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水兒媽媽育兒分享(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昨天到閨蜜家做客,一進屋就收到了來自她1歲半女兒的小禮物——一隻從客廳扔過來的塑料球。
當時閨蜜的臉都要青了,既生氣又無奈,拉著我就開始吐槽她女兒,說是從月初開始女兒就突然喜歡上「扔東西」了!
身邊的玩具、物品只要能拿到手就一定要扔出去,甚至吃飽之後會去抓剩飯剩菜亂扔,扔完之後還一臉天真的笑,一副小搗蛋鬼的樣子。
要是不讓她拿東西扔,她又要大叫、大哭的鬧,吵得全家不得安寧!
閨蜜現在特別頭疼,根本不敢讓女兒單獨待著,更不敢帶她到超市、餐廳等公共場所。
聽了閨蜜的吐槽之後,我連忙安慰她:「其實,寶寶開始喜歡扔東西可不是壞事,我還要恭喜你呢!這可是孩子變聰明的表現」。
寶寶為什麼拿到東西就扔?
近代最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兒童認知發展階段論中認為0-2歲孩子處於感知運動階段,孩子的認知大多都是通過運動的形式來發展的。
而感知運動階段又可以分成6個亞階段,可以看出孩子最早在4個月時就會通過「扔東西」的方式提升自己的認知發展了。
為什麼說孩子拿到東西就扔是變聰明的表現?
從皮亞傑感知運動階段來看,扔東西能給孩子帶來的是認知能力、運動能力等多種能力的發展:
1、情感互動,社交能力發展
不少家長應該都發現了,孩子每次扔東西後都喜歡對著家長笑、用咿咿呀呀的方式讓家長再把東西撿回來,然後來回的重複。
其實,孩子不是在故意搗亂,他只是將「扔東西」當成了一個好玩的親子遊戲,通過扔東西引起家長的注意、和家長進行情感互動,這說明孩子的社交能力正在發展。
2、情緒表達,情商發展
而當孩子處於激烈的情緒時,比如非常高興、很生氣、很憤怒時,也可能會通過扔東西來表達和發洩情緒,這說明孩子發現並開始學著表達、發洩自己的情緒了,是情商發展的表現。
3、肢體運動,大運動及精細運動發展
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解放了雙手,利用雙手和大腦的配合創建了文明。
扔東西等動作就是孩子在重複進化過程,練習上肢的運動能力,發展手臂大運動和雙手精細運動的方式之一。
4、認知能力,智力發展
孩子在扔東西的過程中,會逐漸意識到自己和物體之間的關係,發現不同物體掉落時的特點,探索不同「扔」的方式帶來的不同軌跡,並且意識到自己有可以操控物體的力量。
孩子在這個過程初步發展了認知、邏輯等能力,刺激大腦智力發展。
家長應該怎麼做?
一般來說,孩子亂扔東西的時候,家長都會制止甚至呵斥他。
但看了孩子扔東西有這麼多好處,又會猶豫,難道真的讓孩子隨便扔嗎?
當然不是,讓孩子扔東西雖然是利大於弊的,但也不能完全放任孩子養成亂扔的壞習慣。家長需要這樣做:
1、明確「3個什麼」
「3個什麼」是指要讓孩子了解什麼能扔、什麼地方能扔、什麼時候能扔。
比如玩具球、玩偶可以扔,碗筷食物不可以扔;玩具區可以扔,餐廳、客廳不可以扔;和媽媽玩時可以扔,有客人在不可以扔等。
2、引導孩子參與整理
當孩子把玩具扔得滿屋都是時,家長也不要任勞任怨的幫他收拾,而是要想辦法讓孩子也參與到收拾、整理的過程中。
讓孩子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了解收拾玩具的辛苦,養成玩具歸位的習慣。
3、教孩子正確表達情緒
最後,當孩子用扔東西的方式表達情緒時,家長要及時制止,安撫孩子的情緒並引導他將自己的感覺和情緒激動地原因說出來。
多堅持幾次,幫孩子學會正確表達情緒,而不是粗暴的發洩情緒。
這裡是水兒媽媽育兒分享,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家庭教育相關內容和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