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民主政治走偏,拜登想重塑西方共識並不容易

2020-12-21 中美聚焦網

作者:陳積敏(Chen Jimin),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研究員。

美國當選總統拜登表示要通過在國內樹立西方價值觀榜樣的方式來重塑美國的道義領導力,這抓住了當前美國與西方世界諸多問題的一個關鍵環節,即西方價值觀困境。這種困境主要體現在內外兩個層面。

西方價值觀面臨的內在困境是資本主義危機的必然產物。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成就是西方價值觀具有內在吸引力的物質基礎,一定程度上也為其對外擴展提供了「合法性」與「合理性」。然而,資本主義危機的頻繁發生,尤其是系統性危機給西方價值觀造成了嚴重的信仰危機。

毋庸諱言,資本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持續進行著內部的調適與改良,某些政策實踐取得了較大成效,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資本主義所面臨的挑戰也愈加複雜。21世紀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經歷了金融危機、社會危機、政治危機以至於制度危機。可以說,資本主義系統性危機已然發生。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加深了資本主義的系統性危機,貧富差距、社會不公、階層固化等弊端更加凸顯。在疫情防控中,很多西方國家政府治理能力不足,謊言謠言四起,反智主義盛行。種種亂象帶來的是無數生命的逝去以及對自由主義、民主政治、良政善治等西方價值觀核心理念的深深質疑與深刻反思。著名語言心理學家諾姆·喬姆斯基在接受訪問時表示,當下人們的首要任務應該是利用被隔離的這段時間,仔細思考「我們想要生活在什麼樣的世界」這個問題。他直截了當地指出,新自由主義瘟疫(neoliberal plague)其實是造成所有社會問題的癥結。

多黨制是西方民主政治的標誌,也是它們衡量民主體制的標尺。然而,多黨制並不能保證政府治理效率,也不能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反而可能成為派系鬥爭、「甩鍋」卸責、推諉扯皮的工具與藉口。例如,美國兩黨制已蛻化為身份政治、權力政治、「否決政治」,相互傾軋、勾心鬥角取代了合作共事、求同存異,相互間的權力之爭取代了治理能力競爭。在新冠肺炎疫情流行之際,兩黨之爭也未能有少許的收斂,反而因為總統大選年而變得更加激烈,這也是造成美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不力的重要原因。如此將黨派利益置於民眾利益之上的行為令人唏噓不已。面對嚴酷的現實,美國人在認真思考「國家是否處於正確的方向與軌道」這個問題。2020年8月23—9月1日,美國多家民調機構就此展開調查,結果均值顯示,65.8%的受訪者認為美國走上了錯誤方向,認為正確的僅有28.2%。可見,美國等西方社會對它們在踐行價值觀方面出現的種種矛盾與衝突感到了疑惑。

與此同時,西方價值觀面臨的外部困境一樣真實。這種困境主要源自於西方價值觀對外擴張的嚴重後果讓世人警醒。以美國民主為例,它具有雙重標準,即話語標準與政策標準:在話語表達上可以將美式民主描繪得天花亂墜,並將自己塑造成「民主衛士」,但在政策實踐中則必須要務實,執行何種標準完全依據利益來決定。例如,美國民主推廣戰略的對象是經過慎重權衡的,對於那些在地緣戰略上無關緊要的地區,美國並不熱心於推廣民主價值觀,而對於那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地區或國家,美國是想盡一切辦法來推動價值觀戰略,甚至於動用武力實現「政權更迭」。亨廷頓曾坦率地指出,民主需要提倡,但需要以服務於美國資本利益的方式。

西方國家煞有介事地將民主價值觀推廣視為實現世界和平與繁榮的必要之舉。然而,很多事實恰恰反映了相反的情形。西方民主輸出的地區多成為政治動蕩、經濟蕭條、人道主義災難頻發的地區,如伊拉克、利比亞等。正因如此,西方民主價值觀的推廣也受到了越來越多、越來越強烈的質疑與抵制。曾任美國當選總統拜登國家安全顧問、現為史丹福大學教授的科林·卡爾坦稱,當今世界正在發生三大重要變化,「民主在世界範圍內步履維艱」是其中之一。2020年慕尼黑安全會議更將主題確定為「去西方化」,其發布的《慕尼黑安全報告2020》指出,世界正在遠離西方自由主義、民主、自由、法治、普遍人權等價值觀,而西方國家內部也游離於這些價值觀念,「西方自身可能也日益不那麼西方化了」。

因而,拜登政府儘管抓住了美國與西方世界面臨的一個核心問題,但要真正找到應對之策並持續有效地推行卻並不容易。從這個角度來說,拜登政府有可能將國內事務作為其執政的優先方向,將重塑與凝聚西方世界的價值共識以「重新找回西方」作為其外交事務的優先方向。會否如此,世界將拭目以待。

原文標題《西方價值觀困境與拜登政府政策走向》

相關焦點

  • 田飛龍:「勤王」動員令是一場美國民主的911
    抽離具體的政治鬥爭場景,川普的民粹煽動與民主黨的政治追殺,並不能單獨確證各自的民主正當性與代表理性,反而進一步削弱美國民主的民意共識和責任倫理,為進一步的政治衝突和街頭對抗製造新的裂痕與怨恨。川普煽動民粹甚至叛亂,對美國民主的價值根基與全球信任度自然是產生了摧毀性打擊。
  • 日刊文章:身份政治加劇美式民主「窘境」
    文章稱,美國民主眼下的「窘境」或從「選舉投票」這一基本程序的難以推進中就可見一斑。著名政治評論員戴維·布魯克斯在為《大西洋》月刊撰寫的文章中稱,「如果人們喪失了對制度的信任,整個社會就將分崩離析」。由於在選舉中落敗一方的支持者無疑會產生對制度的不信任感,美國民主的危機可能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 拜登「逼宮」川普:他極度破壞他國對美國民主的觀感
    即使已被媒體「官宣」失敗,但拒不認輸的川普仍死守白宮,這讓急著進行權力交接工作的拜登十分不滿。當地時間19日,拜登再次「逼宮」川普,稱川普的所作所為「令人髮指」,其試圖推翻選舉結果的努力「極度不負責任」,為其他國家對美國民主的觀感帶去「極具破壞性」的信息。
  • 外媒文章:新冠病毒暴露西方民主缺陷
    沒有哪個國家像美國、英國和印度那樣受到震動。這場疫情暴露出,世界上三個國家防疫準備嚴重不足。它們的領導人既無能又自欺欺人,其政府無法履行最基本職責:保護人們生命。在這三個國家中,不論是成為新的超級大國(印度),還是再度成為超級大國(英國),又或是向世界提供所謂「道德領導」(美國),這些強烈的主張都遭到無情的新冠病毒碾壓而破滅。
  • 兩個美國或成真?多個州同時向拜登發難,美媒:95%爆發內戰
    儘管當前美國的總統大選已經落幕,拜登成為了最後的贏家,但是當前整個美國仍舊沒有因為拜登的當選而呈現出一片欣喜之狀,依然有著許多川普的粉絲對這一結果表示不滿,拜登將要面對的是一個川普主義盛行的美國。由於川普支持者相當狂熱,而且不少反對川普的團隊也上街遊行,因此造成了數人被刀刺傷以及被槍擊中的情況,全美各地都相當混亂,川普的支持者並不願意就此認輸,而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川普即使在選舉人團投結束以後也沒有承認敗選,而只是在推特上表示這還遠遠沒有結束。
  • 理解政治,也必須理解人性——民主:一個最低限度概念?
    不過,在當今的西方發達國家中,多元民主的實踐仍然佔據壓倒性優勢,並被視為唯一可行的政治制度選擇。從這個角度來說,達爾的分析和論證,仍然不失為讓我們了解民主制度的一面鏡子。民主的條件:形式標準與實質標準以美國選舉中所謂的「投票壓制」問題為例,許多美國南方保守州通過降低大城市的投票站數量來打擊黑人等少數族裔、弱勢群體的投票率:富裕的白人可以有閒暇時間投票,但是常常生活在社會底層,甚至可能要通過打多份工渡日的黑人則無法承受在投票站排隊數個小時的時間成本。黑人和白人確實同樣有著在投票站投票的機會,但事實上他們的政治參與並不平等。可是,如果要讓這種實質性限制更加嚴格,是否又會過度縮小多元民主的定義範圍?
  • 美國的衰落是西方大航海時代掠奪文明的終結!
    隨著74歲的川普和78歲的拜登總統競選拉開帷幕,堂堂第一帝國的總統競選變成了罵街的好戲,甚至至今還在為競選結果爭執不下,那個曾經不可一世,民主天堂的帝國在我們心中轟然倒下。一場疫情把美國拔得連遮羞布都沒有了,在很多人看來美國的衰落是民主政治體制失敗;其實美國根本不是什麼民主體制國家,他不過是西方大航海時代掠奪文明的繼承者,如今這個掠奪文明經歷幾個世紀的輝煌後終究走向了滅亡,而美國就最後的苟延殘喘,衰落是發展必然的結果。
  • 「金錢政治」,美國民主失敗的禍根
    沸沸揚揚的2020年美國大選至今還時不時冒出一些「插曲」,似乎沒到真正塵埃落定那天,就尚存變數。這場大選似乎又點燃了國內一些「美分黨」的熱情,他們開始熬製某些政客的「勵志雞湯」,再度跪拜美國的民主制度。事實又如何呢?且不說「驢象之爭」已經成為美國民主選舉的固定套路,單就「民主選舉」本身而言,在美國也早就變了味。
  • 川普成捍衛美國憲法鬥士?拜登就職典禮時間存變數?
    法律上,美國國會總統就職委員會是確認總統大選結果的最後一道法律程序,如今這個委員會否決了確認拜登為當選總統的民主黨領袖提議。如果在1月20日之前,這個委員會仍然不通過拜登為當選總統,那拜登就徹底涼涼了。川普利用激進支持者暴力手段強行繼任總統可能性增加。儘管50各州確認選舉結果拜登大勝,川普各州發起的選舉舞弊訴訟接連失敗。但,川普團隊似乎並不在意結果。
  • 川普挖坑,拜登掃雷,美國總統過渡期兩個老頭的政治博弈
    川普想逆轉當前大選結果,幾乎沒有可能了。因為路子都被堵死了。雖然川普依舊拒絕承認拜登勝選。他的法律武器也並不能保證他的連任。因為這是美國大選體制的基調決定的。美國總統競選需要花那麼大力氣去演講,做表演?因為選舉體制確定的方式讓他們知道只能以己之力打動人心獲得選票,再無他法。
  • 金權政治害死人?為何說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拜登難以反殺川普?
    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尤其是美國疫情一發不可收拾的情況下,拜登作為老特職業生涯的掘墓人閃亮登場。而事實上,拜登的支持率確實也相當高,某些地區更是反超老特。那麼,拜登能成功反殺嗎?靜夜史認為這種情況基本不可能,因為年齡,因為疫情。
  • 美國熄滅的自由女神之光已經無法重新點燃
    各色政治勢力正在藉機壯大聲威,開始介入或角逐美國政壇。正因為如此,就決定了事件不是偶然,而是美國政治和社會撕裂或極化對立惡化的一個重大的標誌性事件。川普是美國民主和社會撕裂的產物,不是撕裂的成因。他很好地利用了美國的撕裂。川普只是點燃了暴亂的導火索而已。即使最終能夠徹底消除暴亂,也並不意味著暴亂事件的終結。
  • 搖搖欲墜的美國霸主之位
    二、拜登上臺改變不了美國拜登上臺,就一切回歸正常?價值引領、多邊主義、控制疫情等等就都回來了?事實上沒有這麼簡單!其實,川普的許多政策是美國共和、民主兩黨的共識,並通過法案或協定固定下來,對繼任者有著法律的約束。
  • 初哆咪早報:有了拜登白宮,克裡姆林宮正面臨嚴峻的新現實
    就川普而言,這使他受益匪淺,因為美國總統對議程上的關鍵問題沒有「很好的理解」,而且太容易受到奉承的影響,因此對美國政府的立場沒有太大影響。 川普對美國全球領導力體系的加速拆除也是一個關鍵因素。它削弱了美國在世界範圍內的霸權,並加速了針對美國的軍事政治聯盟的侵蝕,故意引發了與美國主要盟國的衝突。
  • 對中國的看法,拜登親口表態
    近日,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60分鐘》節目對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做了一場專訪。主持人諾拉·奧唐納追問拜登:「哪個國家是美國最大的威脅?」拜登的回答是「美國最大威脅是俄羅斯,中國是最大競爭對手」。
  • 「英」馬丁雅克:美國政治危機才剛剛開始
    上周三發生在華盛頓的非常事件帶來世界對美國觀感的根本變化。美國曾經喜歡將自己標榜為民主燈塔,是世界其他國家都需要效仿的對象。然而,在現任總統的鼓動下,暴力示威者闖進國會,並試圖破壞新任民選總統的確認。這個場景是我們過去多次在拉丁美洲看到過的劇本。
  • 福山說西方不一定輸……那中國要贏了?
    他們深信自己對30年前中國的模糊印象,以及自創的資本主義武斷和民主咒語,而不願弄清為何中國以西方鄙視的體製得以再度復興。首先,以零和方式看待中國與西方,前提就錯誤,它最終只能得到「西方必輸」的結論。「輸贏」並非唯一的歷史敘事,只是因為它比較容易懂,所以成為廣泛的思想底蘊。「進退」是另一種不那麼醒目的歷史敘事,它旨在告訴後世,打破「勝敗迷思」,隨勢而轉,方能強化民族韌性與文明包容性。
  • 外報:拜登掀美食外交 訪華親民秀政治意涵深
    中新網8月23日電 法國《歐洲時報》23日刊文說,在中美關係史上,總有一些外交手段能破解雙邊關係中的僵局,而此次拜登掀起的美食外交同樣具有這種可能性。拜登訪華期間的「親民秀」就傳遞出美國願意與各國民眾節衣縮食共渡危機的決心,也在無形中增強了中國民眾對美國以及美元的信任感。
  • 政治改革是西方針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專有名詞,但現在……
    從我們了解的情況來看,馬克龍想簡化法國的養老體系,推遲退休年齡,但立即引來了席捲全國的大罷工。背後其實是一個更大的問題,法國經濟長期低迷不振,多數人20來年沒有提高實際收入,失業率又長期居高不下。我經常看益普索的民調,每次題目問你認為自己國家是否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過去幾年只有10-20%的法國人認為自己國家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 中美競合|當拜登面對「川普主義」
    作為「政治素人」和「反建制派」,川普上臺後以「美國優先」作為施政總路線,展現出強有力的「破局者」姿態。在政治領域,川普以「反建制派」自居,執政以來並未試圖努力彌合共和黨、民主黨兩黨之爭,反而進一步利用甚至促動國內的「分裂」來鞏固自身執政基礎。面對各方面的反對力量,川普上臺後處於一種「持續競選」狀態,他並不在意贏得廣泛支持,而是著力維護選民基本盤,深化美國藍領白人、農民等鐵桿支持者群體的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