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實現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完全脫貧的目標,我們國家一直在扮演著「養老」的角色,近些年,國家花大財力大物力布局農村,農村貧困人口成了「養老」的對象,各地政府想盡辦法,爭先恐後的要給黨中央做出好成績,贏得好政績,以展現他們聽黨的話跟黨走的決心。
就目前農村的現狀和相關扶持政策、脫貧的標準來看,確實可以做到「二不愁」「三保障」,好多農業農村方面的專家也紛紛表示,按照歷年來的數據分析,2020年在現有標準下,完全可以實現這一目標,但這是長久之計嗎?
鄉村振興、新農村建設、鄉風文明建設,目的是為農村改革、實現小康,擺脫貧困打好基礎,因此出臺了一系列利好的農村政策,但這些政策在部分鄉村並沒有實際意義,比如:荒無人煙的村莊不住人的破爛房子門前都鋪上水泥路,放了垃圾桶。雜草叢生的土地有些年輕農民自己都分不清哪片是自家的土地,結果再利用科學儀器確權到他們手中。為了能夠得到扶貧款項,一些本來衣食無憂「思想積極」的老農民自發地戴上了貧困的帽子!
我們國家的宏觀政策是有利於我們農村長久健康發展的,但這種好的政策往往在當地鄉村幹部、鄉鎮政府變了味,他們喜歡死搬硬套,為了完成上級任務,摒棄了因地施策的方法,完全承擔「起政策的搬運工」。
在農村,真正要脫貧致富,靠「花拳繡腿」是自我滿足,「診對人、下對藥」才是關鍵。鄉村幹部、鄉政府不能亂找「病人」、「以貌取人」,看到年歲高點的穿著破舊的老農民,就給戴貧困的帽子,雖然國家有對貧困人口的衡量標準,但這個標準只是一句話,怎麼實施才是關鍵所在,現在農村存在一個很戲劇化的問題,真正特別貧困的農民,並非人們一直認為的老年農民,也不是帶有些許殘疾的村民,而是既年輕又健全的年輕村民。
小編所在的周圍幾個鄉村,個別40歲左右的青年農民朋友,當地人尊稱他們為「好活人」,怎麼個好活法呢?手指不沾地,農種不參與,外出不務工,吃喝全靠賒,每日盼發財,這類人才是真正的貧困戶,他們不僅生活貧困,更嚴重的是「志貧」。他們根本談不上「二不愁」「三保障」,更不用說養家餬口了,孩子連最基本的學習用品都買不起,缺吃缺穿的老婆跟著別人跑的不在少數,在農村很丟臉,但即使如此,他們依然選擇不勞作,這種「死豬不怕開水燙」的精神,和幼年農村家庭教育有直接的關係,這些特困農民,一方面是被脫貧工作遺漏的真正特困人員,另一方面這類人即使國家給發放補助款,也不夠揮霍幾天。他們真正缺乏的不是直接給予經濟補助,而是再教育。
所以,脫貧攻堅首先:不僅要找對人,還要下對藥,扶貧先扶志,村改再教育,不加強對這類農民的再教育,危害的不僅僅是這一代農民,更是他們的下一代。其次:沒有產業的脫貧那是「耍流氓」的行為,只有「真刀真槍」的培養一部分有志有文化有闖勁的青年農民發展地方產業,創辦農村企業,制定合作規則聯代致富,把精力放在壯大農村企、產建設上,脫貧攻堅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