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國文化的「起源之書」《易經》:儒家和道家都受其影響。它也是解決人們生活中問題的「答案之書」:這本無所不包的神書實際上回答了我們將遇到的大多數問題。我們一直在人生道路上掙扎,試圖找到我們想要的一切。半條命的辛苦工作是使我的生活更加令人興奮,並使我的老年變得令人難忘。
當一個人活到50歲時,一般的眾生基本上是這樣的:退休工作,帶孫子上學或放學,或工作以求生存等等。俗話說「 50歲就知道命運」,這個年齡確實是需要仔細考慮的。因此,《易經》警告我們:男人的能力並不是一個五十歲的男人的唯一標準。我建議你讀這三句話。
1、不做無用的努力
俗話說「天道酬勤」,這意味著一個人越努力,他就會獲得更多。實際上,事實並非如此。如果你的努力只是盲目地使用蠻力而缺乏腦力,那麼此時的努力是無用的。真正能夠成功的人基本上都善於思考。理解做什麼比做什麼更重要。
我們都聽過「南轅北轍」的經典故事。有人想從魏到楚,但選擇了相反的路線。當被問到他時,他說他帶來了很多旅行費用,並僱了一個好馬夫和四個馬拉車。當行駛方向反向時,馬夫越好,馬跑得越快,他只能離終點越來越遠。
2、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易經》中有一個詞叫:獅子博物,獅子是百獸之王,但是面對狩獵卻很難。即使獵殺兔子和老鼠,也需要發揮全身的力量,並努力避免錯過。所謂「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就是這個原則。世界上偉大的事情必須詳細地做。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呈其沉。 「大地方」是戰略,「小地方」是實施。該戰略的實施無處不在。尚未實施的策略是在水中捉月。無論是職業還是生活,「大」和「小」都是必不可少的。
3、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做事時,你需要知道如何與人合作,而且不可以小肚雞腸,因為一件不愉快的事會忘記別人的好處。沒有人是完美的,一個人怎麼會沒有小問題?如果原則上還不錯,那還是值得一談。如果你選擇錯誤的地方,那麼你只能擁有越來越少的朋友。勿以小怨忘人大恩,這才是處世之道。
有人說:西方智慧的源頭是柏拉圖,印度智慧的源頭是《奧義書》,中國智慧的源頭是《周易》。《周易》這部特殊的經典,在我國歷史上地位非常高。儒家認為它是第一經典,所謂的五經之首;道家認為它是第一經典,所謂三玄之冠。
我經常聽到周圍的朋友抱怨說,文言文內容太過晦澀難懂,今天我給大家推薦這本《圖解易經》。
它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最後引入到《周易》,以圖解文的形式,全面系統地為您講授學習《周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