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語:一些專業技能,還是要好好學習一下才行,收藏了,以後肯定用的著
下文轉載自作者:黑湖智造
導 讀談談對SaaS協同軟體和傳統MES的看法。作者:Max,廣東省工業網際網路專家委員會專家
這幾年給大家做製造業數位化轉型的諮詢,接觸到一大批很有想法的企業家們,也結識了不少朋友。
比起前兩年,今年朋友們明顯對於數位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們對於SaaS化產品的問題與思考也更加具體和實際,我簡單整理了一下最常聽到的共性問題,與大家分享一下:
1. 定製化軟體和SaaS的微服務有什麼區別?
2. SaaS能不能定製化開發?
3. 雲端部署還是本地部署?
4. 數據上雲安不安全?
5. 上了系統不好用怎麼辦?
6. 上雲/數位化轉型到底有什麼好處?
……
對於尋求數位化轉型的企業來說,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是項目開始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下面我從3個方面對比一下傳統MES和SaaS化協同產品,希望可以解答大家上述疑問,歡迎在評論區交流。
01 定製化VS微服務架構
定製化和SaaS化的軟體有什麼區別?
定製化,就是針對企業的個性化需求專門做研發。現在許多中小企業認為,只有定製化才能滿足業務需求,這其中是有一些盲目性的。
我們平時生產中,有時候會遇到客戶要求為他們定製一款產品,規格、材料都要根據他的要求來。這樣的訂單一般來說比咱們日常大批量生產的產品要價格高一些,出貨也更慢。
購買軟體也是一個道理。從頭開始定製一個軟體,不僅要付一筆不菲的費用,還要承擔一些隱形成本:
第一,要從0開始敲代碼,時間以及資金投入巨大,一個中型項目往往要1-2年才能上線,耗資以百萬計;第二,功能不可拆分,是高度集成,打包售賣的,你要買,就上全套,你想單獨購買其中一個或者幾個功能,那不好意思,沒法賣。第三,深度定製的功能不一定能適配新業務需求,花重金二次投入進行功能改進也是常有的事;
相比之下,SaaS化產品微服務架構的優勢就凸顯出來了。
功能模塊上來說,SaaS化產品就像樂高積木一樣,各個模塊都是「標準件」,拿起來就能用。但「標準件」並不意味著產品不能滿足各個工廠的個性化需求。
首先,在功能選擇上,不同功能模塊可以組合使用,也可以單獨使用。企業能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其中的一種或者幾種,進行「哪裡不足補哪裡,好鋼用在刀刃上」。
其次,對於具體的管理流程和方式,SaaS產品可以通過配置的方式來適配個性的管理需求。咱們使用微信,不想收到群消息提醒,那就設置消息免打擾即可,SaaS產品也是一樣的。
除此之外,SaaS產品因為不斷進行功能模塊動態升級,可以跟公司業務發展「與時俱進」,不用擔心上線完之後,過了幾年軟體就不好用了的情況。
有的朋友問SaaS為什麼年年收費,實際上這是在保護咱們企業的利益。
首先咱們的年費是遠低於定製開發項目的費用的,咱們上線的時候不用擔心一次性成本高。其次,如果用的不好,第二年我們可以不續費,馬上止損。你想想,SaaS公司為了長久發展,敢不好好打磨產品嗎?
所以說,從實用性上說,SaaS化的模式的優勢在於:
節省投入,低成本高回報。按需配置,快速靈活上線。持續迭代,訂閱永享升級。
02 本地部署VS雲端部署
也有一些企業在糾結的另一個問題:本地部署還是雲端部署?
我的答案是:放在雲端比本地要好。
相對於本地部署,雲端部署模式在成本、穩定性、安全性、拓展性、運維、上線周期等方面,都有明顯優勢:
這裡還是重點講一下安全性的問題:雲端就是不穩定,不安全嗎?
當然不是。
坐飛機安不安全?有些人覺得很危險。但從事實數據來說,飛機是安全係數最高的一種交通方式。
雲端安不安全?我們也拿事實來說話。
富士康公司大家都熟悉,他們之前在本地部署了一套伺服器,結果遭遇黑客用病毒軟體「DoppelPaymer」攻擊,竊取文件並刪除了20-30T的備份,勒索2.3個億。
但是我們的雲一般都用的是阿里、華為、微軟、AWS等世界頂尖的雲服務商。他們有成千上萬名安全工程師負責日常安全運維。安全控制項水平和防控體系的完備性都是本地部署不能比的。黑客根本奈何不了。
並且,我們的數據在雲端的多個伺服器都有備份。以某個雲服務商為例,我們的數據存儲在他們在華東和華北兩個區域的數據中心的6個不同伺服器上,除非這兩個地區的6個伺服器同時發生了毀滅性的災難,數據才會丟失。
整體而言,採用雲端部署方式,數據更安全,成本低,可以實現快速部署,迅速複製到多車間和多工廠。
03 管控VS協同
前面說的都是偏技術和偏實施的東西,最後我想談談自己幹工業軟體這一行的初心。
這幾年來,「企業上雲」這個事兒大家都在談。但是上雲究竟為企業帶來了什麼意義?咱們企業要數位化轉型、要上雲的終極目的究竟是什麼?數位化軟體背負著怎麼樣的使命?
可能有人會說,那我數位化轉型不就是為了強化管理嗎?
對,也不對。
年初有個老朋友姓楊,私下找我訴苦,說他們MES項目做一半做不下去了,讓我給出出主意。具體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這裡就不展開了,但是我們的一段對話讓我記了很久。
我當時問他:老楊,咱們廠當初想上系統的原因是什麼?老楊:生產管理得轉型啊?現在訂單都是小批量多品種的,生產節奏那麼快,不轉型管理怎麼跟得上呢?我:那你現在管理明白了嗎?老楊:說明白吧,好像也不明白。我現在一些生產數據是有了,花點兒時間整理也能算出一些指標來,但就是這個生產節奏,一直沒法兒加快。工人跟我說,有時候他們早上8點半到工位了,結果倉庫那邊物料還沒給運過來,再去聯繫倉庫又得耽擱半小時。我:你這叫想當然。管理管理,不僅要「管」還要「理」。
「管」是管控,傳統MES就是按照這個思路去設計的。以前大家都是大批量規模化的生產模式,你把工人管到位了就能出效果。
現在呢?現在咱們是小批量多批次,是柔性生產,講究的是響應速度,是靈活性。所以不僅得「管」還得「理」。
怎麼「理」呢?咱們工廠內部得講究高效協作。
比如說我這邊計劃下發下去,車間馬上就能收到,倉庫也能馬上根據相應的計劃配好物料送到車間,然後車間快速進行生產,這就是高效協作。
再比如我一個半成品工序完成了,需要質檢。這時候質檢員根據報工信息馬上就從小辦公室來車間了,不用工人再去叫,檢查完馬上送到下個工序,這就叫高效協作。
所以說咱們上系統,不能搞成一個自下而上的單向匯報系統。你一個老闆再牛,車間現場出了新情況反應能有一線工人快嗎?不可能的。咱們得把這些有用的信息分發到各個需要的崗位上,讓大家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和技能,各司其職,高效協作,工廠整體效率才能提升。
所以說咱們之所以要「上雲」,一大原因就是「雲」能幫助大家實現跨時空地域的「協同」。這樣的協同不僅在工廠內部發生,也在異地多廠之間,還有企業內外發生。
比如說集團總部要靈活調配資源,得跟全國各地的各個工廠打通數據來協同。
再比如馬雲前段時間也在說的「新製造」,就是把工廠、外協工廠、供應商、物流倉儲、消費者全線打通,實現整個供應鏈的協同。
所以說,數位化軟體的終極使命,是幫助大家實現高效協同。這也是我多年來的初心。
話閘一開說得有點多了。以上是我個人粗淺的經驗和見解。關於SaaS化工業軟體,大家有什麼想和我交流的,歡迎留言,再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