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堂·訪談丨漫畫家朱德庸:不希望把自己當賺錢機器,更看重創...

2021-01-07 騰訊網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漫畫作為藝術門類的一種,大有前途,而不光是娛樂或者低齡兒童的讀物。張愛玲對此是很有先見的,早在幾十年前她在《論卡通畫之前途》中寫道:「我真是高興,當我幻想到未來,連大世界、天韻樓都放映著美麗的藝術的結晶——科學卡通、歷史卡通、文學卡通……的時候。卡通的價值決不在電影之下。如果電影是文學的小妹妹,那麼卡通便是二十世紀女神新賜予文藝的另一個玉雪可愛的小妹妹了。我們應當用全力去培植她,給人類的藝術發達史上再添上燦爛光明的一頁。」

運用漫畫去表達嚴肅的課題,朱德庸是一個優秀的代表。在《澀女郎》《雙響炮》《醋溜族》《關於上班這件事中》等四格漫畫作品裡,我們看到朱德庸運用生動的人物形象,來傳達他對世界、對生活生發出的種種聰明通透的觀點,在書的背後既會咯咯地笑,笑之後會陷入思索。2020年又傳來了朱德庸漫畫代表作之一《澀女郎》再次被翻拍成電視劇的消息。「澀女郎」和「朱德庸」一度又成為熱門話題。

在四格漫畫系列之外,朱德庸還有一些妙解人生困境的多格、淡彩手繪作品,比如《什麼事都在發生》,也非常受歡迎。據出版社提供的數據,《關於上班這件事中》和《什麼事都在發生》兩部作品自2004年首次出版以來,風靡華語世界20年,作品累計銷量超1300萬冊。2020年雖然艱難,但有意義的事情依然在進行。比如《什麼事都在發生》和《關於上班這件事》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全新包裝再版推出。

「換一個視角去選擇,能解開人生的困境」,在朱德庸漫畫中,我們能看到了面對人生困境時每個人靈魂巨大的不安定,所以想用一種淡淡憂傷的灰色幽默提供另一類思考方式。在當下的語境中,重新翻開這兩部與我們的生活、工作緊密相關的經典作品,相信會給讀者帶來新的閱讀體驗。

由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主辦、組織專家評選和發布的「名人堂·年度人文榜」已經連續舉辦多屆,在出版界、作家圈、讀書群人中影響越來越大。「名人堂·2020年度人文榜」之年度十大作家的盤點也如期而至:藉此盤點過去一年內有亮眼表現的作家,朱德庸就是其中一位。

2020歲末,封面新聞記者專訪到朱德庸。他詳細分享了自己的創作心得,他的閱讀,他當下的生活和創作狀態,以及他對自己作品影視化,對信息媒介變革,對2020年疫情到來之後被深刻改變的世界等等的真實看法和感受。朱德庸的思考非常深刻,分享極其坦誠,彰顯出一位優秀創作者的思想深度和磊落人格。

朱德庸本人供圖

利用這本書,回顧一下自己的人生

封面新聞:在《關於上班這件事中》中,您如頑童一般戲謔於上班族與大老闆之間,將上班這件幾乎所有人都要面對的事解讀得妙趣橫生。在《什麼事都在發生》中,又以詼諧的筆法描繪了90則關於婚姻、愛情、兩性等等的人生困境。《什麼事都在發生》和《關於上班這件事》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再版。請您分享一下這兩部作品創作時的情況。

朱德庸:2005年,《關於上班這件事》的稿子已經畫得非常充分了,正要出版,突然有一個想法,有一個衝動,想要另外出一本,關於人生感受的一本書(這個時候,稿子完全還沒有),出版社很支持我。於是,我暫且先把《關於上班這件事》的稿子壓在那裡,從零開始畫新的稿子。每天很早起床開始畫,集中畫了八九個月。這就是《什麼事都在發生》這本書的由來。說起來,這樣的衝動創作,對我來說是很少見也很奇妙的經驗。因為一般來講,我出一本書,都是需要積累10年以上的時間,《什麼事都在發生》卻是一次比較「突然」的創作。但是,如果將這本書背後的累計的體悟,恐怕也有十幾年。在過去十多年,我感受到很多人生的無奈,人生的困境,經歷過親友的離去,人無法掌控的情況,其實也累計得非常久,只是2005年爆發出來而已。《什麼事都在發生》這本書對我意義很大,相當於我也利用了這本書,回顧了一下我自己的人生,反思人生到底是怎麼回事。

現代人對成功的定義太狹隘了

封面新聞:這兩部作品創作時間是十來年之前,現在重新出版,您自己是怎樣的感受?

朱德庸:當時初版是2004、2005年,世界經濟一片大好,所有人的都覺得對未來很有希望。現在掙錢越來越難了,這十幾年,世界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但是,人們對上班的「迷信」或者「迷思」,卻一直沒有離去。到底人該如何權衡,人生與上班,這件事依然值得探討。同樣,《什麼事都在發生》裡面對人生困境的探討,在今天依然是一個大主題。人生該如何抉擇,該怎麼心態去上班,這兩大主題從來沒有在生活中消失。所以我認為,我這兩本書,今天再版重讀,仍然新鮮深刻,一點都沒過時。

封面新聞:《關於上班這件事》描繪了一部都市上班族的人生百態和辦公室人間風景,對於當下的「打工人」也是很大的精神慰藉。

朱德庸:我只上班幾年就辭職了,但我一直關註上班族。在我看來,上班簡直是現代社會的一個新的奴隸制度,我對這件事有很多反思。現代人給上班賦予了很多意義,對上班有一種「迷思」,這也跟對成功的定義太過狹隘有關。認為只要通過上班去獲得錢和權,就是成功,除此之外,都是失敗的人。我覺得,這個觀念是非常狹隘的。

封面新聞:或許有的人認為,上班是為了生存。

朱德庸:但我一直認為,生存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人的貪念導致了額外的困難。如果你不克制自己對物質無限擴大的欲望,就很容易把人生變得格外困難。尤其是一個人擴大了欲望,但能力卻做不到,就會有把自己人生賠進去的可能。回想起我小時候,物質非常匱乏,但是能呼吸新鮮的空氣,吃乾淨的事物,住在小小的院子,都會感覺到幸福。

封面新聞:在您看來有什麼解決之道?

朱德庸:解決這一困境的一個好辦法就是,把「成功」的定義,理解得更多元化、更寬闊一些。比如說,一個人對家庭有貢獻,養育後代人格有健全的發展,這也是成功的,哪怕他或者她的事業並不怎麼成功。 如果這個定義不改,關於上班的這件事的「迷思」,就會一直在。今年是特殊的一年,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恰好在客觀上也給我們一個省思,轉變觀念的一個契機。

紙質書永遠無法被替代,因為它的緩慢節奏和溫度

封面新聞:現在很多人的閱讀視線、注意力被短視頻吸引去很多,對紙質書,紙本漫畫的閱讀也受到這股浪潮的衝擊。對於網際網路這個平臺,您是怎麼看待?

朱德庸:網際網路只是現有平臺之外,增加的一個新平臺,但它不應該是唯一的。我認為紙質書永遠無法被替代,因為它是有溫度的。看一本書,可以豐富你的靈魂,它適合緩慢的節奏。但是電子屏幕,卻往往傾向於壓抑你的靈魂。電子屏幕更適合即時的資訊,不適合深度閱讀。大家越來喜歡看手機,在網上看東西,我建議大家要提高警覺性。我總感覺,我們現在是科技時代的白老鼠。事實上,手機或者電腦 帶給我們的傷害,已經體現出來了。比如會讓視力導致不可逆的黃斑病變。還有一些,是目前無法評估出來的,對我們的心理、精神的負面影響。人是有機體,能接收的東西,並不代表傷害不存在。好比說,以前我們不知道反射線會傷害我們,但後來證明,實際上是有傷害的。隨著未來的醫學逐漸高明,這種傷害性或許慢慢會顯示出來。

只是被動接受,缺少主動型的靈魂啟動,很難轉化為創新力

封面新聞:你現在很少用手機或電腦嗎?

朱德庸:最多是查一些資訊的東西,儘量少用。我想要閱讀,都還是讀讀紙質書,紙質雜誌。我總覺得,手機電腦沒有像書本這樣給我沉浸感。看一本紙質書,我可以用自己的速度,而且還可以隨時倒回去看。 我是閱讀的主人。 如果是看電影,或者看電視,看網絡視頻,我就不是閱讀的主人,而是很被動。 人的心理、生理反應都是被控制住了。當然,科技進步的方向,已經無法回頭,工具本身也沒有錯,關鍵是人的智慧。人選擇如何掌控工具,而不是被工具支配。網絡平臺的優勢是,它能彌補時間差 。媒介無所謂好壞,關鍵是你要把它放在合適的位置上。

不知道是為什麼,我總有一個感受,紙質閱讀能連結人的靈魂,電子則阻礙這種連結。比如說你到一個書店裡,不一定是很豪華的那種書店,哪怕是很普通的書店,你整個人是沉靜下來,翻書的人都是一個沉靜的靈魂,這好像也無法解釋清楚。我認為,科技有點違反人性。而生命是會反問的,會提出疑問的。當坐過頭的時候,生命一定回來質問你。現在心理疾病發病率很高,我認為這就是生命在反問,當一部分無法給予答案,一個交代的時候,疾病就會產生。

封面新聞:在我的印象裡,這幾年,華語文化圈裡,比較少出現像您那一代的優秀漫畫家、繪本作家,人才似乎出現了一個斷層,您是怎樣的感受?

朱德庸:坦白說,我對人性是比較悲觀的看法。我的確是有擔憂。但是我也知道,除非以後有明確的醫學報告證明電子閱讀對人的確切不利, 人類才會真正意識到危險,才有可能大面積悔改。因為人們已經完全習慣了3C產品。這也是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個現象:現在的人接觸那麼多信息,見識很廣,但是創新力卻沒有明顯提高。如果只是資訊的被動接受,缺少主動型的靈魂啟動,也是很難轉化為創新力。

我不希望當賺錢的機器,我是一個創作者

封面新聞:對於想要成為一名卓越的成功的漫畫家的年輕人,你會有怎樣的建議?

朱德庸:我覺得,一個創作者,一定先要忍受生活的平凡。如果把持不住,沒有耐心,生活沉澱不下來,是很難寫出好作品的。現在的社會生活節奏很快,很多人都想賺快錢。也就很難花時間,去做細節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當然會很難出現優秀的人。其實有稟賦的人才一直都還在出現,但是這些有稟賦的人,花在作品上的時間和精力太少了。就算有亮眼的表現,也是很短暫,沒有長久的生命力。我的建議是,如果想要做一個真正的藝術創作者,你首先一定要找到自己的節奏和速度,安排好生活。這個節奏有別於外面世界殺雞取卵的節奏和速度。這樣的節奏和速度,是讓你找到自我的。

封面新聞:請朱老師分享一個具體的經驗吧。

朱德庸:比如說,我的每一部作品,在創作出版之前,都是經歷滿滿的累積的。我往往都是畫了幾千張,然後挑選出幾百張去出書,都是經過大量過濾的,而且我還會寫邊欄。有時候,看到的人會跟我說,你出一本書的創作量,其實夠出四五本書,那樣不是能賺更多版稅嗎?還有人說,只要我一直畫一直畫,出書就會像印鈔機一樣。對這類說法,我完全不認同。我不希望當自己是賺錢的機器,我更看重的身份是,我是一個創作者。而一個創作者,一定會有精益求精的自我要求。而且,藝術創作從來都不是一個讓你妄想大富大貴的職業。如果想大富大貴,那不如去炒股,炒房子。如果一個人選擇創作這條路,還想著大富大貴,沒有對藝術的純粹心理,那你就選錯行業了,事實上這也很難創作出好的作品。

創作並不是為市場創作,歸根結底是為自己

封面新聞:您的漫畫總是可以引起人們深深的共鳴,其中一個很大原因就是,您總是能畫出生活中一個個微妙而荒唐的瞬間,並用一種美妙的方式給予表達。讀者通過閱讀您的作品,可以得到慰藉,從而激發起與荒謬對抗的力量。在您的漫畫裡,可以讀到很多對生活的獨特解讀。您是如何做到的?

朱德庸:在我看來,創作並不是為市場創作,歸根結底是為自己。當你把生命中感受到的事情,用一種形式表達出來,引發他人的共鳴,從未去思考生命是怎麼回事,這就是創作。這是很清苦的工作,也是很有意義的事業。創作者其實是「自私」的 ,他或者她歸根結底是為自己寫作。讀者也是「自私」的,他為自己閱讀,目的是看清楚自己的靈魂。通過閱讀,知道別人的靈魂是怎麼一回事, 會變得不那麼孤獨。

封面新聞:最近一兩年,世界受到病毒蔓延的困擾,很多人都提不起勁。時代的過快節奏,喧囂氣氛,物質等各方面的誘惑和壓力,也讓很多年輕人陷入抑鬱的狀態。您覺得,在這樣的時刻,閱讀,尤其是漫畫閱讀,可以起到怎樣的療愈效果?

朱德庸:這幾十年下來,我收到無數讀者給我的反饋說,他們看了我的作品之後,心理上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有的在大笑之餘滴下眼淚 ,有的人對人生開始有反省。我認為,想要通過閱讀漫畫療愈自我,也需要選對漫畫。我很喜歡法國漫畫家桑貝的作品全集, 他也是從人性的觀察點去畫一切 。而且漫畫是圖像兼文字。只要挑對書,就會有得到很大的療愈和慰藉。

技法不重要 思想內涵才是最重要的

封面新聞:我看過不少優秀的讓我印象深刻的漫畫作品,這些作品在畫畫技法上並不突出。而有些人畫畫技法很純熟了,可是作品卻總缺少些思想的深度。由此可見,漫畫創作不僅僅是技術上的事情,還牽涉到思考能力,您有怎樣的觀察和體會?

朱德庸:其實在我看看來,技法完全不重要。比如說我自己,我就從沒學過畫畫。讀小學三年級時,我都不知道用水彩畫畫需要蘸水才能畫。從事創作的人,思想內涵才是最重要的。技法可以在你畫的過程中慢慢練習。在練習過程中就會提高,這是一個過程。

現在臺北過著單純的生活 很多作品一直在進行中

封面新聞:您現在是怎樣的創作狀態?什麼時候能讓讀者讀到您的新作品?

朱德庸:我現在臺北過著單純的生活。手頭上有很多作品一直在進行中,我真的花很多時間在認真生活方面。因為我從來不用工作團隊,我的作品都是我一筆一畫畫出來的。我去菜市場買菜,去大街上觀察,總之我需要腳踏實地的認真生活,才有創作的源泉。過去幾十年,我一直都是這樣子。我的很多作品都是需要積累十年以上的觀察和沉思,才開始畫。曾經有人問我,新冠疫情對我的生活節奏有什麼影響,我的回答是,影響不大,因為我的生活一直都是這麼簡單。當然,對我的創作多少有一點影響,我可以透過疫情觀察人性。我當下正在畫 一個故事型的題材,主要是講到這幾十年,我碰到所有的人,帶給我的啟發和豐富的養分。

封面新聞:在即將過去的2020年,您讀了哪些讓您印象深刻的書?可否分享一些?

朱德庸:我的閱讀比一般人來得辛苦。因為我有一點閱讀障礙症。也就是說,有一些書我沒辦法看。事實上,有些書,是靠我太太幫我讀。她讀書量很大。她講一遍,就好像我也讀了一遍。當然有些書,我還是可以看的,只是速度有點慢而已。比如最近很喜歡看的書包括石黑一雄的《別讓我走》,是枝裕和的《宛如走路的速度》,山田太一的《與幽靈共度的夏天》。我一向對藝術家的真實生活和創作心得,很感興趣。透過書本,我知道知道一個藝術家的生活狀態和創作理念。

閱讀存在一定困難,反而訓練比較好的專注度

封面新聞:閱讀障礙症對你的創作影響不大吧?

朱德庸: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都沒有發現。還是在我結婚之後,有一次我從大街上回來,跟我太太說,路邊有一家叫什麼什麼的店很好。然後之後她去找那家店,怎麼都找不到。後來我們才並明白,我看到的字,跟我寫下來拿給她的字,不一樣。我才發現我有這方面的現象。簡單說來,閱讀障礙症是一種大腦綜合處理視覺和聽覺信息不能協調而引起的一種閱讀和拼寫障礙症,它並不影響正常智力。我知道世界上有一些名人也有這個症狀。就我本人來說,閱讀存在一定的困難,反而訓練我比較好的專注度。

封面新聞:由劉若英、陳好等主演的改編自《澀女郎》系列的電視劇《粉紅女郎》曾經熱映,現在又傳出來翻拍的消息。對於自己的作品被改變成影視,您是怎樣的看法?

朱德庸:這個電視劇的確非常火。但是坦白說,改編成電視劇,已經是另外一個作品,跟我關係不大了。我只是授權拍攝,他們使用的只是我的漫畫IP和漫畫人物原型而已,故事情節跟書本其實差別比較大了。如果是我自己編,才是跟我有關係 。有人建議我自己編自己導《澀女郎》,畢竟我大學學的就是編導專業。如果我自己去做,也沒問題,但是我選擇不去做。雖然賺錢很多,但人的時間很有限 ,我還是選擇把時間放在創作上面。

相關焦點

  • ...訪談丨漫畫家朱德庸:不希望把自己當賺錢機器,更看重創作者身份
    「名人堂·2020年度人文榜」之年度十大作家的盤點也如期而至:藉此盤點過去一年內有亮眼表現的作家,朱德庸就是其中一位。2020歲末,封面新聞記者專訪到朱德庸。他詳細分享了自己的創作心得,他的閱讀,他當下的生活和創作狀態,以及他對自己作品影視化,對信息媒介變革,對2020年疫情到來之後被深刻改變的世界等等的真實看法和感受。
  • 漫畫家朱德庸:我更看重創作者身份
    另外,由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主辦、組織專家評選和發布的「名人堂·2020年度十大作家」榜單中,朱德庸也名列其中。2020歲末,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專訪到朱德庸。「現代人對成功的定義太狹隘」  封面新聞:這兩部作品創作時間是十來年之前,現在重新出版,您自己是怎樣的感受?
  • 看完朱德庸的漫畫會開懷大笑,然後流下一滴眼淚
    朱德庸:我發覺人的一生,大部分時候都不是自己決定的,出生,上幼兒園,上小學、中學、大學……我從小不喜歡上學,每次暑假結束要開學,我就在教室裡莫名其妙地嚎啕大哭。別人還以為我生病了,其實就是因為我覺得上學實在太無趣了。人需要選擇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而不是追尋別人給你的指示。
  • 看完朱德庸的漫畫會開懷大笑,然後流下一滴眼淚
    回憶自己人生中僅有4年的上班經歷,朱德庸發了一條有點「凡爾賽」的微博:「大家可能不知道,我以前上過班,公司對我非常禮遇,別人要上班八九個小時,我只要兩三個小時。但我在那上班的四年中,沒有一天是心甘情願去的。
  • 紅星書評丨朱德庸:在上班的意義和荒謬之間選擇一個平衡點
    好多年沒看朱德庸的漫畫了,但對他的名字和他書中那些脖子細長、瘦溜溜的小人兒,一直印象頗深,也很喜歡。最近人民文學出版社出了兩本他的新書:《關於上班這件事》和《什麼都在發生》。前者尤其讓我感興趣——不上班的漫畫家會怎麼看待上班這件事呢?
  • 最好的漫畫家朱德庸,童年也沒有朋友,就連老師都不喜歡他
    (用心創造出更加精彩的娛樂資訊)最好的漫畫家朱德庸,童年也沒有朋友,就連老師都不喜歡他朱德庸,是中文世界裡最好的漫畫家之一,每次看到他的漫畫總是會讓人在不自覺的時候就嘴角一上揚,會心一笑。不論是哪部作品都是經典的作品。而且最重要的是他自己並沒有受過什麼專業的美術訓練。就這樣人家還能有所成就確實很了不得了吧。
  • 看完朱德庸的漫畫會開懷大笑,然後流下一滴眼淚-中青在線
    朱德庸:我發覺人的一生,大部分時候都不是自己決定的,出生,上幼兒園,上小學、中學、大學……我從小不喜歡上學,每次暑假結束要開學,我就在教室裡莫名其妙地嚎啕大哭。別人還以為我生病了,其實就是因為我覺得上學實在太無趣了。    人需要選擇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而不是追尋別人給你的指示。
  • 臺灣漫畫家廖文彬「我很賺錢也很累」(圖)
    通過盜版認識的廖文彬  印象中曾看過一套《少年黃飛鴻》的漫畫,所以就大大咧咧地說我看過你畫的什麼什麼,誰知他一臉尷尬:那你看的是盜版吧,我的作品沒授權進內地過。其實臺灣地區的盜版也很厲害,據廖先生說,那兒最近才有和版權相關的規定,之前的盜版情況也很多,用廖先生的話說,因為盜來的都是日本漫畫,又有色情又有暴力,很不受歡迎,所以當地政府也就睜一眼閉一眼(邏輯很奇怪)。
  • 關於上班這件事|漫畫家朱德庸筆下的「打工人」
    如果日本著名企業家稻盛和夫看到過朱德庸先生的這部作品,他老人家肯定會說「這漫畫家簡直胡鬧,現代企業所承載的價值,豈能是老闆、打工人、薪水局限住的呢?」或許有讀者會說,讀完這本書好壓抑啊,明明知道自己是個「打工人」,卻無法改變自己的境遇、前途、命運。我也陷在了朱德庸先生的「富人越富,窮人越窮」的論調裡,也害怕自己成為所謂的「窮忙族」,但這是這本書的立意嗎?是朱德庸先生的出發點嗎?
  • 朱德庸漫畫再版:蔡志忠、幾米和朱德庸,三人中誰最達觀開朗
    幾米的畫常常很滿,色彩鋪面了頁面,人物卻總是孤單單的,現在有一種說法是「氛圍美女」,指的是在色彩和氛圍的烘託下,場景中的人好像有了某種故事感,幾米的畫每一幅都可以單獨拿出來看也得益於這種氛圍感的營造。《向左走向右走》幾米漫畫蔡志忠的畫雖然風靡,但是卻不像幾米那種能帶給人視覺上的愉悅。
  • 朱德庸:問題小孩VS漫畫天才
    自從朱德庸的四格漫畫《雙響炮》連載後,人們拿到報紙的那一刻,首先看的便是他的漫畫專欄,然後才看其它內容,朱德庸的名字也開始進入大眾的視線。 正是這種自由的環境,讓朱德庸在畫畫上面發揮出了自己的天賦。 2 學習的不足,畫畫彌補 他最大的興趣是看人,觀察事物,而且總有和其他人不一樣的想法。 比如小時候他害怕和人接觸,所以蟲是他最好的朋友。
  • 薦書丨朱德庸經典作品重裝上陣:治癒人生中各種「不開心」
    2020年是個有點特殊的年份,很多人都經歷了自己人生中一些艱難的選擇,但我們依然認真勇敢地努力生活著。在當下的語境中,重新翻開這兩部與我們的生活、工作緊密相關的經典作品,用「朱氏幽默」治癒我們人生中的「不開心」,相信會給讀者帶來新的閱讀體驗。《什麼事都在發生》是朱德庸所有作品中最特別的一部,它是以灰色幽默顛覆人間困境的答案之書,更是可以收藏一生的心靈物語。
  • 朱德庸經典漫畫集中再版 灰色幽默專治各種「不開心」
    幼小的我不會這麼想,卻執拗地只願意面對窗外那個有人走過、有雲和樹葉飄過的光影變幻的世界,而不願意回頭接受窗子裡這種被規定、被限制的小小人生。令人頭痛的是,長大之後的我竟然也是這樣。我沒辦法接受人生裡許多小小的規矩。進小學,我讀不會課本、做不了功課;念中學,我被好幾所學校踢來踢去;上大學,我是自己關著門讀了幾個月書奇蹟般考上的;等退伍有一份好工作後,我卻跑去做當時還沒有人敢做的專職漫畫家。
  • 人物訪談丨臺灣漫畫家敖幼祥:大咖是需要日積月累的
    你站在城樓上面,角度就不一樣,從貓的角度還可能是夜行的。作品要有賣點。  華商報:你觀察到漫畫界有哪些現象是不可取的?  敖幼祥:現在畫畫給人家看,渠道太多了,不像我們那時候,要自己畫幾稿,再到編輯部給人家審,然後排檔期,還要搞讀者調查。現在創作者自己就可以把作品傳到網上去,畫得好第二天就瘋傳了,傳播很快速。快速本身沒什麼不好,但容易形成一種比較淺的東西,難出大咖。
  • 桃源名人堂丨精銳服戰十冠王——秋秋大魔王
    記者:男人麼,要硬,你看我今天衝了個每日禮包,到現在我還跪著搓衣板,我就不服軟,說到了充值不知道你在我們桃花源記已經投資多少了? 秋秋:大約投資20來萬吧。
  • 新書架丨朱德庸經典漫畫集中再版 朱氏幽默療愈人生各種「不開心」
    特別是當年由劉若英、陳好等主演的改編自《澀女郎》系列的電視劇《粉紅女郎》熱映時,更讓朱德庸的名字家喻戶曉。朱德庸很多人對朱德庸的《澀女郎》《雙響炮》《醋溜族》《關於上班這件事中》等四格漫畫作品裡的生動形象和聰明通透的觀點,印象深刻。尤其2020年又傳來了《澀女郎》再次被翻拍成電視劇的消息。
  • 新書架丨朱德庸經典漫畫集中再版,朱氏幽默療愈人生各種「不開心」
    特別是當年由劉若英、陳好等主演的改編自《澀女郎》系列的電視劇《粉紅女郎》熱映時,更讓朱德庸的名字家喻戶曉。在這部作品中首次放棄了擅長的「四格漫畫」,採用多格、淡彩的手繪方法,將自己和旁觀他人的人生所得繪成90個故事。這是作者第一本把自己主觀情感放進每個分鏡的作品。這本書的創作,源自於十六年前作者的一個發現:我們每個人對人生做的選擇,不論對錯好壞,終究會成為一種自己的困境。如,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選擇自己不該愛的人,選擇自己不該結的婚,選擇自己做不來的職位,選擇自己達不到的夢想,從而選擇了人生的各種困境。
  • 《澀女郎》又要拍電視劇,朱德庸漫畫再度上熱搜
    漫畫家朱德庸的四格漫畫《澀女郎》和改編劇《粉紅女郎》,是一代80後、90後的經典回憶。比如,《什麼事都在發生》是朱德庸所有作品中最特別的一部,它是以灰色幽默顛覆人間困境的答案之書,更是可以收藏一生的心靈物語。一直以來,以四格漫畫《澀女郎》《雙響炮》《醋溜族》等系列風靡華人世界的漫畫家朱德庸,在這部作品中首次放棄了擅長的「四格漫畫」,採用多格、淡彩的手繪方法,將自己和旁觀他人的人生所得繪成90個故事。
  • 朱德庸的漫畫《大家都有病》有趣有料,幽默中閃耀著智慧光芒
    之前在報紙上看到,朱德庸的的漫畫作品《大家都有病》被觸動了心,摘錄部分與大家分享。相信你一定有收穫哦有趣的文字,背後必然是有趣的靈魂,一顆赤子之心,一個成熟的老小孩。朱德庸和幾米 兩位超級漫畫家,都來自臺灣,不同風格,不同的意境。幾米的漫畫風格偏個人情緒,憂鬱暢想,自我剖析,洞察同樣深邃。
  • 《戰爭機器:戰術小隊》製作組訪談:走出屬於戰爭機器自己的道路
    遊戲的背景設定在初代《戰爭機器》故事的 12 年前。遊戲舞臺所在地希拉行星正受到來自地下世界的獸族們的威脅,世界政府已陷入一片混亂。在遊戲中,玩家將要扮演「人類最後的希望」之一的蓋比·迪亞茲,召集隊員,指揮隊伍,來挑戰各種任務,最終擊敗不斷創造出怪物的萬惡之源 —— 獸族的首領烏肯。玩家將在遊戲中賭上人類的存亡,感受硬核的策略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