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故道,中原重鎮。
酸棗有棘、棘子、山棗等別名,原產我國華北的她與河南省延津縣有著密切的關係,《水經注》提及地名的命名:天子建國名邦,或以河名,或以山林,故豫章以樹氏郡,酸棗以棘名邦,故曰酸棗。設縣兩千多年的她,你可能知道她九百年前改名為延津後沿用至今;但你或許不知,她有近兩千年是以酸棗為名的,我國攀枝花、棗莊等以植物、水果、藥材命名的地名年前,酸棗縣之名算得上開啟先河;據《元和郡縣誌》:以地多酸棗,其仁入藥用,故名;以蜜源植物為名,說她是中國最有滋味的地名也未嘗不可。
因地處黃河古渡,自古成為商賈集散地和兵家必爭之地,厚重的歷史與燦爛的人文在此輝映;形成兼容並蓄的獨特文化。武王滅商後,此境有胙國與燕國(南燕)這兩個諸侯;官渡之戰這裡是袁紹的屯兵之處;這裡人傑地靈,城關鎮、司寨鄉是民間藝術之鄉;擁有大平調、二夾弦、開明大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先後湧現出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劉震雲等知名人士。
延津縣地處河南省新鄉市中部,她是中原城市群核心腹地;東與滑縣為鄰,南與封丘縣和原陽縣交界,西連紅旗區與新鄉縣,北與衛輝市以及濬縣接壤。以縣北黃河渡口延津命名,延津(靈昌津),指宋代以前黃河流經今延津縣西北至滑縣一段為重要渡口的總稱。全縣下轄5個鎮、7個鄉:城關鎮、豐莊鎮、東屯鎮、石婆固鎮、王樓鎮,僧固鄉、魏邱鄉、司寨鄉、馬莊鄉、胙城鄉、榆林鄉、小潭鄉;總面積886平方公裡,人口52萬;縣人民政府駐地城關鎮西距新鄉31公裡、南距鄭州70公裡、東至開封50公裡。
夏朝這裡屬豫州,商朝盤庚後屬畿內之地。春秋有廩延邑、棗邑,廩延以有虛廩堆延綿不斷得名。戰國為燕邑和酸棗邑,曾屬魏國。秦始皇五年(前242)縣境設有兩縣,其一為酸棗縣,以境內多棘得名,據《水經注》:「以棘名邦,故曰酸棗」,治今址西南十五裡;其二為燕縣,治今大城村。西漢燕縣改為南燕縣,東漢復名燕縣,西晉末再改東燕縣。北魏登國元年(386)酸棗縣併入小黃縣,不久復置,北齊再併入南燕縣。
隋開皇六年(580)復置酸棗縣;十八年(598)東燕縣改為胙城縣。唐武德二年 (619) 於胙城縣設胙州,兩年後廢州存縣。北宋政和七年(1117)酸棗縣改名為延津縣,金貞祐三年(1215)升為延州,轄延津縣、陽武縣、原武縣,並徙治於今原陽縣延州村。元至元九年(1272)降州為延津縣,治於今址。明朝延津縣屬開封府,洪武十年(1377)胙城縣併入汲縣,十三年復置。
清雍正五年(1727)胙城縣併入延津縣屬衛輝府。1913年2月延津縣屬豫北道,次年6月改屬河北道。1927年直屬河南省,1932年10月屬河南省第四行政區。1945年6月改設延津縣和衛濱縣;1946年4月冀魯豫四地委撤銷衛濱縣,其105個村莊併入延津縣。1949年8月改屬平原省新鄉專區。
1952年11月併入河南省仍屬新鄉專區。1967年12月屬新鄉地區。1986年1月新鄉地區撤銷,延津劃入地級新鄉市至今。2005年塔鋪鄉併入石婆固鄉,新安鄉併入小潭鄉,班棗鄉併入馬莊鄉,高寨鄉併入司寨鄉,朱寨鄉併入魏邱鄉。2006年8月小店鎮劃入紅旗區。2014年4月石婆固鄉、王樓鄉撤鄉設鎮。
縣域位於豫北平原黃河故道地區,境內地勢地平無山地,北部有大量沙地;有文巖渠、大沙河、柳青河等河流。這裡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4℃,年均降雨656.3毫米,其中6至9月降水量佔全年的70%,全年日照時間約2400小時。延津是國家優質小麥生產基地、中國糧棉主產基地縣,被稱為中國第一麥之鄉。
境內有小麥、玉米、棉花等農產;有延津火燒、胡蘿蔔、槐花等特產,其中胡蘿蔔在明朝萬曆年間被列為貢品,又是河南省第二個地理標誌農產品。作為中國唯一優質小麥產業化示範縣,這裡全國最大的掛麵生產基地、也有全國沙琪瑪類第二大品牌;並與茅臺集團共建有機小麥原料基地,將延津成分釀入國窖醇香;酒鬼酒獨創的「埋沙藏酒」工藝享有中國北方沙藏第一窖之美譽。
延津縣旅遊資源豐富,風光獨好,有大覺寺萬壽塔、廣唐寺白馬塔、唐代酸棗閣、春秋戰國沙門遺址、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紀念館等景點;其中酸棗閣是尉遲敬德掛鞭處;大覺寺大雄寶殿前右側有元代書法家趙孟親書《長明燈記》石刻一副。
延津黃河故道森林公園是在延津林場的基礎上建立的,有大面積的溼地與沙丘,每至冬季有白天鵝等數十種珍禽在此越冬,1995年被定為省級森林公園與溼地鳥類國家自然保護區。這裡有豫北面積最大的刺槐林,有戰國名將吳起扼守黃河渡口的吳起城,有姜子牙蒙難落戶靠賣鍋貼度日的汲棘遺址、千畝桃林等人文景觀。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