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內華達山脈公司拿到了美國軍方的一份合同,研製和發射一種小型軍用空間站。這個消息初聽起來有點匪夷所思,軍用空間站並不是什麼新生事物,而且早就被實踐證明並不划算。除非,美軍有什麼新的打算?
【攜帶偵察相機的「流星」想像圖】
內華達山脈公司研製的這種空間站,名字聽起來就很霸氣,叫做「流星」。它原本是為NASA的國際空間站貨運項目服務的。定位和馬斯克的「龍」飛船差不多。但是「流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它總體來說可以分成內外兩部分。內側部分是一個密封的錐桶,太空人可以在其中生存。外側部分是開放的,有三個巨大的載荷箱。按照設計,它一共可以攜帶4.54噸的載荷飛往國際空間站,卸下貨物後還能對接在上面,提供臨時的太空人活動空間。
按照這家公司自己的說法,美軍如果採購「流星」,可以把外側的三個大型載荷箱改成偵察設備,包括電子偵察吊艙、相機或者其他設備,執行情報、偵察、監視任務,不需要太空人進駐就能工作。詭異的地方就在這裡,這些任務用小衛星就可以實現了,為什麼要用載人空間站?
【「流星」的內側空間承力體】
上世紀70年代,美國和蘇聯各自開展了一個軍事空間站項目。美國的項目叫做「天空實驗室」,蘇聯的項目則叫做「鑽石」。兩國當時都認為,如果把有經驗的情報軍官發射到軌道上,他們憑藉肉眼觀察對方的重要目標,就能立刻獲得情報,甚至發起預警。這種想法的由來,是宇航數位相機還沒有成熟。偵察衛星還是要使用膠捲。它們把膠捲投送回地面之後,還要經過衝洗階段,才能交給情報軍官判讀,得到情報。實在太耽誤事兒了。與其如此,不如把情報軍官直接送上太空好了。蘇聯甚至還發射了一名海軍特戰軍官進入「鑽石」空間站。
但兩個軍事空間站的運行表明,載人飛行的費用實在太高。花掉的錢足夠打好多顆偵察衛星了。而且載人飛行的準備周期也很長,並沒有達到所需的時效性。隨著宇航數位相機的工程實現,軍事空間站的想法就被放棄了。
【國際空間站貨運模式的「流星」】
那麼,今天美軍重提軍事空間站,難道是錢多花不完了嗎?除了情報偵察監視,軍事行動的主體是什麼?當然是操作武器實施進攻和防禦了。美國媒體的報導中也特意提到了這一點,並且強調,美國雖然籤署了條約,反對在空間部署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主要是核彈,可是並不反對部署常規武器。機關槍和速射炮算常規武器,電磁炮和雷射炮也算常規武器。「流星」那三個巨大的外置載荷艙,似乎很適合用來攜帶雷射炮之類的武器。武器和偵察設備不同,是要人來執行判斷和操作,並且最終扣下扳機的。這就是「流星」載人能力的用途。
而且,「流星」本次合同的內容中,包括了把它部署到地月空間,也就是要超越國際空間站所在的低軌道。如果「流星」帶著雷射炮巡遊在地球和月球之間,那就是如假包換的宇宙海盜。考慮到美國軍方之前提出過在大洋上打劫別國商船的概念,拿宇宙飛船來做這個用途的可能性還真不小。
(作者:孔新 版權作品 未經許可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