生理上的苦惱,如飢、渴、痛、癢,甚至失眠或睡不安穩等等。這些在五蘊身心上猝然而起的種種現象,能令人錯愕、驚惶、恐懼、散亂乃至廢修道業,破壞修行,所以稱為五蘊魔。



②煩惱魔

能令你於自心中起貪、瞋、痴、慢、疑、邪見、不信等等煩惱,導致你無法修行,此種魔事稱為煩惱魔。煩惱魔有內外之分。


內煩惱魔:指自心由於業力的關係,而自起煩惱,令自心動蕩不安,因而廢修道業,乃至放棄修行。


外煩惱魔:指的即是天魔,令人於修行中起種種煩惱而中斷修行。



③業魔

此魔為能令行人妄造種種惡業。



④心魔

指魔已入於行者之心,令其起極為驕慢之心,認為自己道行很高,超出一切人,有些因而自號金剛上師、無上師等,甚至自言比佛還高。一些愚痴人容易受蠱惑,實在非常可憐。



⑤死魔

此魔因能斷修行人之命,故可令我們一切所修到此為止,來世就只有再從頭來過。其道理就如同在高速公路上開車,若中途停下來,而想再繼續上路時,則必須重新發動一次。倘若停留得太久了,則還得再行暖車才行。所以能多活一天多修行一天,是非常好的事。



⑥天魔

天魔指六欲天上的波旬。六欲天屬欲界天,在欲界的上層是色界,摩醯首羅天是色界的最高天,其天王也會化作魔王。魔王有兩個,一個欲界天的,一個色界天的。摩醯首羅天如警備總部,欲界天則如警察總局,一重一重的關卡——修得越高就有更高層次的魔來考驗你,留難你。



⑦善根魔

這是指由於執著自己修行所成就的一些善根,因而自以為很了不得。譬如自己對三寶的信心,乃至誦經、念經、修法、打坐等都很精進,而且也得到一些定力及慧解,覺得自己五善根已經很強,因而起了慢心,如是即將受善根魔之所趁,而退失善根。



⑧三昧魔

三昧魔指魔以種種方便,令修行人貪著自身所得的禪定,得少為足,不願意再往上求進,而障礙了無上菩提。具體而言,是指當行者在修禪定時,其心得定,從而起貪墮之性,貪愛現狀不願更修向上之妙行,當然更遑論求菩提、度眾生了。由此貪執,其結果就等於退失菩提心。


如果只是貪著一時的禪定樂受,不再求增上,亦不願利益眾生,便為魔所趁,而遭受三昧魔之魔事。此時若能實時覺知,放棄貪著,而且自提醒追求無上菩提的本願,魔事即除。



⑨善知識魔

修行人慳吝於法,不肯教人,即是善知識魔之所為。吝法的果報是障菩提,令人不願意為眾生之善知識,故稱善知識魔。當眾生之善知識是相當辛苦、麻煩的,不但要花很多時間、精力來教導眾生,同時另一方面也佔用了自己很多的修行時間。這是其一。


魔本身會化作種種的偽善知識,或利用噁心人或業重之人,使他成為偽善知識,來誤導修行人。例如他可以化成佛、菩薩或大修行人讓你誤以為真的是佛菩薩再來或佛菩薩化身或現身,而對他言聽計從,因而誘惑你走向歧路、險道、絕道,故稱為善知識魔。



⑩菩提法智魔

即是會令行者退墮菩提心之魔事。對於欲求無上菩提的行者,此魔常會令他退而滿足於其它權教菩薩道;若是權教菩薩道行者,魔便令他退墮為追求二乘道;若是二乘行者,便令他退墮而行於外道、或凡夫境界。這些都是菩提心魔之所為,行者若能及時覺知、並懺悔業障,魔事即除。




最狹義的魔特指天魔而言,其中也包括一些鬼神之屬。所謂小魔、魔民、魔子、魔孫、魔使、魔黨。鬼神若為魔所使,則亦成為魔之伴黨。


天魔有魔子、魔民,為魔王所使,以成就其魔事。鬼神也有大鬼、小鬼、大神、小神。但此處的鬼神皆是指惡鬼神而言,因為惡鬼神才會破壞人修行,善鬼神則不然,反而護人修行。



相關焦點

  • 《華嚴經》中說佛陀當年成道之處,有十種殊勝之處(一)
    唐代法藏大師的《華嚴經探玄記》中說: 佛陀當年示現成道所處的大地,是以金剛為地體的。換言之,它是金剛不壞之地,而且還具足了種種淨嚴之相。 什麼叫做淨嚴呢? 《探玄記》中說:「垢無不盡曰淨,德無不滿曰嚴。
  • 《華嚴經》的圖像詮釋:七處九會變相圖
    更為驚奇的是此畫歷經千年,依舊色彩靚麗,畫面保存完整,是敦煌繪畫中當之無愧的國寶級珍品。 《華嚴經》是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主要有三個譯本。《華嚴經》的主要內容是七處九會,即釋迦牟尼佛在七處說法(第一處菩提場、第二處普光明殿、第三處忉利天、第四處夜摩天、第五處兜率天、第六處他化天、第七處逝多林),一共說法九次;因為在普光明殿講經有2次和3次的區別,因而有「華嚴經七處八會」和「華嚴經七處九會」之區別。
  • 佛教中所說的魔到底指的什麼?又該如何降服?
    佛教中的「魔」,又稱魔羅,意譯為障礙、殺者、能奪命者。魔剛開始時寫作磨,到梁武帝時才改為魔字。魔分四類:一為煩惱魔,指三界內眾生皆有貪嗔痴等煩惱;二為五陰魔,指輪迴六道受生死;三為病魔,肉身凡胎,誰能無病?四為天子魔,指內心邪念,外魔得其便。還有出三乘聖者,尚有無明塵沙變易生死,還有微細的四魔。若依止觀魔事發相,則有捶惕鬼、時媚鬼、魔羅鬼,千變萬狀,破壞行人。
  • 八十萬字的華嚴經與成唯識論的關係,這十四個問題來回答
    廣如華嚴經說。二共教者即小乘三乘教。名字雖同意皆別異。如諸大乘經中廣說。可知仍諸共教上下相望有共不共。圓教一乘所說的一切佛法,字字句句皆具足一切,這就是不共教,廣如華嚴經所說。第二,不共教即是小乘、三乘教,名字雖同,意缺不同,諸大乘經中廣說。可知共教之中,上下嚮往,又有共、不共。如小乘教承認三世實有,三乘教則沒有。三乘教有的教義,小乘卻沒有。或者小乘、三乘共有的三十七道品等名相是共同的。或小乘、三乘都沒有的教義,則是一乘教。類舉可知此義。二十二、立一乘位義。
  • 《上古捲軸5》龍裔七本黑暗魔經效果加成及實用性詳解
    在《上古捲軸5》中,黑暗魔經共有七本,玩家在尋找到它們後可以得到黑暗魔經的效果加成,一起來看看黑暗魔經都能提供哪些加成吧。黑暗魔經:不曾說的傳奇黑市:召喚一名魔人商人(自帶2000金以及烏木、魔族裝備),實用性極高秘密僕役:召喚一名魔人管家,幫你攜帶物品,實用性高吟遊詩人智慧:召喚一隻幽靈戰鼓,幫助你和同伴加快耐力恢復,實用性一般黑暗魔經:信札巧筆龍裔之力:加強冷酷之力(不卸之力)
  • 佛教:真能老實念佛,一切魔不能侵擾
    《楞嚴經》中廣明行人於禪觀中之五十種陰魔幹擾。五陰,色受想行識,五條每一條都有十種障礙,這五十種任何一種靠自力都很難通過,何況五十種。所以末世修行很難有人證果,現在修行人心浮氣躁,以這個心念佛就不能往生,只能跟阿彌陀佛結一個法緣。所以我們遇到這個法門古大德告訴我們無量劫稀有難逢,可想不是這麼容易能遇到的。念佛人會不會遇到魔障了?其實也會。
  • 華嚴經中化導善財的彌勒菩薩
    華嚴經中化導善財的彌勒菩薩天佑漢傳佛教認為:《華嚴經》是釋迦牟尼成道後,於三七日中對相應弟子(登地菩薩)宣說的第一部大經(在度五比丘之前),故被譽為「首經」(暢佛本懷之首唱)。這一說法,不僅華嚴自宗如此看,法華判教同樣贊助此說。由於極其重要,是故備受推崇。
  • 佛教:《華嚴經》中最經典的四句話,悟透福報無量!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華嚴宗的立宗之經,它是佛陀成道後的第二個七日,在菩提樹下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上位菩薩所宣說,主要指華藏世界的三位聖者,即釋迦牟尼佛及其左右兩脅侍「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三位聖者合稱「華嚴三聖」,亦稱「釋迦三尊」。
  • 不論信佛信道,天考人魔是修行人註定要經歷的,你準備好了嗎?
    而且在西方宗教中,也有「魔」的記載,例如天主教和基督教中的魔鬼,伊斯蘭教中的「伊布裡斯」。那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魔」,其實自古就流傳著「魔」這個詞,我們對於魔的看法也各不相同,今天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這個「魔」字。
  • 這次疫情,又何嘗不是我們修行中的魔考呢?
    在道教修行中,有所謂「魔考」一說,顧名思義,就好像一場特殊的考試,通過了,有可能得道成仙,可要是通不過,就不是交個補考費重來那麼簡單了。在道教信仰中,所謂魔,並不是我們傳統觀念中的定義,在《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中,對魔這樣解釋:於顯者為之仙帝,主司賜福與教化;於隱者為之魔帝,主司護衛與懲戒。由此可見,魔帝的神格很大程度上與仙帝相同,尊居諸天之界,在職責上主要負責護衛與懲戒,但也有著度化眾人,指引修行的神職。
  • 明海大和尚:病魔死魔等黑白無常是我們每個人要面對的最大的敵人
    明海大和尚:病魔死魔等黑白無常是我們每個人要面對的最大的敵人明海大和尚:大家想一想,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只要是凡夫,都面臨著一個最大的委屈,最不講道理的——平時在生活中,有人不講道理,突然過來打了我們一個嘴巴,那不得了,咱們非要跟他幹到底,對不對?
  • 佛與魔是同還是異
    兩年前,曾有一位愛好佛學的女士問過我一個問題:有人說佛就是魔、魔就是佛,這種說法對嗎?初聽時覺得這個問題簡直荒唐可笑,佛若和魔是等同的,那麼學佛豈不是在成就魔道?但又隱約覺得這裡面似乎包含著許多空慧的理念,而自己畢竟初學佛法,對大乘教理只是略知皮毛,哪敢去解答這樣的問題呢。
  • 禪宗祖師說的「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什麼意思?
    禪宗祖師提示學人要「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在境界當中見到「佛」現前,不趨附、不歡喜,看到「魔」也不厭惡、不畏懼,如此又怎麼會著魔呢?這當中所說的佛,不僅是指外在所見的佛,也代表好的境界,魔則是指不好的境界。
  • 勇士闖魔城:特「色」卡牌英雄崛起
    訪問量:1398    Q版畫風、歐式形象、炫酷的裝備、多樣的怪物、簡介的界面,憑藉著其它同類手遊所沒有的獨一無二的創新優勢,《勇士闖魔城》在手遊市場上迅速崛起,獲得了玩家的一眾好評。
  • 新書種草《救世一個魔》:成仙墜魔,一念之間~!
    本文講述兩個法力無邊的絕頂上仙在九重天上決鬥,卻打破了天門,致使很多神仙趁機跑下凡間,慌亂中也丟棄了很多神兵利器。天庭大亂,沒了能獨當一面的上仙,那些圖謀不軌的邪魔歪道自然要蠢蠢欲動……噬血魔,三界至魔,被封印在凡間的浮屠山下。
  • 魔禁3、魔炮3,還有一方通行都來了!
    到底是讓粉絲們足足等了5年之多,以至於魔禁3一經播出便呈現出他人難以匹敵的霸權之勢,也難怪粉絲的反應就跟過了年似的!然而喜歡魔禁的童鞋們可得穩住,下面的消息可是一個比一個更加勁爆!到底是讓粉絲們足足等了5年之多,以至於魔禁3一經播出便呈現出他人難以匹敵的霸權之勢,也難怪粉絲的反應就跟過了年似的!然而喜歡魔禁的童鞋們可得穩住,下面的消息可是一個比一個更加勁爆!
  • 辰東筆下的十大功法,逆亂八式、喚魔經只能排二四,第一是它
    第六名「天地經」天地經是「遮天」中葉凡開創的功法,葉凡出世北鬥星域以來,在所有階段都修習了同境界最強帝經,最後呢,更是參考了包括無始經和不滅天功在內的所有帝法,結合自己的道,開創出了天地經,目前葉凡已將這份功法推演到了仙帝法,跟石昊的他化自法比,熟強熟弱,還真不好說。
  • 熱血傳奇,虹魔教主,背景故事
    虹魔教主,曾是名震瑪法的英雄人物,卻被黑暗力量引誘,肉身的被毀壞,為了存活而將靈魂轉移到半獸人的身上,變成了讓整片大陸為之恐懼的存在,建立了比沃瑪和祖瑪教更早的虹魔教。力量覺醒之後,他開始尋找信徒,建立寺廟,還結識沃瑪和祖瑪教主,後來組成了三大教派,危害著整片大陸。隨著虹魔教派的強盛,世界開始混亂,而虹魔教主的目的就是主宰瑪法大陸。慌亂與不安在人類中爆發了,人們開始想到是不是應該加入虹魔教保全自己的平安,但在危機關頭,人類開始團結一心,最終成功的將虹魔教擊至潰敗,並成功將虹魔教主在寺廟中封印。
  • 魔佛波旬,真的是魔嗎?
    魔佛波旬之所以被稱為魔,因為他是以「欲望」證道,與佛陀的「無我」,正好相反。魔佛波旬說:「世間之人皆有七情六慾,有此才可稱之為人。所以個人而論,沒有魔佛,只有觀點不同的結果,古今中外,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就是如此。就我個人而言,比較喜歡波旬的言論,生而為人、理應做為人之事。還是老話:生在紅塵中、應做紅塵人。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 遊戲王動漫中能與幻神對峙的幻魔
    混沌核心這張幻魔的小怪還未O化,也不知要等到合適。混沌幻影這張卡特別實用,可以代替融合。如果場上同時存在三張,墓地有有三幻神,可以拉出光創吧!幻神在墓地中還會首怪獸效果影響嗎?黑暗的召喚神動漫中可以從墓地召喚幻魔,O化的確是從卡組或者手牌中召喚幻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