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提升公民科學素養,看看這些院士專家和諾獎得主怎麼說

2020-12-22 騰訊網

「在美國,有人認為新冠疫苗會導致自閉症,有人認為製藥公司要從疫苗中大賺一筆,還有人指責比爾·蓋茨為牟利製造了這次疫情。這些都是無稽之談,非常荒謬。」12月8日晚,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電視論壇舉行,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蘭迪·謝克曼通過視頻參加會議時如是說。

論壇上,結合新冠疫情,國內外多位院士專家及諾貝爾獎得主就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重要性和方法談到了各自看法。

公眾科學素養是戰勝疫情的重要力量

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龔克表示,新冠疫情期間,實施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隔離等科學的社會性措施需要廣泛社會支持,而這有賴於公眾對科學的理解,即公眾科學素養。

「科學素養不僅是指了解科學真相,還要有能力基於事實去做科學判斷。如何做出正確的判斷、辯論、決策,這也是科學素養重要的評價標準。」中國科學院院士蒲慕明說。

專家表示,疫情期間,中國14億公眾自覺戴起口罩,這是建立在公眾科學素養之上的文明共識和自覺行動,科學的重要性在疫情防控中得到前所未有體現。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懷進鵬稱,在應對重大風險與挑戰,以及推動後疫情經濟發展方面,提升科學素質、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日益彰顯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疫情是一場災難,也是一次全民科普大教育。全社會尊重科學、相信科學、運用科學,堅持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理解科學理性的社會心態,為有效防控疫情奠定了社會基礎。」

據悉,「十三五」期間,中國公民具備科學素養比例由2015年的6.2%提升到2020年10%以上,大大縮小了與主要發達國家的差距。不過,龔克認為,「10%科學素養率也是非常低的,並不是非常高的水平。」

蒲慕明直言,新冠疫情期間,並不是所有公眾都有科學素養,很多誤解和謠言在模糊真相。

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謝爾頓·李·格拉肖稱,美國有相當大一部分民眾表示不相信新冠疫苗、不相信氣候變化。「我們周圍有很多偽科學,比如佔星術、算卦等,這反映了大眾其實還沒有真正接受科學的作用,沒有接受基於科學事實這一理念。」

199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理察·羅伯茨直言,美國這次應對疫情不力,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科學家被「拋棄到了角落」。

科學家要參與科學教育和科學傳播

如何提升公民科學素養,讓公眾更加信任科學?

專家表示,首先要讓公眾意識到科學的重要。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龍·切哈諾沃認為,必須告訴大眾還有很多問題有賴科學去解決。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孫堅原稱,疫情之下,科學是唯一賴以生存的武器。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迪迪埃·奎洛茲持有同樣觀念,他說:「如果不相信科學,可能會迎來很多災難。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教育大眾『什麼是科學』,還應該告知大眾科學能驅動社會進步。科學不僅是知識,如果能正確運用科學,就能創造更好的未來。」

在傳播科學事實過程中,科學家扮演重要角色。蒲慕明表示,公眾不信任科學和科學家是因為科學家與大眾溝通不足,沒有告訴大眾自己在追求什麼,沒有告訴大眾自己的追求中什麼是對社會有利的。

中國科學院院士譚蔚泓也表示:「很多年輕人正在試圖積累科學信息和知識,如果科學家不到現場提供一些必要的技術、科學知識,他們的拼圖中就會缺掉一塊。我們需要承擔起責任,告訴他們科學非常美妙,科學能夠讓生活變得更好。」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李德紘強調,作為一個合格的科學家,應該有能力把複雜東西講清楚。

懷進鵬認為,科學教育和科學傳播是公眾理解科學的根本途徑,「科技共同體有責任向公眾傳播科學」。提到科學傳播,阿達·約納特建議多講述讓公眾容易聽懂的科學故事,比如科學幫助為我們消滅脊髓灰質炎,戰勝天花,延長了人類壽命。

媒體被看作是公眾獲取科技信息重要渠道,有專家指出,要加強媒體和科學界合作。阿龍·切哈諾沃表示,要善於利用社交媒體傳播引導大眾相信科學是可信賴的。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特別顧問衝村憲樹稱:「應對全球規模性問題需要全人類的共同智慧,需要大幅提高世界人民的科學素養。」

來源:科技日報

記者:代小佩

相關焦點

  • 10位諾獎得主30位院士參與 「科學素質與全球挑戰」電視論壇在京舉行
    12月8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GTN共同舉辦的「科學素質與全球挑戰」電視專題論壇在京舉行。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兼總編輯慎海雄,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懷進鵬,「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出席論壇並致辭。
  • 89歲諾獎得主羅傑·彭羅斯,有一個令人咋舌的家族
    10月6日,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英國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德國天體物理學家賴因哈德·根策爾(Reinhard Genzel)和美國天文學家安德烈婭·蓋茲(Andrea Ghez)共同加冕科學最高榮譽,表彰他們黑洞方面的研究貢獻。
  • 多位諾貝爾獎得主這樣說……
    圖源:中新社 孫自法 攝論壇上,結合新冠疫情,國內外多位院士專家及諾貝爾獎得主就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重要性和方法談到了各自看法。如何做出正確的判斷、辯論、決策,這也是科學素養重要的評價標準。」中國科學院院士蒲慕明說。專家表示,疫情期間,中國14億公眾自覺戴起口罩,這是建立在公眾科學素養之上的文明共識和自覺行動,科學的重要性在疫情防控中得到前所未有的體現。
  • 直擊諾獎|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
    01諾獎得主相關著作2020年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價格的發現》>作者研究發現,在25~40歲年齡段的美國白人中,大約一半的死亡要歸咎於自殺、酒精性肝病和藥物過量使用;在40歲左右的白人中,這些原因導致的死亡約佔1/3;在50歲出頭的白人中,這一比例則為20%左右。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
    本期我們精選了歷年諾貝爾獎得主權威著作和力薦好書,帶你一起品讀大師經典。01.諾獎得主相關著作202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在40歲左右的白人中,這些原因導致的死亡約佔1/3;在50歲出頭的白人中,這一比例則為20%左右。
  • 2020廣東遴選案例分析題:提升公民科學素養
    2020廣東遴選案例分析題:提升公民科學素養 2020-12-23 18:11:44| 來源:中公教育
  • 12月25日,3位諾獎得主將助陣揭曉中國國際學校排行榜
    (原標題:12月25日,3位諾獎得主將助陣揭曉中國國際學校排行榜)
  • 中科院最良心外籍院士:日本諾獎獲得者,為中國培養13位頂級人才
    中科院最良心外籍院士:日本諾獎獲得者,為中國培養13位頂級人才中國科學院有一個特殊群體——外籍院士,可能大家有和我一樣的疑問:什麼樣的科學家能入選中科院外籍院士?這些外籍院士能為中國做什麼?先說第一個問題,能入選中科院外籍院士的科學家,首先要有頂級的科研實力,比如獲得諾獎等含金量極高的國際科研大獎,再則要有良好的國際聲譽。而且想要入選,競爭非常激烈,以照片裡的美國著名工程學家麥可·霍夫曼為例,他申請中科院外籍院士時,同時競爭的有600多名世界頂級科學家。因為清華教授提名推薦,加上層層篩選才當選。
  • 科學教育如何從娃娃抓起?聽聽教育專家怎麼說
    但是科學素養的提升無法脫離當前教育體制的背景。「如果科學教育不能上升為升學考試核心課程,是不會引起學校管理的重視」「如果設為應試學科,對學生的科學好奇心又是一種磨礪,」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劉兵指出科學教育面臨的最大矛盾,「科學教育必須超越常規的學科教育方式,但又不能不考慮到當前教育體制的約束。」
  • 上海大媽問諾獎得主如何炒股致富 通過淘寶直播視頻連線
    【上海大媽問諾獎得主如何炒股致富】據媒體報導, 8 月 19 日,一位上海大媽在視頻連線的淘寶直播中詢問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席勒:最近有什麼股票可以推薦?席勒認為,個人投資者不應在股市上投入太多,「千萬不要把炒股視作快速致富的手段。」
  • 最著名的外籍院士赫伯特西蒙:浪了半輩子後,隨隨便便拿了個諾獎
    除此之外,他更是圖靈獎得主,第一個人工智慧語言IPL發明者,以一己之力單槍匹馬帶動相關領域發展45年,另外他還是漢語大師、書法大師、中科院外籍院士,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之一,一生與中國交好。當然他收穫了愛情,畢業之後他就和女秘書結婚了。然後西蒙突然對管理學產生了興趣。或許就在這個時候,他的面前出現了一個彈窗「你的外掛已經續費」面對這個上手門檻不低的學科,西蒙爆發出了非人的天賦,怎麼說呢?
  • 中國人如何才能拿到更多諾獎?
    屠呦呦沒有當選院士,卻拿了諾獎 同在東亞,截止2019年,已有27名日本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包括2名美籍日裔諾貝爾獎獲得者)。除歐美諸國之外,日本是獲獎人數最多的國家。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和名古屋大學誕生了日本乃至亞洲最多的諾貝爾獎得主。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圖源:http://www-sk.icrr.u-tokyo.ac.jp/sk/library/image-e.html 前面的話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去世後,出現了一些文章,多是源於他自傳的故事,少有對他科學貢獻的介紹。
  • 73歲諾獎得主、WLA副主席萊維特:我智慧型手機玩得很溜
    73歲諾獎得主、WLA副主席萊維特:我智慧型手機玩得很溜 2020-10-22 06: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這個少年宮常客如今成功「投資」諾獎項目 沈南鵬感覺創投者與科學...
    「30多年前,我的每個周末,都在市少年宮度過,」沈南鵬說,那些數學和物理公式深刻烙印在科學少年的記憶裡,自己也曾夢想著未來成為一名科學家,「但很遺憾,最近20多年來,我做的是創業與投資工作,但科學啟蒙與興趣始終影響著我的職業生涯。」
  • 諾獎得主赫克曼:今天的經濟學界很不正常
    Heckman)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芝加哥經濟學派代表人物之一,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我不否認,如果有些觀點已經流行起來了,那麼你就可以跟進和改進。但我要說,關於收尾工作這一點,我認為這應該記錄下,在許多領域的每一次浪潮中,我們都要努力找到答案。例如,保羅·克魯格曼,多年前我看過一些關於他的採訪,他介紹說,開始他關於貿易和地理的一些基礎研究被拒絕了。不管是哪個期刊,他都不能登上自己的論文,最終他成功發表,他和赫爾普曼合出了一本書。
  • 薛其坤將獲諾獎嗎?楊振寧也看好他,該獎項已有5人成諾獎得主
    12月13日,第五屆「復旦-中植科學獎」將獎項頒給了三位中外科學家,分別是英國的麥可·貝裡教授、美國的查爾斯·凱恩院士和中國的薛其坤院士。由於此前這個獎項的獲獎者中有5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大家推測薛其坤院士將成為下一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 4位諾獎得主、2位國際頂尖學者!海南大學這場頂尖科學家講壇你確定...
    本次活動邀請了我校國際顧問委員會的4位諾獎得主和2位國際頂尖學者,通過視頻會議的形式在我校思源學堂大禮堂舉辦6場專題講座。具體日程如下:目前,齊揩華教授在以色列理工學院露絲和布魯斯拉帕波特醫學研究所擔任特聘研究教授,是以色列科學和人文學院、宗座科學院院士,同時也是中國科學院和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外籍院士。Prof.
  • 特寫|在上海的這十張桌布上,諾獎得主們為人類未來打下草稿
    10月31日下午,數十名諾獎得主,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分組討論環節,以「科學與人類的現在與未來」為主題,與來自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大學等中國各地的青年科學家們,進行了一場頭腦風暴。分組討論環節將在場的科學家們一共分為十組,每組由1-2位頂尖科學家和8-10位青年科學家組成。
  • 饒毅:中國這2人可以獲得諾獎,卻都不是院士
    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也欣賞著一類人,就是在自己的領域上默默奉獻,不求回報的人,因為他也和這些人一樣,為自己的領域而奉獻,他們從來都是一類人。饒毅曾經就說過,我國這2人可以獲得諾獎,都不是院士,他們分別是屠呦呦和張亭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