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木蘭是「刺頭」
羊城晚報記者 胡廣欣 實習生 李昀澤
在迪士尼真人版《花木蘭》頗受關注的當下,國產動畫電影《木蘭:橫空出世》也將於今年國慶檔登陸院線。除了同樣以中國傳統人物花木蘭為主角之外,這兩部電影之間沒有任何關係:《木蘭:橫空出世》的背後是一支廣東團隊,他們用五年時間完成了這部90分鐘的三維動畫電影。
廣東走出了「喜羊羊」「熊出沒」「豬豬俠」等知名動畫IP,卻始終逃脫不出「低幼化」的桎梏。《木蘭:橫空出世》終於趕上近年國漫的潮流,做出一部以成年觀眾為目標群體的動畫。中國傳統人物那麼多,為什麼選擇拍花木蘭?迪士尼讓花木蘭聞名全球,我們的國產動畫電影又該如何「出海」?近日,該片出品人陳晴、策劃人劉純接受了羊城晚報記者的專訪。
蹭迪士尼熱度?製作歷時五年
迪士尼真人電影《花木蘭》即將在9月4日登陸流媒體Disney+,國內預計在8月至9月上映,與《木蘭:橫空出世》的檔期非常接近。但《木蘭:橫空出世》的項目早在2015年已經立項。劉純表示:「外界有很多聲音說,我們是不是看了迪士尼真人版《花木蘭》所以才想做這部電影?其實做一個電影是要好幾年的,動畫的製作周期也長於真人電影。」
《木蘭:橫空出世》製作歷時五年,今年年初拿到上映許可證。劉純說:「通常而言,國際大片的前期大概是兩到三年,後期約十八個月,或者更長。《木蘭:橫空出世》頭兩年半都在做前期,包括劇本創作,角色、場景、道具設計以及分鏡打磨。我們這次是按一個標準的國際大片製作周期來走的。」
預告片中呈現的木蘭,有別於以往忍辱負重的孝女形象,是一個叛逆的「刺頭」。劉純說:「她最初並不是自願從軍的,因此我們覺得,她一開始並不是英雄,只是一個普通的女孩子;另外,她在軍中不僅要防止別人識破自己的身份,還要建功立業,絕對不會是一個單純的乖乖女。」《木蘭:橫空出世》最「中國」的部分在於對「為家爭光」的展現,劉純說:「西方價值觀強調『我為我自己奮鬥』,中國價值觀則更在乎『我為家裡奮鬥』。這種價值觀幾千年來沒變過,只是不同年代的實現方式不同,以前可能是嫁個好人家,現在可能是找個好工作。我們希望把古代女性和現代女性的價值觀統一到木蘭這個人物上。」
傳統IP受寵,國漫還「在路上」
《西遊記之大聖歸來》裡暴躁衝動的悟空、《哪吒之魔童降世》裡「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木蘭:橫空出世》裡大喊「我要立下軍功,為花家長臉」的木蘭,近年多部國產動畫電影都嘗試用現代人的視角重新詮釋中國傳統人物。在《木蘭:橫空出世》出品人陳晴看來,這是國產動畫從業者逐漸摸索出來的共識:「我們沒有辦法迴避殘酷的市場現實。之前有挺多質量不錯的動畫電影,但因為IP知名度不夠,在市場上被淹沒了。就國內目前的情況而言,不是大IP就很難形成好票房。」但他也認為原創IP非常重要:「公有IP總會有耗盡的時候。我們也在積累力量進行原創IP的開發創作,這是我們做動畫的目標。」
「國漫」被討論得熱火朝天,但這個概念真正受到市場關注也不過是近四五年的事。2015年上映的《大聖歸來》收穫了9.56億元票房,刷新國產動畫電影的票房紀錄,吸引了一批熱錢湧入動畫行業,陳晴稱:「這部片子的力量把動畫投資拉到以往幾倍的高度。在這之後的一段時間,人才都聚集到動畫電影行業了。」但在陳晴看來,《大聖歸來》也讓中國動畫人經歷了從看見曙光到希望破滅的過程,「在《大聖歸來》的鼓舞下,一些不具備創作能力的公司也獲得了投資,之後因為沒有紮實的故事,這些公司就黃掉了。到了2017年,國產動畫進入了低谷期。」四年後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把國產動畫帶到了50億元體量的票房,沒想到又遇到了疫情:「很多團隊本來準備年後做的大項目沒法進行,也有一些公司因為疫情而倒閉了,做動畫的人才又重新流回遊戲行業。」
儘管如此,多部國產動畫的成功的確為動漫產業贏得了市場的關注。但陳晴認為,國漫仍然「在路上」。他並不諱言如今的國產動畫很容易陷入模仿和借鑑的爭議中。「我認為目前的國產動畫帶有一點外國痕跡是正常的,因為三維動畫電影本身就源自美國,我們都受其影響。如果說真正純原創的『國漫』,那要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的《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在他看來,《大聖歸來》《哪吒》《白蛇:緣起》是國漫標杆,但總體而言國產動畫仍未形成統一的風格,「希望以後我們能夠逐步形成一套真正屬於國漫的體系,有一個共同目標,但有不同的表達手法。」
做動畫電影,不能只憋大招
《木蘭:橫空出世》的出品方是廣東金川文化。翻看金川文化的履歷,大多是《美人魚之海盜來襲》《白雪公主之神秘爸爸》《新灰姑娘》等以西方童話為基礎的動畫電影,畫面風格非常「迪士尼」。《木蘭:橫空出世》是該公司首部以中國傳統故事為題材的作品,也是公司成立以來投資最大的項目。
跟許多廣東公司一樣,金川文化非常務實。劉純坦言不能把整個公司都賭在一部片子上,「業內也有同行,幾年憋一個大招,就指望這個片子的票房,結果就賭輸了。像《哪吒》這樣賭贏的例子屈指可數。」
金川文化找到一條比較保險的道路。公司目前的業務分成兩大塊:國外團隊主要負責歐美題材,金川文化在好萊塢設立了創作研發基地,與國外的動畫專家合作,同時進行全球版權銷售的探索;國內團隊則聚焦在中國傳統故事上,除了準備上映的《木蘭:橫空出世》,一部以敦煌飛天為題材的新作品也正在開發中。
《新灰姑娘》《白雪公主之神秘爸爸》等歐美題材的作品主攻海外市場,這些大多是中小體量的合家歡電影,為金川文化帶來較為穩定的資金以及大量海外發行經驗。海外有成熟的預售體系,可以降低動畫製作公司所承受的風險。項目前期,金川文化通過預告片、海報等物料尋找買家。通常買家會預付一個MG(minimum guarantee最低保障金額),如果最終票房高於MG的話,金川文化將持續獲得分紅。此做法不僅可以保障製作經費,同時也可以試探該項目的市場價值,有利於及時調整製作規模。這種可持續的盈利模式幫助公司平穩運行,也給了金川文化製作《木蘭:橫空出世》的底氣,劉純說:「我們在2015年籌備這個項目的時候,面向成年觀眾的國漫還沒有成功先例。但我覺得不管如何都要先把這個片子做出來。起碼我們可以將它賣到國外去,保證一定的收益。」
國漫想「出海」,得先完善體系
「我們跟國外的團隊合作,一方面想學學怎樣做一部更好的片子,另一方面也藉此探索國外發行渠道的開發和運營。」在與海外創作者和買家打交道的過程中,陳晴對「國漫出海」也有了不少體會。一開始,公司拿中國傳統題材的項目跟海外談合作,沒想到完全談不攏:「在《大聖歸來》出來之前,我們就曾嘗試跟國外團隊商量做一個美猴王的故事,但很多外國人根本不知道孫悟空,這是非常出乎我意料的。所以我們選擇先做白雪公主、灰姑娘等他們熟悉的題材。」
「後來我們發現,只有木蘭是全世界都可以接受的。但這並不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輸出成功了,而是因為迪士尼在1998年做了《花木蘭》這部片子,並在全球進行推廣。」陳晴坦言,單靠一部作品,很難談文化輸出;國漫要「出海」,必須建立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想要進入國外市場,一定要有國際的發行渠道、宣發體系、還有知名的廠牌。假如當年《木蘭》不是迪士尼出品,不可能成為被全球廣泛接受的IP。中國觀眾覺得非常好的作品,外國觀眾不一定認可,他們認同的可能是更接近迪士尼、皮克斯的表達方式。這就是文化差異。迪士尼也面臨同樣的難題:一些在西方大受歡迎的作品,在中國則反響平平。當然也有《尋夢環遊記》《瘋狂動物城》等風靡全球的例子,我們其實也在尋找一個東西方都能接受的核心密碼,希望能找到一個全球通殺的機會。」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