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畏級戰艦的設想最初是由義大利著名的空想軍事艦艇設計師維託裡奧在1903年提出,他當時在著名的軍事期刊《簡氏世界艦船》中極力吹捧一種裝備12英寸大口徑火炮和高速巡航的戰艦,他聲稱這種戰艦既能夠迅速的控制海洋爭端,又能夠快速的擺脫對手的進攻。
維託裡奧的設想可以說在當時的海戰中構想了一種終極武器,就類似於同時掌握了戰場上最好的「矛」和最好的「盾」,在當時大多數國家的軍事家看來,維託裡奧的設想完全就是一個笑話。
但以海軍立國的英國卻把這個笑話當了真,英國在1904年成立了一個設計委員會,專門針對維託裡奧的這個設想進行設計,並最終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他們在每艘戰艦上設計了5個炮臺,裝備了10門12英寸的大口徑火炮,採用分級式汽輪機,將戰艦的航速提升到了21節。
1905年5月,經過為期18個月的趕工建造,英國皇家海軍的無畏號戰艦秘密下水,這艘戰艦的體積達到了海軍艦船的極限,配備的重炮數量遠超之前的所有艦船,同時幾乎全是清一色的大口徑重炮,裝甲也開始變得更硬了,整艘艦船的防護幾乎達到了滴水不漏,但如此笨重的裝備卻並沒有影響它的速度,無畏號成為了當時行駛速度最快的戰艦。
無畏號的出現讓世界各地的軍事武器專家為之一振,其強大的威力,讓各國都開始紛紛改變其原有的軍事發展路線,將側重點轉移到快速建造與英國無畏號一類的重型戰艦上,無畏級戰艦的建造風波因此在全球掀起。
反應最迅速的當屬德國,德國在研究了無畏級戰艦後,發現在無畏級戰艦面前,其他海軍艦船幾乎已經失去了原本的效果,原本設想的用基爾運河對無畏級戰艦實施封鎖的想法,也因無畏級戰艦的高航速和精準射擊而被迫在戰略上放棄。
為打破英國的海軍封鎖,德國進一步擴大了自己的公海艦隊,而實質上的擴大內容,則是壓縮其他艦船的建造計劃,加快上馬無畏級戰艦,到1914年一戰爆發前,德國公海艦隊已經增添了17艘無畏級戰艦。
大洋彼岸的美國同樣不甘落後,時任總統羅斯福不顧議會的強烈反對聲音,提出了無畏級戰艦的建造計劃,羅斯福在給國會的報告中面面俱到的闡述了無畏級戰艦的優點,並要求國會同意每年建造四艘無畏級戰艦,國會則堅持將羅斯福的預算縮減一半,即每年建造2艘。
經過羅斯福與其軍事顧問對國會的遊說,雙方最終達成妥協,國會議員馬漢的節省軍費、民富國強的宏偉計劃被擱置,而羅斯福政府則在國會通過了一項在1914年前建造13艘無畏級戰艦的議案。
與美國有錢又有工業製造實力所面臨的二選一的問題不同,日本上下各界是堅決要建造無畏級戰艦,但日本面臨的不是選擇性的問題,而是資金短缺與工業基礎薄弱的問題。日俄戰爭的勝利雖然緩解了日本的資金問題,但工業基礎卻不是朝夕可改觀的,雖然如此,日本在日俄戰爭後,仍然建造了一艘無畏級戰艦---薩摩號,同時全國再次陷入了中日甲午戰爭時期的狂潮,為支援日本建造無畏級戰艦,從天皇到普通百姓,人們不僅紛紛捐款,還自覺減少對鋼鐵製品的使用,以供應無畏級戰艦的建造。
日本在這樣的支持環境下,勒緊褲腰帶加速趕造無畏級戰艦,到1914年時,日本的無畏級戰艦數量在亞太地區處於絕對控制性地位。
歐洲其他國家也爭先恐後的建造無畏級戰艦,1911年法國建造了第一艘無畏級戰艦—-讓·巴特號,義大利在1910年後的幾年中,相繼下水了數艘無畏級戰艦。即使是在對馬海戰中全軍覆沒的俄國海軍也在1911年下水了與無畏級同級別的甘古特級戰列艦。連海岸線少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奧匈帝國也建造了類似於無畏級戰艦的聯合力量級戰列艦。
就在各大列強為爭奪在世界範圍內的控制權,紛紛加入無畏級戰艦的軍事競賽之時,一些和中國一樣已經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也同樣熱衷於建造這樣的海軍終極武器。
當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早已從原本的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被分割成了蜷縮於地中海與黑海之間的羸弱小國,在建造無畏級戰艦這件事上,奧斯曼帝國雖然雄心勃勃,但無論是資金還是工業基礎都不足以承受這番建造計劃。因此奧斯曼帝國將目光瞄向了貸款,通過向歐洲列強高利貸款的方式,在1914年訂購了三艘無畏級戰艦,但這些戰艦在一戰中幾乎全被擊沉在了地中海中。
與其他國家相比,應該始終保持著無畏級戰艦的數量優勢,一戰前,英國海軍已經裝備下水30艘無畏級戰艦,佔當時世界無畏級戰艦數量一半以上。
無畏級戰艦的軍備競賽引發了全球範圍內的緊張氣氛,並加強了列強之間的猜忌,在這之中,不僅英法德日美等強國投身其中,即使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巴西等後備國家也紛紛捲入其中,而唯獨置身事外,遠離這股熱潮的只有在甲午戰敗後緩慢前進的東方古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