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提起泰國佛牌,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項鍊樣式掛在脖子上的佛牌,其實泰國佛牌的樣式有很多,主要分為佩戴型和供奉型,供奉型的多為佛像,在寺廟比較常見,家庭中也可以供奉比較小型的佛像,例如四面神,招財女神等。佩戴型的佛牌最常見的就是項鍊式的,除此之外還有手鍊、手鐲、戒指式樣的,在這裡,泰聖閣為大家講一下戒指樣式的泰國佛牌,法戒。

法戒作為泰國佛教聖物,屬於泰國佛牌,是容易隨身佩戴的刻有高僧寫下經咒加持的戒指,法戒可以佩戴在手指上,善信佩戴法戒可平安避險。
法戒最早出現在佛曆1700年至1800年前,當時泰國尚處於戰亂時代,邊境紛爭不斷,戰鬥不止,不斷受到鄰國緬甸和寮國(今寮國)部隊的侵犯。戰亂讓泰國士兵在戰場上不斷喪命,男性戰鬥中犧牲造成了許多家庭破碎。泰國很多高僧見此情況,於心不忍,想為士兵做一些貢獻,於是高僧聚集在一起製作了一些聖物讓士兵佩戴,用來確保他們的生命免受傷害。

開始的時候,高僧是在袈裟碎片寫上避險經文,經過加持之後分發給士兵佩戴,士兵出戰前就將此聖物綁在頭上或者綁在手臂上,以尋求庇護。而後,這種綁在手臂上的布符慢慢地演變成為臂環。後來善信要求高僧督造更小一些的臂環,於是,布符就演變成了現在佩戴在手指上的指環,法戒就是如此演變而來的。
最開始的法戒被稱為「紋碧洛」(Weng Phi Lot),「紋」就是「戒指」,「碧」就是「轉變」之意,「洛」意譯為「脫身,脫險」,「碧洛」兩個字加在一起,就是「扭轉逆境,扭轉乾坤」之意,也就是將逆境轉化為順境的含義。

據傳說,這種法戒功效非常之強。有一次,泰國一個州府突然發生瘟疫,很多民眾都受到了感染,而後病情開始加重。泰國政府派了很多士兵前去援助。士兵去州府後開始幫助兵種的民眾,有病人要喝水時,士兵伸手給病人盛水喝,由於士兵手上戴了法戒,而法戒剛好浸到了水裡面,結果,病人喝了法戒浸過的水紛紛痊癒了。
早期,法戒是用布製作的,製作方法沒有很好的流傳,現在泰國很難找到古老傳統的布制臂環和法戒。後來,泰國僧人用純金、純銀或者五寶銅等督造的金屬法戒,法戒因此流傳了下來。現在,泰國很多寺廟和僧人都會督造各種樣式的法戒,法戒的鑄造秘法和造型也是多種多樣,種類繁多,善信佩戴法戒後可以得到庇護。

法戒的功效主要是保平安,避險境。現在很多法戒都跟督造的師父和法門有關,功效也越來越全面。
歡迎大家留言關於更多法戒的信息,更多佛牌知識,泰聖閣泰國佛牌持續更新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