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危房改造是幫助貧困農戶實現安居夢的一大惠民工程、民生工程,也是黨中央確定脫貧攻堅「兩不愁三保障」的重中之重。
2017年以來,雲南省已經累計解決超過130萬戶、約500萬農村貧困人口的住房安全問題,改造後的農房達到了「安全穩固、遮風避雨」的基本要求,實現了農村困難群眾「危房不住人、住人無危房」的目標。
大山深處 彝族村落蝶變
大理白族自治州(以下簡稱「大理州」)祥雲縣下莊鎮金旦村極具民族特色的村莊建築、乾淨的村間巷道、熙熙攘攘的農貿市場,讓這個大山深處的彝族村落分外迷人,也盡顯出該村脫貧攻堅農村危房改造的成效。
金旦村是雲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定點扶貧村。自2016年至今,該廳對金旦村開展幫扶項目23個,先後硬化村內道路6.8公裡、村組道路7.8公裡,新建大村環村公路、村委會辦公樓、農貿市場、村民活動廣場等項目。
竹樹成林、楊柳依依、稻田環抱,金旦村硬化後的鄉村公路直通彝族村寨巷口,鵝卵石鋪就的巷道直通一戶戶村民的家,錯落有致的彝家小院乾淨漂亮。彝族村民周善喜的臉上寫滿幸福:「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不僅為全村投了大量資金,還下派15名年輕優秀的扶貧工作隊員幫助我們脫貧,生產生活變化翻天覆地,日子越過越甜蜜。」
金旦村下轄12個自然村、13個村民小組,彝族人口佔比超過95%。由於交通閉塞、產業匱乏、經濟落後、基礎設施薄弱,金旦村是祥雲縣21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之一,133戶535名貧困村民掙扎在溫飽線上,脫貧任務艱巨。
近年來,雲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扶貧工作隊把住房安全有保障列入幫助山區群眾脫貧的重要工作。目前,扶貧工作隊已經協調資金1036.4萬元,在金旦村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42戶,讓他們喜氣洋洋地遷入新居。
技術加持 石頭房原汁原味
不同民族文化與歷史差異,令雲南省內建築各具特色,也給當地推動農村危房改造工作帶來一定挑戰。對此,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明確了「修繕加固為主」的改造原則,因地制宜地推廣改造方式,全省修繕加固改造比例達54.42%,使傳統特色民居得到了更有效的保護。
雲南省結合實際,制定「安全穩固、遮風避雨」的基本建設標準和「一戶一方案」的改造措施,明確「防止大拆大建、因建房返貧致貧和將農村傳統特色民居一拆了之」的基本改造底線,修訂完善農村危房認定技術指南、修繕加固技術指南,出臺農村危房修繕加固技術驗收指南、脫貧攻堅4類重點對象農村危房改造工程竣工驗收管理大綱和口袋書等技術標準,下發關於質量安全管理等方面的通知,為全省農村危房改造工作提供了技術標準支撐。
石格拉村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謀縣一個規模較小的傈僳族村,以石多土少而得名。傈僳族人民用石頭砌牆,以土掌作頂,經過破土、砌牆、豎柱、上梁、鋪木等程序,便形成別具一格的傈僳族石頭房。
石頭房無固定規格,大小視材料而定,一般為二層平頂建築,多習慣坐西向東而建。經專家多次研究、探討,最終形成了石頭房修繕加固方案。由於堆房子的石頭是紅色的,且石頭間有縫隙,方案確定用當地沙土,與水泥、石灰、塗料、草精混合併攪拌成漿,使顏色與石頭保持一致。「我們把石頭房蓋成美麗的『小洋房』,不但保持了民族風貌,更讓老百姓住得放心。」楚雄州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村鎮建設科科長張晉瑜說。
喬遷新居心向黨 圓夢小康感黨恩
古人言安居樂業。對於人們來說,衣食住行是生活基本要素,只有實現「居者有其屋」,生活才有基本保障。素有「天南銅都」之稱的昆明市東川區地處小江斷裂帶,是全省9度抗震設防烈度的3個縣區之一。東川區農村危房數量很多,且大多為土坯房,加之年久失修,嚴重威脅著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有群眾甚至認為,自己一輩子都建不起房、脫不了貧,「破罐子破摔」消極思想嚴重。
為了讓百姓安居樂業,東川區克服資金和群眾工作壓力,不等不靠、多方籌措,對全區所有農村危房實施改造,全面保障農村群眾住房安全,自2017年起,累計完成農村危房改造22712戶(按貧困類別分,4類重點對象13204戶,非4類重點對象9508戶;按改造方式分,加固改造446戶,拆除重建22266戶),已經全部竣工入住。
農村危房改造全面實施以來,東川區以強大的政治勇氣和責任擔當,以「咬定青山不放鬆」、「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堅強意志,凝聚各方力量,堅持苦幹實幹,按時按質完成農村危房改造工作任務,在穩步實現群眾安居中創造了東川速度和東川經驗。
安居有了保障,興業有了港灣,貧困群眾的心理也發生了轉變,從過去的惰性思想轉變為脫貧發展全靠自己的雙手,他們對脫貧後的生活有更大的盼頭、更強的動力。
聚焦深度貧困區 攻克最頑固堡壘
雲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脫貧攻堅農村危房改造要求,在補助資金分配標準方面結合實際,針對深度貧困地區農村建房成本高、農戶自籌資金能力弱等情況,確定分級分類補助政策。省級層面對「三區三州」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以及迪慶藏族自治州4類重點對象戶均補助標準為3萬元,20個省定深度貧困縣戶均補助標準為2.4萬元,其他地區戶均補助標準為2.1萬元。
雲南省通過現場培訓、視頻培訓、實地指導等多種方式,對深度貧困地區各級工作人員及農村工匠進行政策技術培訓,消除農村危房改造政策和技術盲區、誤區,組織省屬建築施工企業技術人員,赴27個深度貧困縣駐鄉鎮、村實地指導農村危房改造工作,幫助培養一批農村工匠。省級工作組每月兩周下沉農村危房改造任務重、困難多的縣市,開展督導督戰工作,幫助理順組織實施機制,理清政府領導、部門指導、鄉鎮實施、單位掛聯、駐村工作隊幫扶以及村幹部動員、專業技術指導和督察等各方責任。
貼掛「兩牌」 守好最後一道防線
為確保脫貧攻堅「兩不愁三保障」中住房安全有保障目標的最終實現,雲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創新工作方法,指導各地對4類重點對象原有安全房屋和通過加固改造後達到「安全穩固、遮風避雨」標準的安全房屋貼掛「房屋安全認定牌」;對非4類重點對象中不符合政策扶持範圍人員的危房同樣貼掛標識牌,簡稱貼掛「兩牌」。
通過貼掛「兩牌」,一方面,全面壓實縣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工作責任,督促其狠抓農村危房改造竣工驗收環節,對改造後房屋安全等級認定工作全權負責,確保農村危房改造工程質量經得起時間和歷史檢驗,這是縣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全面整改各個環節可能存在問題不足的有效手段和查缺補漏的有效方法,是守好脫貧攻堅農村危房改造關口的最後一道防線;另一方面,這一做法方便農村危房改造的日常管理、成效考核和普查工作,簡便快捷精準識別貧困對象的住房安全情況。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貼掛「房屋安全認定牌」305.06萬塊,貼掛「不屬於農危改政策扶持戶標識牌」32.77萬塊。
住房大改善 居者「優」其屋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以下簡稱「江城縣」)嚴格落實有關政策規定,持續推動農村危房清零行動,實現了從「居者有其屋」到「居者『優』其屋」的轉變,讓人民群眾實現安居夢,住得安心滿意。
美麗邊寨,靜謐宜居。素有「一城連三國」之稱的江城縣是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和本省27個深度貧困縣之一。走進康平鄉瑤家山村和整董鎮整董村的瑤族聚居區,看到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新建小樓,循著綿延入村的硬化水泥路和兩旁的翠綠茶園,進入層疊青翠間的瑤家山寨,看到昔日「遊耕」瑤族山民的幸福安定生活。整董村村民楊虎安至今還為住進政府扶持建設的新房感到無比欣喜。以前,楊虎安一家住的是木質結構房屋,每到雨季,「屋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的窘況讓他們苦不堪言。2019年4月,楊虎安和其他村民一同搬進了新居,過上了新生活。楊虎安說:「新房子寬敞明亮又漂亮,我沒出一分錢,真的要感謝黨和政府對我們的關心。」
安居圓夢 危房清零
「20世紀60年代,我們村住的全是茅草房,現在的年輕人很難想像當時的場景。一天晚上,外面颳大風下大雨,我家房子被吹歪,眼看就要塌了。父親和我冒著風雨,趕緊砍來樹幹撐住房子。」在曲水鎮拉珠村綠摸衝村民小組,65歲的何萬清回憶起那個艱苦的年代,做夢都不敢想像,如今會住上漂亮的大房子。
何萬清說這輩子的住房已經歷過三次跨越——從茅草房到瓦房再到磚混結構的樓房,除了自身勤勞,最離不開的是黨的好政策。如今,全組20餘戶人家均享受到了扶貧政策,家家戶戶住上了安全房。村民彭阿三感嘆道:「如今不僅有房住,而且住得跟城裡人一樣,能遮風避雨,抗震等級也高。」
近年來,江城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決策部署,圍繞脫貧攻堅「兩不愁三保障」工作要求,緊扣「住房遮風避雨,保證正常使用安全和基本使用功能」的要求,積極深入開展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工作,不折不扣落實好各項政策舉措。為確保全縣農村危房改造工作按時、按質、按量完成,當地督導各鄉(鎮)、各村落實加固改造「一戶一方案」,開展農村危房改造技術培訓20餘次,召開現場培訓會9次,培訓290人;召開農村危房改造政策知識培訓視頻會2次,培訓520人。
彩雲之南,美夢成真。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為做好脫貧攻堅農村危房改造掃尾工作,雲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正全力督促指導州、市、縣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做好危房改造竣工驗收入住、資金兌付、貼掛「兩牌」等工作,確保改造後的農房達到「安全穩固、遮風避雨」的要求,為全省高質量跨越式完成脫貧攻堅任務作出貢獻。
摘自 《中國建設報》 2020.07.01 彭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