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動漫中,有相當一部分作品大量使用中國題材,從先秦兩漢的歷史元素到唐宋明清的社會風情都能在日本動漫中找到。
這些作品,有的採取直接改編的方式,將中國典籍和文學名著的書面語言改編為視覺表現;
有的動漫則擷取精華,利用歷史事件或名著典籍中的某個要素,進行故事再編,除與原著有著類似的「名號」和「稱謂」,其作品內容已毫不相關;還有的則是利用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如飲食文化、武術文化、京劇文化以及圍棋文化進行故事再創造,使得「日本原創動漫」充滿了中國要素;更有一些低俗和下流的漫畫對古典名著大加篡改,刻意貶低中華文明。
對日本動漫的「拿來主義」,筆者認為中國的動漫界需要用兩分法思考,日本作為「言論自由、言論泛濫」的國度,對待中華文明有著自己的解讀和表述,需要我們以兩分的態度去看待。
首先要思考日本動漫如何利用中國文化,哪些屬於積極利用,對中國文化持肯定態度,哪些是篡改甚至是刻意貶低,要對這兩種情況區分對待。
繼而分析對積極利用中國文化的動漫,要思考其成功要素是什麼,其是否抓住中華文明的精髓,以及它對推動中日文化交流有哪些作用。更要思考中國本土原創動漫為何沒有抓住契機,是因為什麼原因錯過了發展機會。
對於篡改甚至貶低中華文明的動漫,要了解其動機何在,它的出版和傳播是否有更深的政治淵源,它是否被傳播到國內,其負面影響有多大,如何對它進行控制和遏制。
利用先秦題材的日本動漫(一)《十二國記》《十二國記》是一部由小野不由美創作、山田章博繪製封面和插圖的架空奇幻小說。
日文版《十二國記》於1992—2001年由講談社文庫WHITE HEART出版,已經出版的章節包括:
《月之影影之海(上)》、《月之影影之海(下)》、《風之海迷宮之岸》、《東之海神西之滄海》、《圖南之翼》、《風之萬裡 黎明之空》、《風之萬裡黎明之空(下)》、《黃昏之岸曉之天》、《華胥之幽夢》。
同名動畫於2002年由日本NHK電視臺製作播出,繁體中文版《十二國記》於2006年由臺灣尖端出版社出版。
《十二國記》正如其標題所示,故事圍繞著異世界的十二個國度展開,這十二個國家分成四大國、四州國和四極國。四大國:慶東國、奏南國、藩西國、柳北國;四州國:雁州國、恭州國、才州國、巧州國;四極國:戴、舜、芳、漣。
與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相同,12個國家由代表「天意」的天帝麒麟選擇王,安治天下,比如雁州國有雁王、巧州國有高王等。
麒麟代表「天帝」下達天意,選出最優秀的人成為國王,成為國王的人在麒麟的指引下登上寶座,君臨一方,他必須以德治國,為百姓謀福利,絕對不能施行暴政。如果他能做到這一點,那麼他就可以得到麒麟的保佑,可以升天成為擁有永遠生命的神仙。
反之,如果國王殘酷無道或橫徵暴斂,那麼他就會失去永生的機會,成為普通人。這便是《十二國記》獨特的政治觀與世界觀基礎,可以看到其引用了古代中國孔孟的仁愛思想,體現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東方世界觀和價值觀。
而主人公在國與國之間周旋徘徊,讀者與其一起見證十二國的動蕩和一個大時代的傳奇故事。
如故事背景的設定一樣,小說和動畫中對國家的描寫其實和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家體制是相似的,比如小說和動畫中的太師、太傅、太保,以及對官員等級左、中、右的劃分(春秋戰國時期分左、右來體現官級),再就是十二國家劃分與秦、齊、燕、楚、趙、韓、魏、宋、衛、中山,基本上一一對應。
而且小野不由美筆下的十二國是一個充滿濃鬱中國傳統風格的異世界,人物的穿著和建築的風格都十分類似於先秦時的中國,漢和倭的設定也讓人充滿了期待,其中尤其提到了十二國的土地制度——井田法,正是中國西周時實施的土地法。小說中也引用了很多中國古代典籍,如在《圖南之翼》一章中寫道:「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
振羽鼓旋風,寰弧翱翔。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則出自莊子的《逍遙遊》。
《十二國記》對春秋時代的還原可以說是令中國動漫界汗顏的,這基於作者對中國先秦以前文化深入而周詳的理解,以及對儒家思想的思考和創作。
雖然闡述「仁政」理念的角度,《十二國記》這部小說與中國的典籍和現代小說無法相比,但其動畫版卻使得更多年輕人反思東方的儒家思想,而不是使他們背離自己的文化和傳統,《十二國記》在這點上是有積極意義的。中國動漫製作者首先要對自己的歷史和文化有深刻的認知和無比的熱愛,才能創作出體現真正中國精神氣質的作品。
日文版《始皇帝暗殺》於1998年10月由角川書店出版,同年同月中文版《荊軻刺秦王》由臺灣東立出版社出版。
原作:陳凱歌、王培公;劇情改編:荒俁宏(日);繪畫:皇名月(日,女漫畫家)日本女漫畫家皇名月的《荊軻刺秦王》為陳凱歌執導的電影《刺秦》同步推出的漫畫版,講述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畫家在電影劇本之外,以漫畫形式重新詮釋這個耳熟能詳的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