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23日公布的首批國安團隊人選名單中,美國當選總統拜登(Joe Biden)宣布兩位和他共事多年的親密顧問布林肯(Antony Blinken)和沙利文(Jake Sullivan)分別擔任國務卿和國安顧問。拜登能如此迅速地確定這兩個職位,說明他的選擇不會引發爭議,其中布林肯的提名審核在參議院也不會受到阻礙。這和川普(Donald Trump)重用軍人和政治素人的做法不同,明顯是要和過去四年的「孤立主義」劃清界限。
歐巴馬(Barack Obama)2009年執政時,挑選黨內初選對手希拉蕊(Hillary Clinton)擔任國務卿,挑選和他不熟的軍人瓊斯(James L. Jones)任國安顧問,甚至為了彌合黨內外分歧,留任了共和黨籍的防長蓋茨(Robert Gates)。結果這樣一個「政敵團隊」由於希拉蕊的強勢,無法在外交及國安議題上高效做出決策,瓊斯和蓋茨一年後相繼辭職。
此次拜登將關鍵的兩大國安職位給予了自己的親信,意味著未來他們三人將把控美國外交的大方向。
▲拜登提名布林肯擔任國務卿預示著美國外交將回歸傳統與理性
相比較而言,布林肯代表傳統,保持政策延續性;沙利文則更注重與時俱進,推動革新。這種互補能夠彼此促進,讓拜登做出更好的決策,避免外交成為歐巴馬時期的翻版。
比如,就臺海局勢而言,布林肯主張回到過去民主和共和兩黨所保持的平衡,即穩定住兩岸關係,這對北京和臺北都有利。在南海問題上,布林肯大致也是延續歐巴馬時期的政策,主張地區所有國家遵守規則,避免單邊改變局勢。
沙利文則注重利用新的「工具」來推動外交政策議程,對美國盟邦體系進行一個「改革」,並讓世衛組織等國際組織架構「現代化」,以更好地應對新時期需要。拜登說,沙利文代表了新的思維方式。
比如,沙利文主張採取新的思維方式和中國打交道。在他眼裡,川普政府打關稅貿易戰、封殺中國科技企業、單方面升級對華博弈,都是「自廢武功」的行為。包括之前歐巴馬時期對中國的「圍堵政策」(containment policy),沙利文認為也是一種讓美國「自食其果」(self-defeating)的政策。
▲沙利文將在拜登國安團隊中更多地扮演革新的角色
布林肯和沙利文彼此共事多年,在美國國安事務上有著共同的價值理念和政策取向,都認定「美國優先」的原則只會讓美國陷入孤立。未來國安及外交決策,二人算是拜登的左膀右臂。但為了避免新一屆政府成為歐巴馬的「第三個任期」,兩人輔助的美國外交政策既有繼承和延續,也會有革新與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