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珊瑚:海水溫度升高 北部灣大量珊瑚白化面臨死亡

2020-12-24 新華網客戶端

「白茫茫的一片,連魚都沒有了,靜悄悄的,特別恐怖。」

9月2日,海南島西北部珊瑚白化的發現者、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副研究員李元超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描述他當時在海底看到的景象。

珊瑚礁被譽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為豐富多樣的海洋生物提供了繁衍生息場所,同時也被認為是非常敏感的生態系統之一。

2020年8月,多地科研人員和環保人士發現,海南島西北部海域出現大片珊瑚白化,有學者稱其規模和白化程度「史上罕見」。此外,雷州半島西部和廣西潿洲島等區域也發生了大面積珊瑚白化。

珊瑚白化,意味著珊瑚體內為其供給能量的共生藻離開或死亡。如果白化嚴重,珊瑚最終會因為缺乏營養供應而死亡,進而導致珊瑚礁的退化甚至消失。

李元超介紹,通過監測判斷,海南島西北部、臨高近海域的珊瑚死亡率在86%以上,不到20%的珊瑚仍保留有水螅體,存在恢復的可能性。但由於近期海域水溫長期居高不下,珊瑚存活的可能性近乎渺茫。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受白化影響的大多數珊瑚原本就是耐受品種。

據多名科研人員推測,此次多地大規模珊瑚白化的直接原因是南海海水溫度過高——接近或超過30℃。而海水之所以持續高溫,或與今年的厄爾尼諾事件和北部灣地區颱風偏少緊密相關。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數據顯示,8月上旬,海南島西北部及雷州半島西部的海水熱度數值高升,珊瑚白化預警已達到最高值。

9月4日,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最新預測,南海海溫未來一周比往年同期平均偏高0.6℃左右。

事實上,全球氣候變化和頻繁的人類活動幹擾一直是珊瑚礁面臨的重要挑戰。近年來,珊瑚在全球出現白化的頻率越來越高,保護珊瑚礁的工作也愈發緊迫。

堪稱北部灣歷史最嚴重白化

8月上旬,李元超在海南島西北部臨高海域參加某項目調研時,在水下拍到了大面積的珊瑚白化,那裡的景象甚至讓他感到「恐怖」,白茫茫的一片,連魚都沒有了,靜悄悄的。

李元超說,儘管濱珊瑚原本的顏色並不鮮豔,但「至少還有點顏色」,而現在「除了白色什麼都沒有」。

珊瑚的斑斕色彩是由體內不同種類蟲黃藻的顏色而決定,它們與珊瑚互惠共存:珊瑚蟲代謝為其提供光合作用必需的二氧化碳、氮和磷,蟲黃藻則通過光合作用為珊瑚補充能量。

當溫度、鹽分等環境因素發生異常變化時,蟲黃藻可能會離開珊瑚或者直接死亡,此時珊瑚就會呈現出白色,俗稱「白化」。如果環境短期內可以得到改善,蟲黃藻有可能重新回到珊瑚中生長,珊瑚礁生態系統便有可能逐漸恢復正常功能。反之,珊瑚有可能死亡,甚至發生品種退化。

李元超估計,此次白化事件大約導致臨高海域86%的珊瑚死亡,局部區域白化率達100%,剩餘珊瑚由於保留了水螅體,還有逐漸恢復的可能:「但八月後面(海水)溫度還在一直升高,我估計也都死亡了。」

李元超是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副研究員,同時也是中國天平洋學會珊瑚礁分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珊瑚礁生態系統調查評價以及生態系統修復。

他說,與國內其他珊瑚礁相比,臨高海域的珊瑚以塊狀濱珊瑚為主。這種珊瑚形成的珊瑚礁特點是生物多樣性相對較低,同時對水溫和水質的耐受度卻更高。

海南大學海洋學院教授李秀保對此也表示驚訝和遺憾,他目前在南海海洋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

李秀保說,自己從未聽說過該區域出現大面積珊瑚白化。由於臨高海域的珊瑚在全球範圍內分布緯度偏高,按理說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更小,遭遇嚴重白化的機率「應該非常小才對」。

據李元超介紹,經多方確認,海南儋州、廣西潿洲島在7-8月也發生了大面積白化。

9月3日晚,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長期從事珊瑚礁研究和保育的王欣證實,廣西潿洲島附近的珊瑚白化程度雖然沒有海南高,但是所有造礁石珊瑚種類都出現了白化。造礁石珊瑚是礁石所構成的珊瑚品種,雖然僅佔所有珊瑚總數的小部分,卻有著最廣大的地理分布,是珊瑚礁生態系統的框架建造者。

甚至更北側的深圳近海海域也出現了比往年更嚴重的白化。深圳大鵬新區珊瑚保育志願者聯合會的理事長白小刺稱,深圳地區只有零星珊瑚發生白化,但該地區仍處於高風險白化預警階段。

李元超表示,此次大面積珊瑚白化可能是北部灣海域有歷史記錄以來最嚴重的一次。

公開資料顯示,珊瑚礁僅佔全球海洋面積的千分之二,但全球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都生活在其中,因此也被譽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不僅如此,珊瑚礁還可以削減海浪對岸堤的侵蝕,起到保護海岸線的作用,同時具有帶動潛水旅遊等重要經濟價值。

南海海溫自5月末較往年偏高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珊瑚熱度分布圖,8月上旬,海南島西北部及雷州半島西部的周熱度數值已接近或超過16,珊瑚白化預警已達到最高值。

李元超介紹,該數值在4以下表示水溫正常,超過4說明溫度偏高,但珊瑚還可以忍受,超過8便開始白化預警,而此次臨高海域已達到了16甚至17。對應實際水溫來看,往年水溫一般在26、27℃,今年水溫則接近或超過30℃。李元超了解到,甚至有科研人員發現,水面以下20多米深的區域水溫也高達30℃。

澎湃新聞記者查詢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官網,數據顯示,自今年5月23日起,南海表層海溫每周預報都比往年同期平均偏高0.2-0.5℃不等。8月末,該溫度預計比往年同期平均偏高0.6℃左右。

李元超分析認為,導致海溫偏高的原因首先是今年的厄爾尼諾氣候現象。這是氣候會使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還會因此造成全球氣候的變化。

國家氣候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9年11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持續維持厄爾尼諾狀態至2020年5月,根據有關判識標準,已形成厄爾尼諾事件(強度為弱)。

然而,這種弱厄爾尼諾卻出乎意料地造成了暖水堆積。2020年6月,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在中國氣象局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今年的厄爾尼諾是1951年以來最弱的厄爾尼諾事件,但其不按套路「出牌」,形成機理詭異,主要暖水中心偏西。2019年末赤道信風爆發後,曾激發季節內開爾文波,並進而激發暖水在赤道中太平洋的堆積,形成一次弱的「非典型性暖水事件」。

有趣的是,據周兵介紹,此次厄爾尼諾僅在國內和美國的業務系統中得到承認,更多國家並未宣布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

除了厄爾尼諾氣候影響,李元超還指出,今年颱風不僅來得遲,生成之後還直接向北行進,沒有能夠直接進入北部灣,也就無法給海水提供降溫的契機。

為何今年的颱風比以往來得更晚?中科院曾公開解釋認為,今年自入夏以來,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偏強、偏南,颱風生成地以下沉氣流為主,對流較弱;同時,南半球跨赤道氣流偏弱,也削弱了對流發展;而西太副壓由於太靠近赤道的緣故,也難以提供颱風生成必需的地轉偏向力。因此導致今年8月之前颱風生成和登陸均偏少。

此外,有研究顯示,北部灣缺少上升流,其潮流形式也容易在海南島西北方向形成閉合環流,從而降低水交換速度,而這些都是導致北部灣局部海域出現長時間高溫的潛在因素。

李秀保表示,目前仍難以確定海溫高背後的所有原因,不過缺乏足量颱風和上升流,應該是此次大規模珊瑚白化不容忽視的原因。其中一項佐證是,海南島東部和南部的珊瑚此次倖免於難,便受益於夏季上升流的緩衝降溫作用。

保護珊瑚,時間愈發緊迫

對於此次白化事件,李秀保認為公眾無需恐慌,因為珊瑚白化已經在全球範圍內持續二十多年:「但問題本身是非常嚴重的,說明以前不是問題的,現在也是問題了,應該持續做的事就是保護。」

李秀保介紹,全球範圍內共發生過三次世界級規模大白化,第一次在1997,第二次在2010年,第三次自2015年開始,至今陸陸續續仍沒有完全停止。三次白化的程度一次比一次嚴重,發生的頻率也越來越高,意味著珊瑚白化已成為一種大趨勢,留給人類保護珊瑚的時間也越來越緊迫。

以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澳大利亞大堡礁為例,大堡礁近年來已出現顯著退化趨勢。2020年4月,澳大利亞科研人員發布消息稱,3月底曾發現大堡礁北部和中部出現大面積白化,尤其在南部首次發現了大規模白化。研究人員認為,這是由海水溫度變化等原因導致的白化,全球氣候變暖仍是珊瑚面臨的重大威脅。

「其實就是溫室氣體太多,全球目前都非常重視,但解決起來很難,跟地方經濟發展息息相關,某個國家或區域採取非常有效的措施是非常難的。」李秀保說。

他表示,減少漁業活動和人類幹擾,使生態系統更加平衡,是更容易做到的事,尤其在國內。由於國內珊瑚礁位於世界珊瑚礁分布的北部邊緣地區,離赤道較遠,因此氣候變化引起的直接影響,往往沒有沿海利用開發導致水質變差和生態系統失衡帶來的影響大。

李秀保舉例稱,比如過度捕撈海洋生物(包括珊瑚礁生態系統內的功能性生物),會造成草食性生物量大幅減少,從而導致海洋藻類大量繁殖,加劇藻類與珊瑚爭奪棲息地,最終使生態系統嚴重失衡;再比如,大量海洋養殖會增加營養鹽濃度,此舉也會造成大型海藻增多,阻礙珊瑚的健康生長或自然恢復;以及各類海洋工程,可能會引起海水渾濁,如果顆粒物不斷在珊瑚表面沉積,會導致珊瑚窒息死亡。而水質變差、生態系統失衡後,還有一種名為「長棘海星」的生物也有可能暴發,它們會大量啃食珊瑚,造成珊瑚大量死亡。

不僅如此,李秀保和李元超均提到,水質條件和生態系統平衡程度,也可能會影響珊瑚對溫度等氣候環境的耐受性。

李元超建議,海洋利用開發應能免就免,不得不的情況下適度開發,並儘量採用輪換機制,比如定期更換開發利用的地點或時間。他說,該做法實際上已被國內多項規劃納入,但具體落實情況仍與保護初衷存在差距,公眾觀念仍有待轉變。

李元超曾採集了少量此次尚未死亡的珊瑚,請海南大學用離體培養的蟲黃藻嘗試感染珊瑚,讓兩者重新共生恢復生長。但他對此並不抱太大希望:「野外溫度還在不停升高,能挽救多少呢?我們能做的也只有跟蹤監測了。」

截至發稿,國家海洋預報臺發布9月4日最新預報,南海表層海溫較往年同期平均偏高0.7℃,比上周又上升了0.1℃。

相關焦點

  • 海水溫度升高 大堡礁五年內出現第三次大規模珊瑚白化
    由於氣候變化導致海水溫度升高,澳大利亞大堡礁在五年內發生第三次大規模白化現象。大堡礁四分之一的區域出現了嚴重白化。氣候變化仍是珊瑚礁面臨的最大挑戰。大約25%的珊瑚礁嚴重白化,這意味著每個珊瑚礁上超過60%的珊瑚已經白化。
  • 大堡礁5年內遭受第三次珊瑚白化
    由於海洋溫度升高,澳大利亞東北沿海的大堡礁部分地區再次受到珊瑚白化的打擊,這是過去五年來第三次五彩石珊瑚褪色。大堡礁海洋公園管理局周四表示,空中監視顯示,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的一些南部地區以及先前大部分或大部分為空地的區域已被中度甚至重度漂白。
  • 新研究:白化珊瑚垂死前發出的螢光色 是對抗死亡的生存技能
    由於氣候變化的關係,海洋熱浪幾乎每年都會造成大規模的珊瑚白化,威脅著全世界的珊瑚礁。珊瑚和它們細胞內的蟲黃藻(zooxanthellae)是互利共生的關係。蟲黃藻透過與珊瑚共生獲得養分和二氧化碳,而珊瑚則因蟲黃藻行光合作用獲得能量。
  • 科學家預測,到2100年所有的珊瑚將消失,到2045年人類將無力挽救
    成千上萬的物種不得不去適應這一切,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鐵一樣的法則之下,其中一些物種也許會崛起,另一些物種則會面臨被淘汰的命運。地球上有一類生物已經走在被淘汰的路上了,那就是珊瑚。最近,2020年海洋科學會議上的一項新研究預測,到2100年,珊瑚這種物種很可能會從地球上完全消失。
  • 雙語閱讀:大堡礁五年內出現第三次大規模珊瑚白化
    休斯說,先前的觀察顯示,這種程度的白化會導致珊瑚的「高死亡率」。1998年、2002年、2016年、2017年和2020年,大堡礁共經歷了五次大規模的白化,都是由全球變暖導致的海洋溫度上升造成的。休斯說,今年,大堡礁北部和中部地區的珊瑚死亡水平可能達不到往年的水平,但部分原因是之前的白化暴發已經導致耐熱性較差的珊瑚死亡。The 2020 bleaching was second only to 2016 for severity, Hughes said.休斯表示,2020年的白化嚴重程度僅次於2016年。
  • 澳大利亞「大堡礁普查」 發現近30年來珊瑚減少了一半
    澳大利亞「大堡礁普查」 發現近30年來珊瑚減少了一半
  • 雙語|1995年以來,澳大利亞大堡礁珊瑚減少逾50%
    尤其在2016年和2017年大堡礁發生大規模珊瑚白化後,珊瑚數量銳減,今年也出現了更大規模白化現象。"There is no time to lose - we must sharply decreas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SAP," the researchers said.
  • 深海璀璨—拯救世界珊瑚礁:肯·內迪邁爾和珊瑚修復基金會的故事
    深海璀璨——拯救世界珊瑚礁:肯·內迪邁爾和珊瑚修復基金會的故事《深海璀璨——拯救世界珊瑚礁》講述了美國珊瑚修復基金會創始人、海洋英雄肯·內迪邁爾的真實故事,集人物傳記和科普知識於一體。肯·內迪邁爾從小喜歡海洋,並且迷上了色彩絢爛、形態各異的珊瑚。然而,珊瑚的白化現象日益嚴重。成年後,肯和女兒發現,可以通過移植珊瑚的方式來培育更多的珊瑚。
  • 身負特殊使命 侶行夫婦發起「珊瑚海圓夢計劃」
    11月20日,他們出發美麗的「東方夏威夷」海南三亞,完成了一項特殊使命——「珊瑚海圓夢計劃」。 珊瑚礁被譽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為豐富多樣的海洋生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場所,同時,珊瑚礁也被認為是非常敏感的生態系統之一。在過去的30年間,全球變暖導致的珊瑚白化現象,已經使世界範圍損失了19%的珊瑚礁。
  • 寶可夢No.222,No.864——太陽珊瑚,魔靈珊瑚
    這裡介紹下現代和古代的珊瑚家族——太陽珊瑚,魔靈珊瑚。太陽珊瑚太陽珊瑚有兩種樣子,一種是現代生活在溫暖海水裡的水屬性和巖石屬性的太陽珊瑚,而另一種則是曾經棲息在古代的大海,在伽勒爾地區重生為幽靈屬性寶可夢,會在昔日住處徘徊的伽勒爾樣子的太陽珊瑚。
  • 為強調氣候變化,澳大利亞設計師提議「白化珊瑚色」為明年年度色
    依據設計網站 Dezeen 的報導,澳大利亞的設計工作室 Jack and Huei 提出應該讓「白化珊瑚色(bleached coral)」作為 2020 年的年度顏色,認為這樣可以使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一個事實,就是由於氣候變暖,澳大利亞的、以及全球的珊瑚面臨嚴重的白化、死亡的威脅。
  • 珊瑚自救漂白成神奇霓虹色,卻仍是令人心碎的最後嬌豔
    全球變暖導致海洋升溫,四分之一海洋物種的棲息地珊瑚礁首當其衝,正在不斷漂白死去,海洋生態環境面臨嚴重威脅,我們的海鮮供應也岌岌可危。然而從10年前開始,科學家們就發現,有些珊瑚竟然神秘地漂白成不可思議的霓虹色而繼續生存下來,科學家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
  • 跟著央視《讀書》,了解珊瑚衛士陳償的故事|薦書
    這本由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何宇紅所著的《珊瑚衛士陳償》,在主持人清朗的誦讀中,向大家傳播著愛與正能量。讓我們跟著主持人的講解,來了解這位珊瑚衛士的故事吧。2006年,陳償博士後畢業,謝絕了導師的挽留、瑞典政府的高薪聘請和優厚的生活條件,選擇回國,在西沙群島興建永興島海洋站,專門從事珊瑚研究保護工作。
  • 世界海洋日官方行動 —— iLab帶你去潿洲島種珊瑚
    在完整的海洋生態系統中,珊瑚對海洋生物的多樣性起著重要作用,是魚類的庇護所,是海底生物繁衍的棲息地,鯨鯊會從珊瑚礁上遊弋而過,尼莫會從珊瑚群裡玩捉迷藏。它不僅是「海洋的熱帶雨林」,所提取的某些植物成分對治療人類癌症起重要作用。  珊瑚很美,也很脆弱,人類的一個不經意的舉動就能夠把它置於萬劫不復之地。在過去的30年,大堡礁失去了50%的珊瑚。
  • Psammocora珊瑚,一種從未聽說過的新型珊瑚
    但我想即使是下海幾十年的老魚友也不敢說他們熟悉每一個珊瑚,但這也是玩水族館的樂趣所在,總有未知的生物等著我們去探索,也許有一天,你會遇到你覺得最完美的珊瑚。當我還是下海的時候,我總是在尋找最完美的珊瑚,我在珊瑚商店購物時發現的,這種珊瑚被稱為Psammocora,從第一眼看到他,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雖然其他的海水玩家對他沒有興趣,也一無所知,但我可以和更多的人分享他的美,讓大家知道Psammocora。
  • 《寶可夢》圖鑑補充:遠古太陽珊瑚的轉變——伽勒爾太陽珊瑚
    ,就讓我們來看看伽勒爾地區的太陽珊瑚是怎樣的一隻寶可夢吧。,因為官圖伽勒爾太陽珊瑚和普通太陽珊瑚動作是一樣的,看起來就像是普通太陽珊瑚去世後變成的,,相較於普通的太陽珊瑚,伽勒爾地區的太陽珊瑚在種族值上主要偏向雙耐,而且因為在伽勒爾地區太陽珊瑚有了進化型,所以輝石就成為了太陽珊瑚可以選擇的一個道具,盾向伽勒爾太陽珊瑚的用法就普及了起來,也因為有著幽靈系,所以可以學到像鬼火這樣的幹擾技能,配合其它的輸出消耗手段的話太陽珊瑚是典型的賴場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