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是我國六大汽車工業重鎮之一,汽車是其第一大支柱產業。除了擁有東風汽車集團之外,武漢還吸引了吉利、比亞迪、江淮汽車以及上汽通用等乘用車企業投資設廠,是目前全國擁有乘用車品牌數量最多的城市。作為今年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地區,武漢汽車產業受到極大衝擊,在汽車企業的積極應對下,產銷量從二季度開始逐步爬坡。面對新的挑戰和形勢,車企還需採取有效措施,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汽車產業是武漢第一大支柱產業
在武漢,汽車產業連續9年成為第一大支柱產業,汽車總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20%以上。武漢擁有七大整車企業及近500家包括底盤、車身、汽車電子在內的零部件企業,不乏博世、法雷奧等世界零部件巨頭。目前,武漢市有整車企業(含專用車、特種車)30家,汽車銷售類企業1435家,授權體系4S店302家,全國汽車流通信息系統備案企業266家,汽車有形市場(含二手車市場)25家。在武漢,汽車總從業人員超46萬人,其中車企20萬人、銷售企業15萬人、維修企業10萬人、汽車電商及媒體從業近1萬人。
根據《武漢市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9年,武漢汽車產量為154.85萬輛。武漢汽車流通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9年武漢市汽車銷量為36.75萬輛,汽車銷售總額600多億元,上繳利稅超過50億元。武漢乘用車市場在2010~2017年呈穩定增長態勢,2018年首現下降趨勢。目前武漢本地產乘用車佔全國比例在7%以上。
二、武漢汽車業危中有機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導致各領域經濟發展受阻,汽車產業也不例外。作為國內疫情最嚴重地區,武漢在今年年初封閉管理長達2個多月,一季度汽車產銷量受到極大影響,2月只銷售了11輛車。
因疫情導致春節假期後復工的延遲,帶來多重負面影響:首先是生產受阻,汽車產業鏈停工,導致供給不足;其次是經銷商、4S店營銷活動難以開展,團購等聚集性活動被迫取消;第三是居民收入預期下降,導致部分居民節後生產經營性購車放緩。不過,考慮到私家車出行更安全,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消費者購買私家車的熱情。
1.汽車製造商一度全面停產,供給不足
受疫情影響,武漢汽車業供給側的復工復產遠遠滯後於其他地區。截至3月10日,汽車行業復工率為88.2%,而武漢市還未開始復工復產,重點企業如東風集團、東風本田、上汽通用以及神龍都受到衝擊。汽車產量呈高位下滑,武漢地區車企2月全部處於停產狀態,不少暢銷產品出現零產量,供給不足。很多原定一季度或上半年上市的新車型不得不推遲,對汽車市場產生一定負面影響。與此同時,車市分化愈加明顯,弱勢企業市場份額進一步萎縮。
2.汽車經銷商線下營銷難以開展
受疫情衝擊,汽車經銷行業的正常運行節奏被打亂。今年上半年,武漢汽車消費經歷了停滯、重啟、加速三個階段。武漢市大多數汽車經銷商從4月8日開始復工,少數在3月底復工,但客流量急劇減少、生產經營成本增加,盈利嚴重下滑。截至4月底,武漢市4S店才基本復工。其中,約佔15%的二級經銷商撤店或轉型,湖北省註銷4S店45家;人員流失約佔5%,主要是疫情影響外地員工返漢。好在各品牌整車廠針對湖北特別是武漢經銷商出臺了相應的扶持政策,放寬或降低了考核指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經銷商壓力。儘快減少庫存、快速回籠資金是經銷商的主要訴求。考慮到線下營銷受阻,大多數4S店和二級經銷商使用懂車帝、抖音等視頻流量平臺開展線上集客,宣傳店面和車型,取得了一定效果。4月和5月初,大多數高端品牌和少數合資、自主品牌銷量同比增長,其中部分品牌增幅達50%。
3.汽車消費端先低後高,需求升溫
隨著車企恢復生產經營,武漢市汽車產銷量呈「V」型結構復甦。2月是斷崖式下降,3月開始觸底反彈,4~6月產銷量逐月增長,尤其是5月銷量實現了2%的正增長。總的來看,疫情對汽車市場端的影響有兩個途徑:一是通過國內經濟、消費意願等外部指標間接影響汽車消費,二是從消費者購買需求、結構及交易時間等方面直接影響汽車消費。在疫情影響下,眾多中小企業減薪或裁員,居民的就業與收入受到衝擊,短期內市場信心下行,消費能力及消費意願下降。不過,疫情也刺激部分無車用戶的購車熱情,但六成以上消費者作出再購決策時較為謹慎。同時,由於疫情對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影響更大,低收入人群購車意願下降更明顯,自主品牌的目標群體受經濟邊際影響更嚴重。
三、武漢汽車企業需積極應對挑戰
1.政策引導,把握機遇
政府的促消費政策是汽車產業探底回升的底氣之一,購車者的真實需求雖因疫情被壓抑,但不會消失。面對疫情衝擊,車企應積極關注汽車產業政策,從稅費減免、金融信貸、行業補貼、地方政府配套等方面把握政策機遇,推動企業發展,儘可能減少損失。5月,武漢市發布了促進汽車消費的實施細則,規定從今年5月14日起至12月31日,購買武漢市企業生產且在武漢市銷售、上牌落戶的乘用車,由武漢市政府給予一定比例的補貼,其中購買燃油乘用車每輛車按銷售價格的3%補貼,5000元封頂;新能源乘用車每輛補貼1萬元。
2.精準定位,轉型升級
一是要做好供應商管理。跟蹤供應商動態,及時與供應商溝通,降低供貨風險,對零部件企業給予支持,保障零部件的正常供應;加快二級供應商零部件的開發、供貨或打通海外渠道供貨。二是強化市場營銷管理。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後,消費者需求集中爆發,企業需要運用大數據等方法,精準監測消費需求動態,實施精準營銷。針對一到三線城市,重點監測消費者換購需求,尤其加大高端及豪華市場的營銷管理。三是品牌升級,加速線上化智能化發展。為避免疫情反覆,企業營銷傳播的出口應及時轉到線上,擴張線上傳播資源,加強品牌形象宣傳,搶佔線上新營銷市場。同時,要積極研發有助於防護駕乘者健康的生態汽車產品。四是擴大開放,推動海外業務發展。協同其他優勢資源加快形成全球布局、國際發展的機制,推動汽車全產業鏈「走出去」,降低單一區域市場盈利風險對企業整體運營的打擊。
3.內部管控,做好平衡
為迎接現金流及供需不平衡的壓力挑戰,武漢的汽車企業和經銷商要加強內部管控。一季度整車廠與經銷商現金流壓力凸顯,疫情控制後銷量開始爬坡,但產銷平衡點以及後期庫存管理仍有不確定性,所以要未雨綢繆,做好管控。
4.汽車生態,合作共贏
未來,武漢汽車企業不僅要與縱向產業鏈上的夥伴形成長期戰略夥伴關係,還要與橫向產業鏈上的競爭對手以及相關生態圈裡的政府、金融,保險等機構形成命運共同體,通過協同作戰,共同應對疫情帶來的短期影響和長期影響。國內汽車及零部件企業應時刻保持危機意識,不斷提升自身供應鏈的競爭力,通過加強與上下遊企業的研發合作等舉措,提升對產業鏈上下遊的黏性,降低被東南亞、墨西哥等地區和國家汽車製造及零部件供應商替代的風險。適時調整全球汽車供應鏈體系,跨國公司在全球的生產布局應繼續堅持靠近市場,如加快推進關鍵二三級供應商的本地化生產,以及將其納入車企的全球供應體系,對疫情衝擊較大的國家考慮可供替代的補充供應商。
四、危機管理應成為企業日常管理內容
雖然疫情在一季度對武漢汽車產業鏈上下遊企業造成不同程度的衝擊,導致企業和個人收入減少,汽車消費受到影響,但疫情也催生了家庭健康出行需求,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私家車銷量。疫情緩解後,以補貼促進汽車消費,以消費帶動本地車企的生產,以生產反哺產業鏈回血,使武漢汽車行業呈恢復性增長。值得一提的是,中小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和經銷商面臨著比整車企業更嚴峻的形勢。建議無論是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還是汽車企業制定的發展戰略,都要考慮產業鏈上下遊攜手共進,以及產業生態圈的協同發展。這是一個合作的時代,武漢汽車行業聯手取得「戰疫」的第一場勝利,未來還需攜手共進在長期「戰疫」的路上。
目前疫情已成為新常態,危機管理應成為企業日常管理的一部分,線上業務的需求多於線下業務,健康可控的安全需求成為消費者的首選。企業應及時認清形勢的變化,快速作出響應。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的速度在加快,車企需要儘快轉型升級,提升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積極調整降成本研發模式、汽車製造模式以及營銷創新的商業模式。線上辦公、網絡辦公和線上營銷等正在迅速發展,車企也要快速適應這些變化。可以說,疫情檢驗的是車企的危機生存能力和轉型升級能力、企業對中國汽車市場增長預判的信心以及企業家辨識機遇的戰略遠見和引領變革的能力。
(作者郭焱系天津大學中國汽車戰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冬系武漢研究院《武漢市汽車產業面臨的問題與轉型發展研究》課題組負責人)
編輯:李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