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早上,我打開窗簾,看見有幾片銀杏葉飄落在窗臺上,不經意地向窗外看去,只見樓下幾株高高直直的銀杏樹不知何時已換上了一身金羽衣。
「滿地翻黃銀杏葉,忽驚天地告成功」。那黃燦燦的銀杏葉,最能觸動人的心弦,我再也坐不住了,匆匆下樓走到銀杏樹下。天空明淨,太陽初升,滿目金黃,一片燦爛。地面上鋪著一層厚厚的葉片,層層疊疊,而枝上葉子並不稀疏,在迎風飄舞,靈動如蝶。樹上樹下,連成一體,在朝陽的照射下,明亮得灼眼,明亮得讓人陶醉,明亮得讓人心生暖意。
這幾棵銀杏樹,給我們這個小區增添了無限的生氣和韻味。銀杏樹的皮是灰褐色的,上面有許多小疙瘩,用手摸上去有點糙,也很硬。銀杏樹的樹枝是從中間長出來,仿佛巨人的手臂,向四面八方伸展著。我俯身拾起幾枚銀杏葉細細端詳著,葉子兩面都是黃澄澄的,小巧玲瓏,就像是一把小扇子。銀杏葉的葉柄很長,葉面薄薄的,摸起來很光滑,聞起來有一股淡淡的清香。一葉的靜美,透著曾經無數的日月,冬日暖陽下閃著淺淺的光芒,讓人驚嘆,迷醉其中。
銀杏為高大的落葉喬目,生長緩慢,自然條件下從栽種到開花結果要二十多個春秋,四十年後才能大量結果,因此又把它稱作「公孫樹」,有「公種而孫得食」的含義。古人對銀杏樹投入了許多情思,在西漢時期稱銀杏為「枰」,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有「華楓枰櫨」和「長千仞,大連抱,誇條直暢,實葉葰楙」的描述,歌頌銀杏的古老雄壯和枝繁葉茂;在西晉時期,人們稱其為「平仲」,左思在《吳都賦》中有「平仲君梃,松梓古渡」的句子,對銀杏的挺拔蒼勁給予了讚美。在宋代,銀杏還有一個生動可愛的名字,叫「鴨腳」,這是古人根據銀杏葉的形狀與鴨掌相似,「象形化」命名的。歐陽修有詩為證:「鴨腳生江南,名實未相浮。絳囊因入貢,銀杏貴中州。」
銀杏是一種古老的植物,生命力頑強,大多數銀杏壽命可達三四千年,是樹中的老壽星,有「活化石」之稱。同時,銀杏還具有耐汙染、抗塵埃等功效,能夠淨化空氣,減少大氣層懸浮物含量,提高空氣品質。據說,二戰時,日本的原子彈爆炸中心萬物俱滅,唯有銀杏樹存活如舊。銀杏一年四季變換著不同的顏色,春季嫩綠淡雅,生機盎然,給大地增添生氣;夏季碧深濃韻,枝繁葉茂,給人們送來蔭涼,秋季一樹金黃,雍容華麗,給人美的享受;冬季葉落歸根,傲立霜雪,展示著它的堅韌與典雅。它集形態美、品質美、神奇美於一身,為名山大川,古剎廟宇,城鎮街道,村莊院落,增添了古樸滄桑和神秘色彩。
歷代文人墨客似乎對銀杏都有著說不清道不盡的喜愛之情。他們以銀杏為題材,或狀形,或詠葉,或贊果,託物言志,感悟人生,留下了許多佳作精品。「天師洞前有銀杏,羅列青城百八景。玲瓏高出白雲溪,蒼翠橫鋪孤鶴頂。」清末名人李善濟對青城山天師洞的那棵古銀杏的描寫細緻入微,同時又表現了銀杏的雄姿和氣勢,字裡行間充滿了對銀杏的崇敬和熱愛,讀來令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蘇軾在銀杏盛果時曾欣然命筆:「四壁峰山,滿目清秀如畫;一樹擎天,圈圈點點文章。」將銀杏果比喻為奇妙文章,表達了對銀杏樹的敬慕和對銀杏果的喜愛。詩人楊萬裡在品嘗了香醇的銀杏果之後,寫下的《銀杏》:「深灰淺火略相遭,小苦微甘韻最高。未必雞頭如鴨腳,不妨銀杏伴金桃。」反映了古人的生活情趣,彰顯著日常生活的興味和愜意。李清照則借物抒情,在《瑞鷓鴿﹒雙銀杏》中寫道:「風韻雍容未甚都,尊前柑橘可為奴。誰憐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以「雙銀杏」比喻夫婦心心相印,既讚美了銀杏高貴典雅的品格,又歌頌了兩情相悅的美好愛情,讀來感人至深。而郭沫若對銀杏更是鍾愛有加。他曾讚美銀杏樹為「國樹」,在他的《銀杏》一文中,我們就能感受到他的深切熱愛。從「銀杏,我思念你」到「你是真應該稱為中國的國樹的呀,我是喜歡你,我特別的喜歡你」,再到「銀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國人單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總有能更加愛慕你的一天」,從中仿佛能看到郭老先生在一棵銀杏樹下流連忘返。
銀杏是詩意的,是浪漫的,是令人陶醉的。在它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春的新生,夏的繁茂,秋的燦爛,冬的靜美。在我生活的這座小城,也經常能看到銀杏高聳入雲的身影。入冬後,上班途中,經過翠竹路時,行道樹中,那一排排滿樹金黃的銀杏,展現出令人驚豔的絢麗美景。初冬的暖陽透過銀杏樹的枝葉,折射出美麗的斑駁光影,金色的扇形葉在風中旋轉飄零,街道路面一地金黃,街邊樹下的行人,街頭盛裝合影的大媽大嫂,俯身撿拾落葉的老人、小孩構成一幅油墨重彩的城市畫卷。在我們湘南的雙牌桐子坳村,更是富有童話般的美麗。去年初冬,我和友人一起去那裡看銀杏,一走進村口,放眼望去,一棵棵蟠龍凌雲般的銀杏闖入視野,房前屋後,落葉紛飛,樹上樹下,一片金黃,黃得通透純正,黃得氣勢逼人。「村在林中,房在樹下」,滿村盡帶「黃金甲」,一株株珍貴的百年銀杏樹,在肆意揮灑著初冬的美,讓這個小村莊顯得古樸和深邃,盡顯詩情畫意。有一年深秋,我還曾慕名去新田高佛庵一睹了那棵近3000年樹齡的銀杏王的風採。這棵銀杏高達60餘米,樹幹胸徑約4米,樹圍近12米,樹冠覆蓋面積達480餘平方米,真如李善濟所描繪的那樣:「狀如虯怒遠飛揚,勢如蠖曲時起伏。姿如鳳舞雲千霄,氣如龍蟠棲巖谷。盤根錯節幾經秋,欲考年輪空躑躅。」我在樹下盤恆良久,它那蒼勁的體魄,獨特的性格、清奇的風骨,令人震撼,敬畏和熱愛從心底油然而生。
銀杏的一生確實漫長,在鬥轉星移的數千年間,它慢慢儲存力量,不慌不忙,不急不躁,不爭不搶,不喜不憂,一點一點的漸漸長大,最後成為巨冠參天的大樹,並以氣宇軒昂之態站立成永恆之姿,是一個很神聖的循序漸進的生命歷程。它們經歷過風吹雨打和滄海桑田,見慣了陰晴圓缺和生離死別,還有絡繹不絕的世態人情。相比這些動輒幾百歲、上千歲的古樹,人是多麼渺小,多麼脆弱,人的一生又是多麼短暫啊!面對這些從容而安靜,沉著而優雅,古樸而堅強的大樹,總是急於求成,急功進利,爭強好勝,爭先恐後的人們,又能從它們身上得到什麼啟發呢?
鳥啼葉落,樹上「嘰嘰喳喳」的鳥叫聲打斷了我的沉思。太陽漸漸升高了,一陣寒風吹來,樹上的黃葉宛如一隻只美麗的黃蝴蝶在空中翩翩飛舞,最後飛落在草地上,也飛落在我的心坎裡。「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我想,在明年暖洋洋的春天裡,一定有這些落葉欣慰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