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是什麼
在先秦時期,詩都是配合樂曲吟唱的歌辭,所以說詩就是歌,也就是詩和歌是互通的,比如我國最早的詩總集《詩經》,就可以叫作詩歌總集。
這種現象到了漢代有所改變,漢武帝時期,朝廷專門建置樂府以後,官方從民間收集音樂素材,在進行整理、分類、編篡,然後再配合音樂吟唱。在這一時期,詩有了專門的名字,叫「樂府歌辭」,也叫「曲辭」,後世簡稱「樂府」。

從這以後,詩成為一種不配合音樂的文學形式的名詞而存在,與「歌」或者「樂府」在形式上分開了。
漢魏六朝以樂府民歌聞名。「樂府」本是漢武帝設立的音樂機構,用來訓練樂工,制定樂譜和採集歌詞,其中採集了大量民歌,後來,「樂府」成為一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名稱,這一時期湧現出了很多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樂府詩,如《陌上桑》《東門行》等。
唐代的樂府詩是什麼
到了唐代,古代的詩人們雖然仍舊樂府舊題目作歌詞,事實上,唐代的是已經不能吟唱了。
這時候,「樂府」幾乎已成為一種詩體的名詞,與音樂無關,於是就出現了「樂府詩」這個文學名詞,比如初唐詩人《飲馬長城窟行》、《東門行》、《燕歌行》等等,都是沿用古代的樂府題目(曲名)擬作的歌詞,事實上是樂府詩,而不是樂府,因為它們早已沒有了用來吟唱的樂譜。
盛唐詩人運用樂府詩體,寫了許多反映社會現實的詩,但他們不用樂府舊題,而是自己創造了新的題目,最為我們熟知的就是杜甫的《兵車行》、《麗人行》、《三吏》、《三別》了,這一類的詩,稱為「新題樂府」。後來到了中晚唐,白居易就簡化為「新樂府」。新樂府也還是一種詩體,而不是樂府。
這是一個很突出的現象:唐代詩人集中的所謂「樂府」,幾乎全不是樂府,而是樂府詩。有許多真正配合音樂而寫的絕句和五七言詩,例如王之渙的《涼州詞》、岑參的《簇拍陸州》,琵琶曲《樂世》(也叫六么)、張祜的《何滿子》等,卻從來不被視為樂府,而隸屬於絕句或長短句。
宋代樂府和詞之間有什麼關係
北宋人把《花間集》、《尊前集》這一類的曲子詞稱為樂府,這是給樂府這個名詞恢復了本義。著名詞人晏殊的兒子晏幾道(詞作也很有名)把他自己的詞集定名為《小山樂府》,這是「曲子詞」以後的詞的第一個正名。歐陽修的詞集標名為《近體樂府》,這是對晏幾道的定名作了修正。
在晏幾道看來,他認為舊體樂府都是詩,形式和長短句的詞不同,所以才稱為「近體樂府」。但是,宋本《歐陽文忠公近體樂府》第一卷中有「樂語」和「長短句」兩個類目。「樂語」不是曲子詞,而「長短句」則是曲子詞。由此看來,歐陽修本人似乎還以「長短句」為詞的正名,而「近體樂府」則為包括「樂語」在內的一切當代曲詞的通稱。
到南宋時,周必大編定自己的詞集,取名曰《平園近體樂府》。這時候,「近體樂府」才成為專指詞的名詞。
但是,「近體」的「近」字,是一個有限度的時間概念。宋代人所謂「近體」,到了元明,已經不是「近體」而成為古體了。元代文人宋褧(jiǒng)的詞集取名為《燕石近體樂府》。
小結
明代詞人夏言的詞集取名為《桂洲近體樂府》,這都是盲從了宋人,沒想到元代的近體樂府,應當是北曲:而明代的近體樂府,應當是南曲。詞已不是新興歌詞形式,怎麼還能說是「近體樂府」呢?這顯然已經不是正確的叫法了。
所以說,「近體樂府」這個文學名詞是宋代給詞的定名,當時詞這個名詞還沒有正式確定下來,所以說「近體樂府」不是詞的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