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真嗣,題圖來自:《以家人之名》劇照
《以家人之名》還是大步邁向「狗血」崩壞了。
溫情、家庭、治癒……《以家人之名》開播最高時達到「神劇」級別的8.6分,這兩天已經降到了7.5分,劇情走向已經讓不少觀眾感到不適。「開著德國骨科的玩笑,沒想到還真成德國骨科了」,不僅如此,「閨蜜撕逼」「CP亂燉」也一個不少,讓不少被前期溫情家庭戲治癒的觀眾感到失望甚至憤怒。
同樣的故事其實也發生在不少國產劇身上,和《以家人之名》相同編劇的《下一站幸福》從8分一直跌到目前的6分,《三十而已》也是高處一路下滑。高分神劇為何跌落凡塵,行業還是應該思考思考其中的緣由吧。
從溫情家庭戲,變成「偽骨科」和「CP大亂燉」
《以家人之名》評價風向走向崩潰的焦點無疑是愛情戲。豆瓣評分斷崖式下跌開始於凌霄賀子秋倆位哥哥出國、回國的一系列莫名其妙的操作,再加上劇情出現的狗血「多角戀」趨勢。
為這部劇打上五星的觀眾,恐怕大都不希望這部劇走向爛俗的「你愛我我愛他他愛她」,但其實也多少都早有心理準備——從人設來說,大部分觀眾都預先知道了凌霄與李尖尖會成為一對,但劇中呈現的方式仍然大有問題,「噁心」到了不少觀眾。
一言蔽之,《以家人之名》的成功源自於找到了一個極好的切入口。不少女生都幻想有兩個疼愛自己的大哥哥,《以家人之名》將少年時期的凌霄、賀子秋個性設置得幾乎完美;與此同時,李爸和凌爸特殊的家庭組合也完全跳出了國產家庭劇常見套路,感情表達得格外真實動人。
但一開始有多好,後來就有多崩。
槽點之一是兩位哥哥出國事件。前期劇情裡用了大量篇章渲染了凌霄、賀子秋與李爸、李尖尖之間極為堅定的親情關係,可兩位哥哥卻雙雙選擇出國,近十年未歸。十年竟然沒有回來過一次,即使被親媽、親爸的事情絆住了腳,但難道十年之間從來沒有過任何時間空隙?這種強行設定與前期哥哥們表現出的強烈情感極其不符,仿佛兩位哥哥是被抓去了火星上學,而不是一夜就能飛回來的新加坡和英國,即使後續劇情會補上國外生活,也很難相信編劇能把這事圓回來。
槽點之二當然是哥哥們和李尖尖的感情戲。十年回國之後,哥哥們仿佛還活在小時候,轉眼間就強硬要求李尖尖和男友分手,接著又開啟了輪番表白模式。凌霄表現尤其驚人,十年不見,回來就摸頭拉手動手動腳,還偷親喝醉酒的李尖尖,電梯霸道壁咚,土味情話連番轟炸,設想如果不是宋威龍那張年輕帥氣的臉,恐怕早就被網友罵為流氓行徑;小哥賀子秋也在莊北一通分析下「覺醒」了,想要和李尖尖在一個戶口本上……
槽點之三是開啟了混亂的多角戀修羅場,CP大亂燉模式。以李尖尖為中心,她身邊的所有人都加入了這場混亂的戀愛大戲中——李尖尖找了男朋友,凌霄、賀子秋喜歡李尖尖,齊明月小時候喜歡子秋長大了喜歡凌霄,莊北喜歡齊明月,唐燦喜歡莊北,三角戀都不夠,觀眾都得數著手指頭算這各方勢力了。
齊明月的人設也在這場亂戰中崩塌,開啟了「閨蜜撕逼」的新戰役。話說回來這個誤會也足夠狗血,個性敏感的凌霄,難道覺察不到齊明月的心意?李尖尖到底能夠遲鈍成什麼樣,才會一點覺察不到男女之間的特殊動作?
在幾大槽點出現後,《以家人之名》的其他缺點也更加暴露,比如凌霄媽媽、賀梅,齊明月媽媽幾個母親角色要麼永遠極端到像精神病人,要麼就是「工具人」角色。《以家人之名》的收視率和熱度雖然沒有明顯下滑,但也自此失去了成為佳作的可能性。
從驚豔開局到流於俗套,國劇高開低走翻車為哪般?
上面說到,《以家人之名》的成功源自於找到了一個極好的切入口。那它的失敗之處,就是用極沒有想像力的廉價劇情展開,揮霍了自己的先天優勢。國內青春愛情家庭題材的劇集往往被網友談及對比《請回答1988》,德善不也是和阿澤、正煥、善宇都有過情感糾葛?為什麼一邊往往讓人覺得狗血,另一邊卻將情感演繹得更為自然?
個人認為,這一區別根源在於國劇對題材概念的利用太「粗暴」,人物並非首先作為一個獨立、真實的人物存在,而是為劇情概念中的噱頭而服務。
《以家人之名》中的兄妹,《下一站幸福》中三十歲沒談過戀愛的女性,《三十而已》中的奢侈品櫃姐、高學歷家庭主婦、超級小三——所有的人物都有很強的「指代性」,讓觀眾參與角色扮演,並以各種誇張化的劇情設計激發大眾無休止、無結論的爭吵。就像《以家人之名》第一個火起來的並不是別人,而是永遠歇斯底裡的陳婷在微博上被群嘲。
這些劇往往開始於一個新穎的、受眾目標明確的「概念」,但最終終結於司空見慣的狗血。
《三十而已》開局表現非常新穎,當時讀娛君曾經寫道:傳統「大女主」已經進入觀眾審美疲勞階段,而《都挺好》和《歡樂頌1、2》已經在熱度上證明了現實社會話題的強大傳播力,但這兩部作品也帶來了新的問題——過於標籤化誇大化地迎合矛盾話題,在挑起觀眾爭論的點上進行集中和放大,這是用過了力的……女性群體的內容消費喜好並不會止步於對群體的「無腦討好」,不狗血,不瑪麗蘇的劇也會獲得更多的用戶好感。
《以家人之名》也是這樣的半吊子的題材創新。看到李尖尖和哥哥們展開愛情戲後,這部劇分明更像一部甜寵劇,與最初宣傳的「血緣不是判斷親情的唯一方式」、簡介裡的「在不同關係的愛中,他們教會了自己成長,明晰了自己的內心一唯有直面原生家庭的影響,以家人之名相互治癒,才能清醒無畏的走下去, 成為更好的自己」已經是完全不同的路子。
無論是李海潮家庭的溫情治癒,還是凌霄家庭反映的社會問題,又或是時代變遷後三兄妹的現實職場走向,哪一條深挖下去都可能成就一部不輸給《隱秘的角落》的新型作品,但很明顯,劇方選擇了更保險的做法。
國產電視劇的精品化趨勢是明顯的,對服化道、演員演技要求已經成為起步標準。隨著網絡渠道影響力逐漸擴大,觸及用戶的渠道逐漸多元,短視頻等新興平臺成為內容宣發重要渠道後,劇集內容的創新、優點能夠最大程度得到傳播,但同時,劇火之前「名場面先火」也仿佛成了新的定律,反過來影響了劇集的許多內容設置走向極端化,以刻意設置的話題試圖激發大眾自發參與傳播的動力。
大眾需求顯然對「霸道總裁愛上我」「校園甜寵」「職場升級」等大方向題材已然陷入審美疲勞。《都挺好》《以家人之名》《三十而已》等劇是首先在「主題要素」上有了貼近現實話題的創新,讓大眾有了新鮮感和代入感。
但隨著劇情進展,單憑「主題要素」創新並不能保證整劇劇情一定被大眾所熱衷,動輒40集~50集的長度,也無法像季播劇一樣即時收集觀眾反饋來決定製作方向。於是「談戀愛」和「造矛盾」,就成了多數劇集填充內容的的永恆「最佳工具」。
話說回來,即使是劇情走向狗血後豆瓣評分斷崖下跌,《以家人之名》在湖南衛視的收視率仍然穩定保持在2%上下,可見在不少觀眾那裡,「狗血」也是另一種日常必須的標準產品。這一點相信製作方和平臺方也是心知肚明,和湖南衛視上一部高開低走的《下一站幸福》同一編劇,同一主演,《以家人之名》的命運或許也早在預料之中吧。
但這終究是讓人覺得可惜的。好好的題材,好好的李爸、凌爸組成的有愛溫情的家庭故事,就這麼被又一部平淡無奇的「你愛我我愛他他愛她」接管取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