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報:拜登掀美食外交 訪華親民秀政治意涵深

2021-01-20 騰訊網

中新網8月23日電 法國《歐洲時報》23日刊文說,在中美關係史上,總有一些外交手段能破解雙邊關係中的僵局,而此次拜登掀起的美食外交同樣具有這種可能性。拜登訪華期間的「親民秀」就傳遞出美國願意與各國民眾節衣縮食共渡危機的決心,也在無形中增強了中國民眾對美國以及美元的信任感。

文章摘編如下: 美國副總統拜登周一結束對中國的訪問,在為期五天的行程中,這位歐巴馬的副手表現突出,凸顯出中美關係的兩大亮點: 一是反覆告訴中國領導人與民眾,美國不會違約,美元資產是安全的,重塑外界對美國信心,闡釋「中美互相依存」概念。 在美國主權信用評級降級引發全球關注的大背景下,債務問題已經成為無法繞過的頭號議題,美國必須做出解釋和交待。因為,要平穩渡過危機,中國等債權國的選擇至關重要。債務危機以來,美國在世界範圍內遭遇質疑,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經濟體,一改往昔在匯率、貿易、人權等問題上飽受美國批評的態勢,佔據「道德高地」。自美國主權信用評級下調後,包括中國官方媒體在內的多國輿論,紛紛指責華盛頓草率的財政政策導致債權國持有的大量美元資產出現不確定性。

面對如此困境,美國不僅積極在國內做出回應,還努力在國際社會發聲,而副總統拜登在美國最大債主中國境內的聲聲承諾,本身就極具象徵意義,這也有助於市場信心的回升。 拜登在華的承諾表明,儘管中美關係中存在結構性矛盾,但兩國在經濟等領域互相依存的現實無法改變,中國絕不會因為美國深陷債務危機就做出某種激進選擇。在追求外匯儲備多元化的情況下持續購買美國國債,仍將是中國等新興經濟體主要、安全選擇。 另一方面,拜登此次訪華,也是在為美國下一步採取的經濟政策尋求支持空間,至少要營造「中國不激烈反對」的輿論氛圍。

市場普遍預計,美國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已經箭在弦上,而新一輪的刺激政策又將導致新興經濟體貨幣大幅升值,加大世界經濟的運行難度,再一次挑起貨幣戰爭。美國此前的量化寬鬆政策,已經遭遇「世界經濟的寄生蟲」之類詬病,這些都成為選擇新政出臺時機需要考慮的因素。 二是拜登闡釋「對美國經濟前景保持信心」的方式以及博取中國民眾信任的方式,可能成為中美關係的一種範例。拜登選擇具有政治意味的北京不出意外,而選擇成都,除了更能喚起人們關於汶川地震的記憶與共鳴外,還在於西部城市將成為今後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發展需要吸引大量外資。

通過城市選擇,拜登表現了對中國經濟的某種洞察,也闡明了中國經濟仍需美國和美元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倘若再結合中國經濟界近年來關於「中國不差錢了,是否還需要利用外資」的爭議,更能凸顯中美經濟互相依存的概念。 另一方面,帶著漂亮孫女訪華,在北京一家餐館吃炸醬麵,在成都做主題演講,與中學生一起打籃球,參觀汶川地震重建工程……拜登的「親民」行為博得了中國大陸網民的陣陣叫好。

實際上,拜登的這種「親民秀」對西方政治人物而言早已司空見慣,但秀在中國卻取得某種特效:一行五人花費79元(人民幣,下同),加小費共100元,吃幾碗炸醬麵,點幾個小菜,傳遞出美國願意與各國民眾節衣縮食共渡危機的決心,也在無形中增強了中國民眾對美國以及美元的信任感。 在中美關係史上,總有一些外交手段能破解雙邊關係中的僵局,比如眾所周知的桌球外交、熊貓外交、籃球外交等,這也是中美兩國關係多年來能在曲折中保持前進的重要原因,而此次拜登掀起的美食外交同樣具有這種可能性。

相關焦點

  • 「It『s time to heal.」是為政治語言,拜登上臺仍將難以「治癒...
    民主黨代表自由派,因而美國國內層面的進步價值、多元主義、開放包容的認同政治、對新移民、女性、LGBT等少數族群、團體的友善態度與法律等特徵的政治意涵,都可直接跟民主黨掛鈎。那麼,支持民主黨,往往就代表支持上述的價值觀念。相反,共和黨代表保守派,因而美國國內層面的傳統價值、白人主義、對基督單一宗教的虔誠、對傳統農業的固守、對家庭社交圈的鞏固、對女性墮胎的排斥等特徵的政治意涵,也都可跟共和黨掛鈎。
  • 拜登執政後外交上的左膀右臂
    拜登能如此迅速地確定這兩個職位,說明他的選擇不會引發爭議,其中布林肯的提名審核在參議院也不會受到阻礙。這和川普(Donald Trump)重用軍人和政治素人的做法不同,明顯是要和過去四年的「孤立主義」劃清界限。
  • 【iGCU報告】孫冰巖:拜登的外交政策團隊與對華政策認知
    根據美國政治新聞網報導,拜登在競選中組建的外交團隊規模達到1000多人,拜登的競選助手根據團隊的不同專業領域將1000多人分為20個小組並在每組設立負責人,準備在拜登勝選後根據專業分組將組員們「填充」到合適的政府部門。在拜登已經勝選的情況下,通過梳理拜登外交團隊中核心成員的政治派系,匯總拜登外交團隊成員的主要政策觀點,可以大概預判拜登政府未來的對華政策方向。
  • 「芭蕾外交」:日本《白毛女》首次訪華的歷史背景
    較之有限的經貿合作,此協議的政治意義當然更為重大,在日本政壇朝野引發轟動,各界的話題逐漸從「日中貿促活動」發展到「日中恢復邦交」的討論。1954年12月,吉田茂內閣總辭。民主黨總裁鳩山一郎成為新首相,新聞記者出身、戰前就反對日本侵路擴張路線的石橋湛山出任通商產業大臣。石橋入閣後,馬上就開始積極推動與中國恢復商貿往來。
  • 川普挖坑,拜登掃雷,美國總統過渡期兩個老頭的政治博弈
    但川普做的一系列操作,卻不是「王八拳」,而是深有預謀的。目的也很明確。而且,他的目標是層層遞進的。首先,川普嘗試「法律武器」,雖然失敗了,但「媒體造勢方法」卻留下了很深的影響。到時候,拜登應付不足,就會被推上風口浪尖,遭到質疑。最後,川普在外交上搞伊朗、制裁中國等,都對拜登的外交留下了難題。在外交上,拜登與川普完全相反。拜登是講究盟友,而後謀求利益。川普是美國優先,亂搞一氣。
  • 二戰後日本政治與外交策略演變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日本政治與外交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戰後初期在美國的佔領下,日本舊政治制度面臨被瓦解的趨勢,新政治制度尚未形成;在外交領域,日本外交活動空間極為有限。
  • 高三歷史教案:《新中國政治與外交》教學設計
    第八講   新中國政治與外交  第一部分:課程標準與考綱解讀  【課程標準】  1.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1)概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史實,闡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 花長春:從拜登內閣人選看其新政方向之外交篇—海外政治觀察系列
    拜登提名布林肯為國務卿彰顯其希望增加對外交政策的把控。此前蘇珊·賴斯和布林肯一樣,都被認為是國務卿的最主要候選人,但此次賴斯並未被提名為國務卿,而布林肯則是拜登個人的長期外交政策助手和密友,是拜登的絕對心腹人員。
  • 道義理想主義:中國外交的政治邏輯
    中國外交以「道義理想主義」為價值基礎,這是一種與經濟利益為中心的外交形成鮮明對照的外交思維,它旨在固守外交的價值取向,全力分辨敵友,經濟利益得失不是主要考量選項。四是外交轉型必要性凸顯。由於中國國家處境的變化,「後革命社會」塑形外交,政治脫敏成為新外交戰略思維形成的前提條件。政治脫敏成功,中國外交就會進入一個新天地;政治難以脫敏,由內政到外交方式都會循排斥性的政治思維展開。
  • 中美競合|當拜登面對「川普主義」
    回不去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拜登將在明年1月20日正式入主白宮,成為第46任美國總統,屆時他已78歲,是美國歷史上年紀最大的總統。拜登曾長期擔任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在處理國際事務上經驗頗豐。在談及自己的外交政策綱領時,他誓言要恢復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修復川普政府對美國國際地位造成的損害。
  • 夾在亞洲巨鄰之間:緬甸外交政策更加成熟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翁山蘇姬此次接受李克強之邀再度訪華,被視為這位『全球民主事業標誌性人物』轉型為『國家務實政治家』進程中的又一塊界石」。「德國之聲」18日報導說,作為目前緬甸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翁山蘇姬需要在本月31日召開21世紀「彬龍」和平大會首次會議之前得到北京的幫助。此次會議被視為緬甸國內和平進程的基石,旨在實現各族群、政府及軍方之間的和解對話。
  • 拜登誓言「美國將重新領導世界」
    拜登在24日的介紹會上 視頻截圖拜登團隊成員亮相,但任命可能遭共和黨阻撓據美國有線電視網(CNN)和法新社等媒體報導,拜登24日在家鄉德拉瓦州威爾明頓市舉辦了一場外交和國家安全團隊成員的介紹會。拜登補充說。隨後,拜登團隊的成員也開始接連發表演講。法新社形容稱,這支團隊的成員都是一些外交和立法領域的「老兵」。拜登陣營公布的外交和國安團隊成員備受美媒關注的布林肯,贊同了拜登的說法。「我們現在需要處理好謙遜和自信的平衡。
  • 拜登新政的十大影響:疫情防控成為首要任務 將推翻川普的外交...
    作為民主黨的代表,拜登更加關注中產階級、低收入群體和中小企業的利益,主張通過更高額的公共支出和更強硬的稅收調節縮小貧富差距,拜登的加稅主張可能遭到參議院阻礙,能否落地有待觀察。拜登提出「轉移支付」的再分配改革計劃。
  • 拜登的國務卿布林肯
    據彭博今日報導,拜登將提名布林肯為美國新任國務卿,他也即將取代蓬佩奧,成為未來四年我們在地緣外交上的主要對手與搭檔。布林肯出生在紐約的一個著名外交世家,其父親曾擔任美國駐匈牙利大使,其叔父曾擔任美國駐比利時大使,家族不僅是民主黨的鐵桿支持者,也是重要的捐款人。
  • 突出政治引領 強化政治擔當 推動外交戰線黨的建設走在前作表率
    外交工作承擔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重任,是黨和國家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政治屬性極為鮮明。一年來,外交部黨委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主線,認真履行管黨治黨主體責任,牢牢把握「政治機關」性質定位,牢固樹立「抓好黨建是最大政績」的理念,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提升外交戰線黨的建設質量,為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
  • 美國民主政治走偏,拜登想重塑西方共識並不容易
    21世紀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經歷了金融危機、社會危機、政治危機以至於制度危機。可以說,資本主義系統性危機已然發生。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加深了資本主義的系統性危機,貧富差距、社會不公、階層固化等弊端更加凸顯。在疫情防控中,很多西方國家政府治理能力不足,謊言謠言四起,反智主義盛行。種種亂象帶來的是無數生命的逝去以及對自由主義、民主政治、良政善治等西方價值觀核心理念的深深質疑與深刻反思。
  • 拜登誓言「美國歸來」:準備好重新領導世界
    據美國有線電視網(CNN)和法新社等媒體報導,拜登24日在家鄉德拉瓦州威爾明頓市舉辦了一場外交和國家安全團隊成員的介紹會。拜登補充說。 隨後,拜登團隊的成員也開始接連發表演講。法新社形容稱,這支團隊的成員都是一些外交和立法領域的「老兵」。
  • 拜登政府的「新國務卿」,五年前從北京坐動車二等座去天津
    本刊記者/徐方清 董潔旭編者按:當地時間11月23日,美國當選總統拜登宣布了「拜登新政府」的外交和安全團隊成員提名名單,沿用的多是歐巴馬-拜登時期的「老班底」。在拜登的新外交和安全團隊裡,布林肯幾個月前就上了美國多家主流媒體預測的「國務卿人選」名單,並被視為這個團隊的核心成員之一。拜登宣布勝選時,特別是後面布林肯忙前忙後安排拜登和世界多國領導人展開「通話外交」時,他從歐巴馬末期的常務副國務卿,到拜登時期「轉正」,就順理成章了。
  • 西方關注「中國主教邀教皇訪華」臺擔憂:梵臺「斷交」前奏?
    評論認為,羅馬教皇訪華一旦成行,將被視為中梵關係向前邁進的重要一步。在臺灣,「教皇訪華」再次引起梵蒂岡可能與臺灣「斷交」的擔憂。路透社17日報導稱,郭金才是中國天主教主教團副主席兼秘書長,是中國和梵蒂岡9月22日籤署關於主教任命的臨時性協議後,被梵蒂岡承認的8位中國主教之一,他特殊的身份使之成為中梵對話的重要參與者。
  • 連發洲際飛彈,大搞核演習,普京為何給拜登這樣的「見面禮」?
    地緣政治局勢難樂觀手中有劍心中才不慌當前世界正處於新冠疫情持續蔓延的嚴峻時期,俄羅斯也是新冠疫情的重災區,累計感染病例僅次於美國、印度和巴西,為何要在此時頻繁高調「秀肌肉」,並舉行大規模的核打擊演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