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會嘉賓合影 主辦方供圖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張娓 通訊員張曉磊)9月27日,中華日本學會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承辦的中華日本學會2020年年會暨「從平成到令和:日本的發展歷程與未來展望」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中日友好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前駐日大使程永華出席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並做主旨演講。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顧濤、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黨委書記劉玉宏出席開幕式並致辭。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黃大慧主持開幕式。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清華大學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出席本次年會。
程永華在開幕式致辭中指出,我們應積極謀劃引領後安倍時代的中日關係。中日是搬不走的鄰居,中日關係的重要性不因一時一事而改變。發展長期穩定,友好合作的中日關係,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中日雙方應以日本新政權上臺為契機,進一步排除幹擾,保持定力,共同推動兩國關係沿著正確軌道行穩致遠。一是積極引領,積累政治互信;二是深入開展各領域的務實合作;三是持續大力開展人文交流;四是彰顯地區和國際擔當。
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胡令遠、東北師範大學副校長韓東育、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黃大慧在會議主題報告環節中分別作題為「平成回望與日本研究的邏輯起點」「關於兩種『日本學』的問題」「東亞視域下的中日關係:回顧與展望」的學術演講。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初曉波教授主持了此環節。
胡令遠通過回望平成時代,認為有三個歷史性轉變值得關注。一為甲午戰爭以來中日兩國綜合實力發生歷史性變化,而對中國崛起難以適應從而採取制衡戰略的日本,在平成末期也不得不調整這一戰略,中日關係重回正軌。另外,在位時一再強調日本需要反省歷史的明仁天皇,作為日本國民統合的象徵之新形象,在平成時代「定著」化,天皇形象所發生的歷史性轉變,可以看作是戰後日本和平憲法的成功之處。
韓東育提出了中國的「日本學」和在中國的「日本學」兩種日本研究方法的問題,從學術史的視角對兩種方法進行了反思和評估,展望了對第三種「日本學」研究方法的預期。
黃大慧將中日關係放在東亞視域下進行回顧與展望,認為在複雜多變的地區形勢下,隨著「東亞」這一多邊地緣概念的變遷,中日逐漸形成了一種在東亞地區動態博弈的競合關係,既有相互競爭,也有彼此合作。
楊伯江認為,我們應將日本問題研究放到對外關係整體中進行研究、設計和思考,辯證把握兩對關係,一是發現日本研究的獨立價值,中日關係不是中美關係的單純從屬變量,美國的對華認知很大程度上是由日本這樣的我周邊國家幫助塑造的;二是結合國際關係整體和對外戰略大局,在把握時代潮流和綜合實力對比的前提下研究中日關係,即全球化背景下雙邊關係的多邊化趨勢。總之,日本研究方興未艾,未來還有漫漫長路要走,但我們有信心贏得挑戰。
本次會議設置了分科會環節,學者們在政治外交安全(一)、政治外交安全(二)、經濟社會、歷史文化四個分科會中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討論,並由各分科會代表向大會作了成果匯報。大會閉幕式由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胡澎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所長、中華日本學會常務副會長楊伯江研究員作會議總結。楊伯江代表第七屆中華日本學會領導班子向過去五年學會領導班子的工作表示感謝和敬意,並提出了下一步學會確定的2021年4月將在南京大學舉辦2021年會暨以「中日美關係研究」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及以學會為平臺推動中國社科院國際學部文集(《變化中的日本與世界》)和《日本大事典》編纂等八項工作。
開幕式前,中華日本學會舉行會員代表大會,會議由第六屆中華日本學會副會長胡令遠教授主持,常務副會長高洪研究員、學會財務部部長金華分別作第六屆理事會工作和財務工作匯報,副會長楊伯江研究員作工作流程及相關安排的說明、作學會章程修訂工作的說明,隨後大會討論並表決通過學會章程、投票選舉了新一屆理事會成員,選舉高洪為中華日本學會會長,楊伯江為常務副會長(法人代表),韓東育、胡繼平、胡令遠、黃大慧、賈慶國、劉嶽兵、宋金文、修剛、朱峰為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