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縵話
寫在前面:
諾貝爾獎的獎金標準,是一個瑞典正教授20年的年薪。
在1901年剛創立時,獎金是22.6萬克朗。
2020年,現在的諾貝爾獎金漲到1000萬克朗了,約合760萬人民幣。
這是一個獎項的獎金。如果一個獎項不只一人獲得,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
像2015年,屠呦呦和一名日本科學家及一名愛爾蘭科學家,共同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時,屠呦呦分得50%的獎金,日本和愛爾蘭科學家各獲25%的獎金。
今年剛出爐的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都是幾位科學家同時獲獎,他們也將按比例分享獎金。
但諾貝爾文學獎,從來都是一人獨得,從不共享。
01
新一屆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一位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ück)。
歷史上第一屆諾獎文學獎就頒給了一位詩人。迄今為止,諾獎歷史上共有超過30位詩人獲獎。
泰戈爾、葉芝、艾略特、聶魯達、辛波斯卡......這些大詩人都得過諾貝爾文學獎。
近10年中,諾獎兩次將文學獎頒給詩人,分別是2011年的託馬斯·特蘭斯特勒默和2016年的流行歌手鮑勃·迪倫。
諾貝爾文學獎歷史上,多的是特立獨行的主兒,這位女詩人也不例外。
她因頻繁寫諸神及神諭文字,而收到宗教界人士的勸戒信。
她的詩集都是只有詩作,沒有前言與後記這樣說明性的文字。
要勸說她同意將照片、籤名放進詩集裡,也是件大費周章的事情。
少女時期得過厭食症,高中臨畢業時開始看心理分析師,心理分析時間前後長達七年。
格裡克說心理分析教會了她思考。而治療厭食症那段時間學會的這種能力,在她看來,對詩歌創作非常有用。
她說,在學習心理分析的同時,也是在學習怎樣寫詩——不受心靈妨礙的生產,而是要用心靈探索這些意象的共鳴,將淺層的東西與深層分割開來,選擇深層的東西。
心理分析助益了寫詩的能力,而這二者的結合,讓她戰勝了心理障礙。
02
露易絲·格麗克1943年出生於一個猶太家庭。祖父是匈牙利人,移民美國開雜貨鋪謀生。
她的父親年輕時就有個作家夢,但放棄了夢想投身商業,獲得成功。
格麗克很小的時候就展現了詩歌天賦,未滿三歲就已熟悉希臘神話,五六歲時就可寫詩,可謂天賦異稟。她從小就立志成為一個詩人。
格麗克寫作逾五十年,詩集共十一冊。在獲諾獎之前,她已拿過普立茲獎、美國國家圖書獎等文學類大獎,在美國詩壇久負盛名。這次獲獎,也會讓格麗克收穫世界各地更多的詩歌擁躉。
露易絲·格麗克詩歌中譯本《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收錄了格麗克的《阿弗爾諾》和《村居生活》兩本詩集,以及早期五本詩集《頭生子》、《沼澤地上的房屋》、《下降的形象》、《阿基裡斯的勝利》、《阿勒山》的精選。
03
諾貝爾文學院的頒獎理由是「因為她那無可辯駁的詩意般的聲音,用樸素/嚴峻的美感使個人的存在普世化」。
她的詩歌,早期借重希臘神話和《聖經》中故事,特別是希臘羅馬神話,在格裡克早期的詩作中大量出現。詩人常將神話人物變形為現代社會的普通男女,將古今兩個時空連結在一起。
如果不了解希臘神話和《聖經》故事,讀她的詩可能會不知所云;而熟悉希臘羅馬神話傳說和《聖經》故事的讀者,讀她的詩作則會得到神思相遇的驚喜。
「語言表達上直接而嚴肅,經常用一種神諭的口吻,有時刻薄辛辣,吸人眼球。」
這約可說明獲獎理由中樸素(或譯嚴峻)的美感和無可辯駁的聲音。
談及「使個人的存在普世化」,格麗克的詩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她將「個人體驗轉化為詩歌藝術」。
她在《自傳》一詩中說:我有一套愛的哲學,宗教的、哲學的,都是基於早年在家裡的經驗。
自傳性內容結合生、死、愛、性的主題,讓格裡克的詩歌顯得非常的純粹。
近年來,她的詩歌語言逐漸流露出口語化傾向,但主題依然聚焦生、死、愛、性,藝術手法與取材則變化多端。
寫在最後:
小說家莫言2012年獲獎同時獲得了8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換算成人民幣約合750萬。
在被問及如何使用這筆獎金時,莫言笑稱,他將用這筆獎金在北京買套大房子。他在北京五環外購置了一套200平的房子,花去了一半的獎金。
同樣的問題,問起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她會怎麼回答呢?
她會不會說:自我結束,世界開始。
或者說:我正試著去愛物質。這是美麗的一天,雖然寒冷。
然後她列下一份要愛的事物清單,對著鏡子哭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