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的國土面積達到了960萬平方千米,地形也是各種各樣,有平原,高原,盆bai地,當然還有許許多多的山脈,像太行山,天山,崑崙山,還有五大名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東嶽泰山,中嶽嵩山,然而中國有這麼多的山,其中最有名氣的還是要數秦嶺了,因為秦嶺被稱為中華龍脈!
我們先來了解為什麼叫龍脈?
黃帝的龍脈在中原黃河流域,大禹的龍脈在今天四川汶川縣的九龍山,商湯的龍脈在黃河流域,周朝的龍脈在岐山,秦朝的龍脈在鹹陽,西晉的龍脈在河內,隋朝的龍脈在弘農,唐朝的龍脈在長安、隴西、太原,宋朝的龍脈在開封、鞏義、洛陽,元朝的龍脈在內蒙古草原,明朝的龍脈在安徽鳳陽,清朝的龍脈在東北。
當然,這些都是大致的範圍,其實龍脈的具體位置是很難確定的,這是因為龍的活動範圍是變動不定的,並且大多數龍脈都是依山傍從而生的。
風水學把綿延的山脈稱為龍脈。古代「風水術」首推「地理五訣」,就是龍、穴、砂、水、向。相應的活動是「覓龍、察砂、觀水、點穴、立向」。龍就是山的脈絡,土是龍的肉、石是龍的骨、草木是龍的毛髮。尋龍首先應該先尋祖宗父母山脈,審氣脈別生氣,分陰陽。
所謂祖宗山,就是山脈的出處,群山起源之處,父母山就是山脈的入首處,審氣脈即指審視山脈是否曲伏有致,山脈分脊合脊是否有輪暈,有輪有暈為吉,否則為兇。還有尋龍需分九勢,九中龍勢中有:回龍、出洋龍、降龍、生龍、巨龍、針龍、騰龍、領群龍。來龍就要山勢曲折婉轉,奔馳遠赴。
中國龍脈的始祖源自崑崙山。崑崙山的左邊(西北邊)是天山山脈、祁連山山脈、陰山山脈。北邊有阿爾泰山,伴它行的還有賀蘭山、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崑崙山的右邊(西北、西南邊)有唐古拉山、喜馬拉雅山、橫斷山等山脈。崑崙山龍脈夾在上述南北山脈中間,不斷向東施展輝煌燦爛的舞姿。龍的主脈落在陝西省的西安市(即古都長安),然後東出中原(河南),同時展開北向、南向、東向、西向分支,形成井體的崑崙山脈體系。
秦嶺是一座怎樣的山?
它不是一座山,而是眾多的山脈連成的狹長一片。秦嶺被尊為華夏的龍脈,在秦朝之前也被稱為崑崙,有萬山之祖的美譽。
秦嶺從西到東綿延1600餘公裡,有眾多的植物、動物,單單中草藥的種類就有1119餘種,秦嶺之中木本植物1000餘種,常綠闊葉木本植物177餘種,還有眾多的珍稀植物,身處秦嶺之中,林密溪流眾多,還有野生大熊貓、金絲猴等珍稀動物,動物種類中,脊椎動物642種,野生保護動物80餘種,鳥類300餘種,可謂是動植物王國。
秦嶺是如何形成的?秦嶺是我國大陸上的中央山脈,古代詩人曾寫了無數首關於它的詩句,比較著名的有白居易的「石擁百泉合,雲破千峰開」,有李白的「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秦嶺的形成與歷史上的兩次重大板塊運動有關,分別是發生於晚古生代的海西運動以及發生於三疊紀至早侏羅紀之間的印支運動,板塊之間的碰撞促使秦嶺所在位置的隆起。秦嶺原先是海洋,經歷了數億年的地質演化過程,自晚中新世以後開始了快速的隆升階段,成為了如今雄踞我國中部的龐大山脈群。其主峰(最高峰)是太白山,海拔3771米,是著名的風景名勝。
秦嶺為什麼被稱為中華龍脈?
秦嶺淮河一線,在很小的時候,地理書上就有提到過,這是一條非常重要的分界bai線,同時秦嶺作為東部最高山脈,整個山勢比較險峻,通過這條線的劃分氣候以及自然條件,農業生產方式都有了區別,所以被稱為華夏文明的龍脈。同時這一條分界線也有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以及礦藏,是我國非常重要的一條資源線。
在很多遊客看來秦嶺的風景也十分優美,可謂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每個地段和山峰都有自己獨特的景色。秦嶺的主峰就是太白山,而山頂的濱湖也是一大奇特景觀,更是被網友稱為天池。每年都吸引著許多遊客前去觀賞,作為華夏地理分界線,秦嶺確實為世人展現了不一樣的人文自然景觀,令人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地圖上看秦嶺山脊蜿蜒盤桓,十分像一條巨龍徘徊在這一地區,所以被稱為龍脈也不稀奇了。而自古以來也有許多詩文讚頌秦嶺山脈,近年來更是開發了眾多的旅遊景區,方便更多的人前來欣賞大自然的奇絕之景。秦嶺淮河這條線路將我國的氣候分割成了不一樣的兩面,阻擋了來自海洋的冷空氣,形成了亞熱帶季風氣候。
對於生活在這裡的人民和整個地理環境來說都是非常有利的,在秦嶺腳下生活著很多的人,也創造了很多輝煌的文明,它也被譽為華夏文明的一個搖籃。在整個中華民族文化進化之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秦嶺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
秦嶺――淮河線,是暖溫帶和亞熱帶分界線、是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的分界線。
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以南和以北的地區由於氣溫上的不同可以劃分為以南的亞熱帶和以北的暖溫帶,再加上降水量等等的不同導致了兩界不同的氣候類型,秦嶺――淮河以南形成了溼熱的亞熱帶季風氣候,以北形成了溫暖溼潤的溫帶季風氣候。又由於氣候是影響植被的關鍵因素,所以在不同的氣候下分別形成了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
秦嶺――淮河線,是我國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的界限、是溼潤區和半溼潤區的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附近都屬於季風氣候降水量都比較多,但是由於山脈迎風坡和背風坡等因素的不同,導致了兩界在降水上有著明顯差異,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地區降雨等降水量大於800毫米,以北地區降雨等降水量小於800毫米。由於降水的不同導致兩地乾濕程度不同,所以秦淮一線也是我國溼潤地區與半溼潤地區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線,是1月0℃等溫線的界限、河流結冰與不結冰的界限、中國冬季集中供暖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顯著的區別了南北方在氣溫上的差異,以冬季(1月份)為例,秦淮一線以南地區冬季1月份均溫大於0℃,以北地區冬季1月份均溫小於0℃。正好是0℃為界是水的結冰與不結冰的的一個刻度,所以造就了兩界河流在冬天結冰與不結冰的差異。同樣由於氣溫上的差異,我國北方由於冬季氣溫較低大都安裝了取暖設備南方由於冬季均溫大都在0℃以上未集體安裝取暖設備,因此秦淮一線也成立我國冬季集中供暖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地形、土壤、礦產、河流等方面差異的分界線。我國南北方在地形地形上也有著明顯的差異,我國東部地區以秦淮一線為界以南地區多以山地丘陵為主,以北地區多以平原為主。因為地形的差異導致了兩界河流在汛期、緩急、長短、有無斷流現象等各個方面的差異,其中以南的長江和以北的黃河為典型的例子,所以秦淮一線又劃分著我國的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再加上兩界氣候、地形的不同導致秦淮一線以南以水田為主,以北以旱地為主。從而也導致了兩界的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發展經濟的方向等方面的不同:以南主要為水稻、甘蔗、油菜、輕工業;以北主要為小麥、甜菜、花生大豆、重工業。
結語
自從現代智人在這片土地上誕生,一步步走出非洲,將文明的烙印撒播在全球各地,也給其它地區生態帶來毀滅性破壞。然而直到今天這座和人類社會最繁盛的古代文明距離最近的山脈,竟然保留下來最自然的原生態。說山勢險要難以逾越也好,說氣候惡劣不宜生存也罷,都統統無法詮釋這座山脈的歷史和現實!。
秦嶺就是秦嶺,一座中國大地上最有靈性的山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