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豆寶奶奶(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很多人在懷孕的時候,非常期待寶寶的出生,然而寶寶出生後,卻常常被寶寶的調皮搗蛋所困擾。
有一些寶寶,幾個月大的時候,已經表現出「搗蛋鬼」的氣質,對於孩子這些「煩人行為」,家長常常是不斷阻止,但寶寶依舊我行我素。
其實寶寶的「煩人行為」,有些是變聰明的徵兆,大家最好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別貿然地去阻止。
寶寶調皮搗蛋話癆太頭疼?「煩人行為」是要變聰明,媽媽可別阻止
這段時間,閨蜜娜娜實在是頭疼,因為兒子太調皮搗蛋了,雖然小傢伙兒才剛剛學會說話,但是已經成為了一個「小話癆」。
每天都要追著娜娜或是老公,嘟嘟囔囔地說個不停,如果大人不理他,他還會拿起桌上的東西扔出去,像是故意搞破壞一樣。
開始的時候,娜娜以為兒子只是想要引起家長的注意,後來她發現孩子的很多習慣,都像是「熊孩子」的表現。
例如在她給孩子穿衣服的時候,孩子總會趁他一轉身不注意,脫掉一個袖子或是將襪子拽掉,無論怎麼斥責,兒子都會樂此不疲,幾乎是每天都要重複這類行為。
最近孩子又迷上了敲敲打打這件事,平時最喜歡玩的玩具,就是迷你架子鼓,整日裡嘣嘣敲個不停,一家人被吵得頭疼。
娜娜覺得自己簡直是生了一個「小惡魔」,她在寶媽群裡抱怨這件事,很多寶媽也都表示,自家的寶貝正處於調皮搗蛋階段,每天都要和孩子上演「你破壞、我阻止」的戲碼。
孩子哪些「煩人行為」,是變聰明的表現
實際上,家長不需要為孩子的這些行為感到困擾,對於小朋友而言,如果突然出現這些表現,很有可能是智力發育所帶來的向好性行為,通常是高情商的徵兆,最好不要貿然阻止。
1)突然變成「小話癆」
孩子在會說話之後,常常會利用自己所懂得的詞彙表達情感,有些孩子有了比較強烈的表達欲望,會調動自己的大腦思維,不斷地組織語言,漸漸地變成了「小話癆」。
當孩子出現比較強烈的語言表達欲望時,家長最好不要加以阻止,這樣很有可能會打擾到孩子大腦活躍以及思考的過程,影響了孩子的智力發育。
2)「破壞」之中找樂趣
很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一個從「破壞」中找樂趣的過程,在這一階段中,孩子對於外界的事物會有好奇心產生,他們會用一些破壞類的行動去探索世界,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例如把父母剛剛給穿好的衣服脫掉、把完整的玩具想方設法拆開等,對於孩子的這些行為,家長最好不要盲目阻止,孩子可以在動手探索的過程當中,鍛鍊自己的手腳協同性,有助於智力和思維的進一步發育。
3)敲敲打打,興致足
很多孩子都會突然之間對聲音開始敏感,有敲敲打打的習慣,如果沒有打擊類玩具,他們也會想方設法地弄出各種聲響,而這些隨時隨地可能出現的「噪音」,往往會讓身為家長的大人感覺煩躁。
實際上這是孩子探索的一種表現,當他們對聲音感興趣時,大腦的活躍度也會隨之增加,更容易變得聰明。
4)秒變「十萬個為什麼」
善於提問代表孩子正在思考,對於外界事物產生求知慾,正是孩子最常見的變聰明的表現。
在這一過程當中,家長最好能夠儘量滿足孩子的求知慾望,善答、巧答,對於一些事情,也可以通過引導孩子自己探索的方式,來尋找答案。
其實大多數寶寶,在智力發育的過程中,都會有過相類似的行為,而不同的家長在面對這些行為時,態度也大不相同,父母如果想要讓自己的孩子智力發育,更上一層樓,不妨對於孩子的這些行為,適當「縱容」,給孩子留出智力發育的空間。
今日話題: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和我們分享你的看法
PS:本文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