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23日電 法國《歐洲時報》23日刊文說,在中美關係史上,總有一些外交手段能破解雙邊關係中的僵局,而此次拜登掀起的美食外交同樣具有這種可能性。拜登訪華期間的「親民秀」就傳遞出美國願意與各國民眾節衣縮食共渡危機的決心,也在無形中增強了中國民眾對美國以及美元的信任感。
文章摘編如下: 美國副總統拜登周一結束對中國的訪問,在為期五天的行程中,這位歐巴馬的副手表現突出,凸顯出中美關係的兩大亮點: 一是反覆告訴中國領導人與民眾,美國不會違約,美元資產是安全的,重塑外界對美國信心,闡釋「中美互相依存」概念。 在美國主權信用評級降級引發全球關注的大背景下,債務問題已經成為無法繞過的頭號議題,美國必須做出解釋和交待。因為,要平穩渡過危機,中國等債權國的選擇至關重要。債務危機以來,美國在世界範圍內遭遇質疑,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經濟體,一改往昔在匯率、貿易、人權等問題上飽受美國批評的態勢,佔據「道德高地」。自美國主權信用評級下調後,包括中國官方媒體在內的多國輿論,紛紛指責華盛頓草率的財政政策導致債權國持有的大量美元資產出現不確定性。
面對如此困境,美國不僅積極在國內做出回應,還努力在國際社會發聲,而副總統拜登在美國最大債主中國境內的聲聲承諾,本身就極具象徵意義,這也有助於市場信心的回升。 拜登在華的承諾表明,儘管中美關係中存在結構性矛盾,但兩國在經濟等領域互相依存的現實無法改變,中國絕不會因為美國深陷債務危機就做出某種激進選擇。在追求外匯儲備多元化的情況下持續購買美國國債,仍將是中國等新興經濟體主要、安全選擇。 另一方面,拜登此次訪華,也是在為美國下一步採取的經濟政策尋求支持空間,至少要營造「中國不激烈反對」的輿論氛圍。
市場普遍預計,美國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已經箭在弦上,而新一輪的刺激政策又將導致新興經濟體貨幣大幅升值,加大世界經濟的運行難度,再一次挑起貨幣戰爭。美國此前的量化寬鬆政策,已經遭遇「世界經濟的寄生蟲」之類詬病,這些都成為選擇新政出臺時機需要考慮的因素。 二是拜登闡釋「對美國經濟前景保持信心」的方式以及博取中國民眾信任的方式,可能成為中美關係的一種範例。拜登選擇具有政治意味的北京不出意外,而選擇成都,除了更能喚起人們關於汶川地震的記憶與共鳴外,還在於西部城市將成為今後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發展需要吸引大量外資。
通過城市選擇,拜登表現了對中國經濟的某種洞察,也闡明了中國經濟仍需美國和美元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倘若再結合中國經濟界近年來關於「中國不差錢了,是否還需要利用外資」的爭議,更能凸顯中美經濟互相依存的概念。 另一方面,帶著漂亮孫女訪華,在北京一家餐館吃炸醬麵,在成都做主題演講,與中學生一起打籃球,參觀汶川地震重建工程……拜登的「親民」行為博得了中國大陸網民的陣陣叫好。
實際上,拜登的這種「親民秀」對西方政治人物而言早已司空見慣,但秀在中國卻取得某種特效:一行五人花費79元(人民幣,下同),加小費共100元,吃幾碗炸醬麵,點幾個小菜,傳遞出美國願意與各國民眾節衣縮食共渡危機的決心,也在無形中增強了中國民眾對美國以及美元的信任感。 在中美關係史上,總有一些外交手段能破解雙邊關係中的僵局,比如眾所周知的桌球外交、熊貓外交、籃球外交等,這也是中美兩國關係多年來能在曲折中保持前進的重要原因,而此次拜登掀起的美食外交同樣具有這種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