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山多、水多,基建難度高、成本高,因此也被很多網友調侃為中國基建狂魔。去年湖南百強企業中,前4名有2個是建築企業。
1978年,湖南公路裡程僅59500公裡,2018年卻達到239700公裡,40年增長4倍。如今,湖南已形成以「六縱六橫」高速公路為骨架、國省道為幹線、縣鄉道為脈絡的公路網絡。
如此成績,來得並不容易。湖南隆回縣中洲村,四面環水、水外環山,宛如世外桃源。但山水賜予中洲村靈氣的同時,也隔斷它與外界的聯通,阻礙當地發展。架橋修路,成為村民世世代代的期盼。
2018年9月,國家出手,中洲赧水大橋立項,總投資1037萬元,今年7月建成一座長183.66米的大橋。貧困村架起幸福橋,天塹變通途,中洲村的交通格局被徹底改變。
此後,中洲許多年輕人相繼回村創業,黑木耳基地、柚子園、現代生態農業示範基地等產業,像雨後春筍般冒出。每到節假日,越來越多人來中洲體驗現場採摘的樂趣,感受田園風光的魅力。
經濟發展,基建先行,中州這種情況,在湖南並不是個例。路修到村民家門口,電線、網線牽進家家戶戶,在方便鄉親們生活的同時,也能加速農貨出山,促進經濟發展。
甚至,農產品還能通過網際網路賣去全國各地。幾個月前,湖南江永、新化、宜章等地的縣長就給農民做表率,通過直播為當地特色農產品代言,吸引126萬網友圍觀搶購。部分特色農產品首次「觸電」,線上成交額超過線下。
當然,不僅是方便賣貨,基建完善後,很多先進農業技術也被帶到農村。在湖南,有人部署智能蜂箱,用手機追蹤蜜蜂軌跡,實現蜂業蜂蜜單品產業的數位化、智能化。當地一位大爺直呼「活久見」,沒曾想手機上就能養蜂。
值得注意的是,該技術還被帶到國際農業大賽上,和美國人PK。在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導浙大、拼多多推動的「2020全球農創客大賽」上,中國的「數位化養蜂項目」和「Mi Terro-食物蛋白提取保鮮膜項目」獲二等獎,先進程度直追美國。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比賽得到的經驗和模式,還有機會複製到更多中國農村去,以此改變更多農民的傳統耕作模式,讓他們享受到農業科技發展帶來的紅利。
如今,湖南正快馬加鞭推進「新基建」,今年前9個月,已建成5G基站2.1萬多個。可以想像,當AI、5G等技術將農業、農民「武裝」起來,不止湖南,更多的農業大省也要騰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