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有燕國,曾名酸棗縣近兩千年,黃河古渡延津縣

2020-12-14 王畿鬱兮千裡

黃河故道,中原重鎮。

酸棗有棘、棘子、山棗等別名,原產我國華北的她與河南省延津縣有著密切的關係,《水經注》提及地名的命名:天子建國名邦,或以河名,或以山林,故豫章以樹氏郡,酸棗以棘名邦,故曰酸棗。設縣兩千多年的她,你可能知道她九百年前改名為延津後沿用至今;但你或許不知,她有近兩千年是以酸棗為名的,我國攀枝花、棗莊等以植物、水果、藥材命名的地名年前,酸棗縣之名算得上開啟先河;據《元和郡縣誌》:以地多酸棗,其仁入藥用,故名;以蜜源植物為名,說她是中國最有滋味的地名也未嘗不可。

因地處黃河古渡,自古成為商賈集散地和兵家必爭之地,厚重的歷史與燦爛的人文在此輝映;形成兼容並蓄的獨特文化。武王滅商後,此境有胙國與燕國(南燕)這兩個諸侯;官渡之戰這裡是袁紹的屯兵之處;這裡人傑地靈,城關鎮、司寨鄉是民間藝術之鄉;擁有大平調、二夾弦、開明大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先後湧現出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劉震雲等知名人士。

延津縣地處河南省新鄉市中部,她是中原城市群核心腹地;東與滑縣為鄰,南與封丘縣和原陽縣交界,西連紅旗區與新鄉縣,北與衛輝市以及濬縣接壤。以縣北黃河渡口延津命名,延津(靈昌津),指宋代以前黃河流經今延津縣西北至滑縣一段為重要渡口的總稱。全縣下轄5個鎮、7個鄉:城關鎮、豐莊鎮、東屯鎮、石婆固鎮、王樓鎮,僧固鄉、魏邱鄉、司寨鄉、馬莊鄉、胙城鄉、榆林鄉、小潭鄉;總面積886平方公裡,人口52萬;縣人民政府駐地城關鎮西距新鄉31公裡、南距鄭州70公裡、東至開封50公裡。

夏朝這裡屬豫州,商朝盤庚後屬畿內之地。春秋有廩延邑、棗邑,廩延以有虛廩堆延綿不斷得名。戰國為燕邑和酸棗邑,曾屬魏國。秦始皇五年(前242)縣境設有兩縣,其一為酸棗縣,以境內多棘得名,據《水經注》:「以棘名邦,故曰酸棗」,治今址西南十五裡;其二為燕縣,治今大城村。西漢燕縣改為南燕縣,東漢復名燕縣,西晉末再改東燕縣。北魏登國元年(386)酸棗縣併入小黃縣,不久復置,北齊再併入南燕縣。

隋開皇六年(580)復置酸棗縣;十八年(598)東燕縣改為胙城縣。唐武德二年 (619) 於胙城縣設胙州,兩年後廢州存縣。北宋政和七年(1117)酸棗縣改名為延津縣,金貞祐三年(1215)升為延州,轄延津縣、陽武縣、原武縣,並徙治於今原陽縣延州村。元至元九年(1272)降州為延津縣,治於今址。明朝延津縣屬開封府,洪武十年(1377)胙城縣併入汲縣,十三年復置。

清雍正五年(1727)胙城縣併入延津縣屬衛輝府。1913年2月延津縣屬豫北道,次年6月改屬河北道。1927年直屬河南省,1932年10月屬河南省第四行政區。1945年6月改設延津縣和衛濱縣;1946年4月冀魯豫四地委撤銷衛濱縣,其105個村莊併入延津縣。1949年8月改屬平原省新鄉專區。

1952年11月併入河南省仍屬新鄉專區。1967年12月屬新鄉地區。1986年1月新鄉地區撤銷,延津劃入地級新鄉市至今。2005年塔鋪鄉併入石婆固鄉,新安鄉併入小潭鄉,班棗鄉併入馬莊鄉,高寨鄉併入司寨鄉,朱寨鄉併入魏邱鄉。2006年8月小店鎮劃入紅旗區。2014年4月石婆固鄉、王樓鄉撤鄉設鎮。

縣域位於豫北平原黃河故道地區,境內地勢地平無山地,北部有大量沙地;有文巖渠、大沙河、柳青河等河流。這裡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4℃,年均降雨656.3毫米,其中6至9月降水量佔全年的70%,全年日照時間約2400小時。延津是國家優質小麥生產基地、中國糧棉主產基地縣,被稱為中國第一麥之鄉。

境內有小麥、玉米、棉花等農產;有延津火燒、胡蘿蔔、槐花等特產,其中胡蘿蔔在明朝萬曆年間被列為貢品,又是河南省第二個地理標誌農產品。作為中國唯一優質小麥產業化示範縣,這裡全國最大的掛麵生產基地、也有全國沙琪瑪類第二大品牌;並與茅臺集團共建有機小麥原料基地,將延津成分釀入國窖醇香;酒鬼酒獨創的「埋沙藏酒」工藝享有中國北方沙藏第一窖之美譽。

延津縣旅遊資源豐富,風光獨好,有大覺寺萬壽塔、廣唐寺白馬塔、唐代酸棗閣、春秋戰國沙門遺址、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紀念館等景點;其中酸棗閣是尉遲敬德掛鞭處;大覺寺大雄寶殿前右側有元代書法家趙孟親書《長明燈記》石刻一副。

延津黃河故道森林公園是在延津林場的基礎上建立的,有大面積的溼地與沙丘,每至冬季有白天鵝等數十種珍禽在此越冬,1995年被定為省級森林公園與溼地鳥類國家自然保護區。這裡有豫北面積最大的刺槐林,有戰國名將吳起扼守黃河渡口的吳起城,有姜子牙蒙難落戶靠賣鍋貼度日的汲棘遺址、千畝桃林等人文景觀。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相關焦點

  • 北方有山其名為燕,其野有國以燕為名;我國歷史上的兩個燕國
    西周初期分封時中原燕國也為當時之一,又稱南燕;其始封國君黃帝之後吉光的後裔姞伯鯈,都邑在今河南省延津縣東北45裡處;據《水經·濟水注》: 濮渠又東北,徑燕城南,故南燕,姞姓國也。她是當時眾多存在感較低的小國之一,比姬姓燕國的紀錄更少,唐代著名古籍專家孔穎達曾說:「南燕國,姞姓,黃帝之後也,始祖為伯鯈,小國無世家,不知其君號也;但更無語的是,因北方燕國的逐漸強大而獨得燕國之名,她甚至漸漸失去名字而被稱為南燕;但明明她才是應該保留名稱的這一個啊, 據《左傳》記載南燕國的出現是要早於北燕的。
  • 歷經千年沉睡地下的黃河大鐵牛重見天日,訴說著曾經的輝煌與滄桑
    目睹這些沉睡在地下千年之久的珍貴文物,心靈深處的震撼,是不言而喻的。今年初春疫情形勢稍有好轉,便驅車再次前往永濟市,在這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五老峰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蒲津渡遺址,再次欣賞這一舉世罕見的文物珍寶。
  • 南方有長三角,為何北方沒有黃河三角洲城市群,兩條河有什麼不同
    南方有長三角,為何北方沒有黃河三角洲城市群,兩條河有什麼不同,華夏大地幅員遼闊,其中兩大水系貫穿中國東西,並在河口形成大面積衝積平原,這裡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自古以來就是富饒之地,時間進入現代,長江下遊城市集聚,形成了著名的長三角城市群,在另一個大水系的黃河河口,沒有出現如此體量的城市群的理由是什麼呢
  • 燕侯克的「百家姓」,他們臣服了燕國,燕國成就了他們!
    ,就是包括黃河中遊及以下和長江中遊及以下的呈南北扁形的廣闊範圍之內,也就是說周人的所謂羌人,更多可能是來自這個區域。甚至後人就認為馬這個姓氏的起源是在戰國時代,趙奢因受封為馬服君,後來有崇拜者以此為姓,是為馬姓淵源。可是在更早的商周之際,就有馬族的存在,在燕國建立而後,即成為燕侯克管轄範圍內的臣民。《周禮》中記載:司馬,謂總武事也。馬族既然以馬為名,當然跟馬有緊密關係,若非以馬為圖騰者,也是善於養馬的族群。周人以馬為戰爭利器,就連軍事總領也是司馬,可見對馬之重視。
  • 歷史上的「燕國」消失後「燕國公」登場,此後「燕系書法」堪稱蔚為...
    史書中有記載的燕國國君中,共有十四位侯,二十一位公,八位王。燕國雖然最終為秦國所滅,但「燕國」的歷史並沒有完全終止。歷史上以「燕」為國號的還有兩個典型時期。一是楚漢燕國。秦末天下大亂,原燕國貴族立韓廣為燕王。公元前202年,項羽分天下為十八路諸侯,其中劉邦為漢王,立韓广部將臧荼為燕王,建都在薊。十年後,臧投降劉邦。再二年,與人共擁劉邦稱帝。
  • 「白銀故事」原創歌曲發布暨2021年新年演唱會激情上演 近50萬人次...
    按照疫情防控有關要求,本次演唱會沒有組織觀眾現場觀看,演唱會由白銀市廣播電視臺通過新白銀App、新華社現場雲、新白銀抖音號、新白銀快手號、中國電信天翼雲、中國移動和商務六個直播平臺實況進行網絡視頻直播,有近50萬人(次)觀看直播。
  • 新鄉一把梭的情懷:織出了近千年無數溫情歲月!太多人都有過!
    小雪已過,寒冬離我們越來越近。相信,新鄉的很多父輩們都有一種周身溫暖的記憶:粗布衣。家常飯 粗布衣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們,在小時候大多都穿過母親親手做的粗布衣。黃河畔 一把逾千年的梭子一把梭子,一部織機,承載的不只是衣裝被蓋原料的生產,更有別具意味的生活節奏和思緒。而粗布在新鄉也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據史料記載,粗布在我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 千年石犀見證物種悲劇 渭河下遊也曾有犀牛出沒
    而據歷史記載,犀牛曾廣泛分布於中國,甚至連今天的陝西的渭河下遊等地都有犀牛的蹤跡。不過上世紀初,犀牛就徹底從中國消失了,以至於很多人都以為犀牛是徹底的「舶來品」。千年石犀牛重見天日 「同伴」藏身碑林5月底,古蹟發燒友「鼠麴草」第四次來到位於三原縣的唐高祖獻陵。這次尋訪讓他覺得自己格外幸運,因為終於見到了那頭長埋於地下多年的石犀牛。
  • 黃河千年發展史:黃河之黃,黃從何來?
    跳進黃河也洗不清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合拉達合澤山東麓的約古宗列渠。「黃河」之名稱是因該河流經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水色尚黃而得名。在歷史文獻中,黃河有多種不同名稱的記載,它們從不同層面反映了人們對黃河的理解和認識。
  • 「河神廟」裡的黃河記憶
    到後來,隨著黃河泛濫的加劇以及河運對國計民生影響的加大,黃河之神即「河伯」祭祀日益頻繁。為祭祀河神,古中原人修建了許多河神廟(又名龍王廟、大王廟、金龍大王廟等),規模大的如武陟嘉應觀建築群,小的如滎陽口子村的三間小廟。明清之時,中原黃河邊,幾乎村村建有河神廟,家家燒香供奉河神。
  • 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文化館:在這裡,縱覽黃河千年
    編者按: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主辦,中國網、山東省委網信辦承辦,山東廣播電視臺、山東黃河河務局、濟南市委網信辦、淄博市委網信辦、東營市委網信辦等協辦的「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暨「黃河落天走東海」網絡主題活動於9月22日-24
  • 述說千年傳奇!南方絲綢之路——雙流!宛如明珠……
    穿過九倒拐那彎彎曲曲的小道,還能看到東漢時期留下的崖墓洞穴,其實,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牧馬山大大小小的這類洞穴數量眾多,過去曾有崖墓「遠看如蜂房」的勝景,而且洞內開闊有廳,洞洞相連,最遠可通到現在的黃龍溪以及彭山縣的江口一帶。對於蠶叢定都牧馬山的傳說,眾多的史實和專家證明了它的存在。古蜀絲綢從它的蠶桑起源之早這個角度便可見一斑。
  • 山西永濟市,黃河大鐵牛,鸛雀樓,普救寺一日遊
    根據事先的了解知道了永濟有三個景點是挨著的,每個景點之間距離開車都在10分鐘左右很是方便。西安距離永濟市也就不到200公裡,一天時間來回足夠了。普救寺廣場駕車沿路來到後山,買票進入寺內。繞寺一周基本一個小時就遊覽完畢,下山出門前往第二個景點 「黃河大鐵牛」也叫」蒲津渡「 。黃河大鐵牛我很早以前就聽說過,今天終於有幸一見。
  • 黃河之心,中華之魂!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被國家地理盛讚
    02曾有一句詩寫盡壺口瀑布的雄渾壯闊。「源出崑崙衍大流,玉關九轉一壺收。」這條位於山西與陝西交境的大江大河,有你想要的一切,能滿足你關於流湍飛瀑的一切想像。2、在古渡口小鎮看一次窯洞、吃一回麵食古時的圪針灘,現在的古渡口。
  • 「古道人·九天上」輪轉千年 黃河入海 首屆「千裡走黃河文化節...
    齊魯網·閃電新聞6月14日訊 首屆「千裡走黃河文化節」由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 邁麥(山東)品牌運營有限公司承辦。該項活動由中國黃河文化經濟發展研究會作為指導單位,山東省體育總會、山東黃河文化經濟發展促進會作為支持單位,濟南市黃河河務局等部門給予熱情支持和關心。
  • 魅力臨夏縣丨解放軍搶渡黃河紀念館
    在碧波蕩漾的炳靈湖畔,離寺溝峽口不遠的北岸,蓮花古渡王震將軍指揮千軍萬馬搶渡黃河的群雕巍然屹立。這座名為《黃河不會忘記》的雕塑於1997年10月建成,它主體高4.9828 米,表示渡河的時間是1949年8月28日,栩栩如生的三名戰士整裝待發,代表參加渡河的三軍,一名船工代表幫助解放軍渡河的500名水手。10張鼓脹的羊皮紮成的筏子代表十萬大軍,泛起的七朵浪花代表臨夏的7個兄弟民族。
  • 延津縣疊螺汙泥脫水設備現貨銷售
    延津縣疊螺汙泥脫水設備現貨銷售   宜興森諾特環保專業生產各類格柵(內進流格柵、網板格柵、階梯格柵、雨水格柵、河道格柵、迴轉式耙齒格柵、旋轉式、鏈條式、齒耙式等)、螺旋輸送機、填料、無軸螺旋輸送機、汙泥脫水機、刮泥機、曝氣機、板框壓濾機等固液分離。
  • 李牧的人生巔峰,把秦國主將打得逃亡燕國,改名換姓
    此戰桓齮早有周密計劃,他從東郡出發,向東北進入趙國東部。這裡黃河分道,地勢平坦,是趙國重要的產糧區。桓齮分一支三萬人的秦軍圍住東武城,其他軍馬就在方圓百裡之內收割糧食。春秋時期鄭國曾在東周領土上收割糧食,結果東周忍氣吞聲,並未做出反應。桓齮借鑑這個辦法,希望將趙軍主力吸引過來,進而一舉殲滅。
  • 燕國全盛時期,地盤到底有多大?
    因此,問題來了:燕國全盛時期的領土有多大?在燕國先鋒時期,該領土曾在七個戰國中排名第三,僅次於秦國和楚國首先,周朝建立後,周武王封召公於薊(今北京),並在西周時期建立了燕國,諸侯國。換句話說,像齊,魯國,晉國,楚國和秦國,等附庸國一樣,燕國的領土最初被封自然相對有限。
  • 黃河驚現千斤「鎮河」鐵牛,鎮守黃河千年不腐,專家直呼奇蹟
    黃河這條神秘又古老的河流,它孕育出了璀璨的華夏民族,千百年來一直在神州大地奔騰不息。然而幾千年前的古代科技並不發達,黃河洪災泛濫導致民不聊生,如何治理水患成了更個朝代最為頭痛的問題。早在上古時期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洪水,為了保護農產業,堯帝曾多次召開首領集會,為了就是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後來鯀就被選中了,擔任了此次任務的帶頭人,但是鯀足足做了九年也沒做好,後來被流放到了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