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水蓮》
廣東潮州客家箏曲。保留了中原古曲的風貌,音調古樸淡雅、優美抒情,因此非常講究彈弦按音的尺度,如右手拂音加花手法要求以古樸淡雅為主,極少使用華麗的長拂弦,而一帶既過的、若有若無的裝飾性短拂弦居多。
上滑音的演奏往往是以迴轉滑音效果為住,這種奏法表現了潮州音樂委婉柔美的音韻特點。
演奏者右手以連託演奏的前倚音潤飾曲調,富有動力,同時還以不同的觸弦點彈奏造成豐富音色的對比:靠近嶽山處,音色則高雅明亮;
中段常在嶽山和雁足的中間彈奏,音色則柔美動聽。左手則發揮按弦的多種功能,重按mi和la音時則升高為fa和降si(b7)音。構成一種特殊的「軟套」(重三六);以上滑音產生後倚音,韻味悠長,又以重顫音偶爾點綴一下,色彩清淡。
演奏好《出水蓮》,首先需要掌握潮州箏中所普遍運用的技巧,包括滑弦、顫弦以及揉弦等特有規律。這種規律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演奏者基本可以以此為根據來指導自己的演奏。
其次要掌握此曲所表現的含蓄而深刻的內容,由物及人,借景抒情。全曲不長,但卻以各種豐富的表現手法將出水蓮的神態、氣質刻畫得栩栩如生。演奏《出水蓮》,也應該與欣賞樂曲一樣,用心體會、感受樂曲的優美,更要由此而展開人生哲理的思考。
描繪了蓮的氣度,蓮的風節,其實是寄予了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同時也反射出鄙棄富貴、追名逐利的世態心理和追求潔身自好的美好情操;蓮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正是此曲蘊含的精神價值。
《東海漁歌》
張燕創作於七十年代的作品。 樂曲表現了東海漁民歡樂而又緊張的勞動生活以及他們對新生活的熱愛和嚮往。描繪的大海波濤,以號子音調刻畫的勞動場面和寬廣激情的歌唱性主題從不同的側面描繪了當代漁民的氣質和生活熱情。
《香山射鼓》
作於1980年,1983年在第六屆亞洲音樂論壇上被評為優秀音樂作品.這首樂曲,由曲雲教授創作於1980年。當年,她受邀參加陝西省籌辦的大型巡迴舞臺晚會「仿唐樂舞」,為此結合自己跟隨西安鼓樂藝人赴秦嶺終南山朝山拜佛的經歷,創作了這首「仿唐箏樂」。
樂曲運用了一千多年以前唐代的音樂曲調,並充分體現了秦地音樂特色,描繪了她參加朝山拜佛活動時所看到的景物和當時的心境。每年的農曆六月初一,是陝西當地種秋的時節。一到這個時候,當地人們就自發聚集到山頂的廟前,進行祈雨活動,祈求神靈保佑來年有個好收成。而除了燒香、祈禱,人們還舉行傳統的「射鼓」活動。「射」是鬥、賽的意思,「射鼓」是流傳了一千多年的民俗活動,即人們打擂臺相互鬥樂的活動。「香山射鼓」也是流傳了一千多年的一種曲牌的名稱,箏曲《香山射鼓》的名字也由此而來。
《戰颱風》
六十年代中期,王昌元有感於上海碼頭工人與颱風頑強搏鬥的精神而創作的。
《戰颱風》曲調氣勢磅礴,音樂形象鮮明,快速段落緊張激烈,慢速段落優美抒情。全曲成功地塑造了碼頭工人大無畏的精神和壓倒一切困難的英雄氣概,由5個段落組成。
第一段(1——33小節):樂曲一開始就表現出繁忙的碼頭景象。
第二段,颱風襲擊(散板部分):颱風陣陣襲來,威脅著碼頭上貨物的安全。
第三段(34——156小節):這是全曲的中心段落,篇幅最長。前4節是引子,38——44小節是主題。主題不斷地出現,每次都有變化,表現了碼頭工人頑強不屈的精神。第二次主題的出現(從第44小節開始),與第一次主題的結尾疊置在一起,同時節奏比主題的第一次出現密集了一些,表現了工人與颱風搏鬥的緊張氣氛。從51小節的第二拍開始,是一個過渡段。66小節,主題再一次出現,節奏更加密集,氣氛更加緊張。第二個過渡段後,主題在93小節又開始出現。到109小節,音區轉高,工人在勇猛地與颱風奮戰。從93小節開始,主題的反覆中沒有再出現過渡段。直到154小節,一氣呵成,碼頭工人在與颱風的搏鬥中,愈戰愈猛。
第四段,雨過天晴(157——179小節):颱風過去了,碼頭工人為自己戰勝了這場自然災害,保護了國家財產而感到欣慰和自豪。第四段的結尾又於第五段的開頭疊置。
第五段(179——最後一小節):歡騰的碼頭。樂曲再現了第一段的旋律,但氣氛比第一段更加熱烈、緊張,工人們又投入到繁忙的勞動之中。
《戰颱風》表現了工人階級戰天鬥地的氣勢,它的激越磅礴的氣勢和豐富多變的技法使它那樣的激動人心,在箏樂作品中卓爾不群,獨樹一幟。它開啟了古箏藝術發展的一個時代。《戰颱風》一經推出,不但受到箏界同仁的一致好評、追捧,還受到廣大民眾的歡迎。當時王昌元攜《戰颱風》所及之處,觀眾無不熱烈喝彩,尤其是在中國沿海颱風頻襲地區,人們聽到此曲更加有一種難言的親切與激動之情。
王昌元作於1965年,當時她還是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在上海港碼頭體驗生活時,有感於工人與颱風搏鬥而作的一首箏獨奏曲。此曲是繼趙玉齋《慶豐年》之後的又一划時代力作。剛開始的時候王昌元女士把作品命名為《搶險》,在後來一次音樂審查的時候改為《戰颱風》,作者認為命名為《搶險》顯得被動,改為《戰颱風》後變被動為主動。王昌元覺得這樣一改的確不同,非常高興,曲名由此改為《戰颱風》。
《戰颱風》創作時,王昌元的父親、上海音樂學院古箏專業導師王巽之先生帶領的樂器改革小組已基本完成了新型古箏的改革工作——將古箏弦數增多,從原來的16根增至21根;將琴弦質地改變,將絲弦或鋼弦改為鋼絲、銅絲、尼龍絲相結合。改革之後的樂器,音域拓寬,音量加大,為《戰颱風》在箏上進行極大張力的音樂表現提供了可能,《戰颱風》的成功演出,也有力地證明了新型古箏改革工作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