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與教育之間的合作該如何踐行?「教學改革與新工科的建設思考與探究」是什麼?未來「已到」,高等教育又該如何迎戰?12月1日,由四川省高等教育學會主辦,四川大學錦城學院承辦的四川省高等教育學會2017年年會暨學術會在川大錦城學院舉行。多所高校、學會二級分會等90餘家單位,約200餘人出席了本次會議。
此外,當天對四川大學發展研究中心、西南科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西南石油大學高教研究室等11家榮獲第三屆四川省高等教育學會優秀高等教育研究機構進行了頒獎。
會上,多所高校學者、專家結合「一帶一路」戰略、新工科以及未來高校教育的發展建言獻策。
「一帶一路」教育合作
海外本土化人才培養與走出去人才培養
會上,西南交通大學王曉茹教授以「一帶一路」教育合作實踐與思考為主題,進行了報告分享,她表示,需深入認識和踐行 「一帶一路」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如何將「一帶一路」教育合作落到實處,是學校探究和深入的方向。
她告訴記者,肯亞蒙內鐵路技術人才培訓屬於國際商業培訓項目,該項目服務「一帶一路」,開創了學校在「中國鐵路走出去」戰略布局下的海外鐵路運營培訓新領域,也為後續海外鐵路建設與運營培訓奠定了實踐基礎,「項目由我們學校牽頭負責國際商務談判、合同管理、質量保障等工作,並整合了軌道交通職業教育聯盟成員師資和教學資源,形成了一支外語水平較高、專業素質過硬的管理隊伍,具備在海外承接大規模人才培訓項目的能力」。
除了專業團隊到海外對當地人進行技術培訓外,西南交通大學目前每年有來自全世界近80個國家近千名長短期留學生前來學習技術,以衣索比亞為例,2012年,學校開展了27人鐵路技術與管理人才來華留學碩士班,2013年對亞地斯亞貝巴大學工學院教師進行了鐵路技術培訓,奠定今日非洲鐵路研究中心的師資基礎等,「作為高校,我們將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培養更多符合需要的本土化人才,也向海外輸送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此外,浙江大學機器人研究院院長陸國棟教授圍繞「教學改革與新工科建設的思考探究」作了主題報告,他表示,當前世界範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進行,綜合國力競爭愈加激烈,工程教育與川野發展緊密聯繫、相互支撐,這對高校在新時期工程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高水平專家的觀點和見解可以開闊眼界,共同探討新工科的內涵特徵、新工科建設與發展的路徑選擇。
教育要遵循「適者生存」
未來型教育路在何方?
川大錦城學院副校長王利亞教授,以「『未來』已到,高等教育如何迎戰?」為主題,進行了報告分享。她提到,結合當下形勢,開展「未來型學校」的建設勢在必行,同時應結合指向工業4.0時代的「未來型教育」,「對於『未來型』教育需從『建設未來型學校』『造就未來型教師』『培養未來型學生』三方面進行思考」。
她告訴記者,建設「未來型學校」需以「學習共同體」為特色、以「前沿學科建設」為基礎、以「液態化課程」為載體、以「新技術融合應用」為手段等四方面著手,「未來型教師」則需起到私人訂製者、學習設計師、夥伴引導者、前沿追蹤者的作用,即具備數據思維,能利用信息技術分析學生學習行為的數學化痕跡,提供個性化指導,同時,還具備資源和課程開發的能力,能夠知道學生跨學科的學習等,「追蹤新技術革命前沿,前沿在哪裡,未來型教師就在哪裡」。
對於「未來型學生」,王利亞表示,其應具備網際網路思維,同時能擔當創客、智客、數客等角色,要構建通識基礎知識、前沿領域知識、跨學科交叉知識的「三維知識體系」,拓展高階認知能力、知識信息整合能力、合作溝通能力的「3C複合能力」,形成審美感性素養、共同體素養、道德感素養的「三階融合素養」,最終達到具備新思維、掌握新科技、服務新產業、勝任新崗位的「四新維度」,「隨著『數位化、互聯化時代』到來,教育仍要遵循『適者生存』的基本規律,指向工業4.0的『未來型大學』建設將成為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教育探索路徑之一。」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許雯 攝影報導
部分圖片由川大錦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