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卡汽車 汽車文化 原創]
眾所周知,哈雷戴維森一直都是美式公路文化的代名詞, 從1903年誕生至今,它始終以鮮明的品牌個性示人,除了用標誌性的V2馬蹄音徵服死忠外,它還以獨樹一幟的文化內涵影響了幾代人對機車的認知。而在這跌宕起伏的100多年裡,哈雷戴維森到底是如何被情懷封神的?其實所有的一切,都要從一個僅有14㎡的破舊木棚開始講起。(圖片源於網絡)更多精彩可掃碼下載!
這間14㎡的小木棚就是哈雷戴維森夢想開始的地方,儘管看它起來有些簡陋,但年僅23歲的William S. Harley和好友Arthur Davidson,正是在這個極其袖珍的工廠內製造出了第一臺哈雷摩託車。
1901年,William S. Harley在圖紙上大膽構思了一臺擁有發動機結構的自行車,並在兩年後將這一設想變成了現實。這款為賽車設計的摩託車搭載了一臺3.125英寸缸徑、3.5英寸行程的單缸發動機,動力表現在當時來說極為出色,在隨後舉辦的美國摩託車耐力賽中,它以絕對優勢摘得了冠軍頭銜。
隨後,這家年輕的摩託車公司迎來了飛速發展。1904年,兩位創始人將工廠規模擴大了一倍。不過,他們的擴張計劃並未停止,不久之後便購買位於Chestnut Street慄子街以北的一處大樓,並於1909年將這棟木結構廠房擴建到了兩層。
同年,第一臺哈雷戴維森V型雙缸發動機誕生,它採用45°汽缸夾角,排量為800cc,最大功率約5.1kW(7Ps),最高時速可達90km/h。雖然由於設計缺陷導致這臺V2很快退市,但它的誕生,卻讓哈雷戴維森首次明確了自己的發展方向。
1907年至1910年間,哈雷摩託車贏得了良好的市場反饋,每年產量都能遞增兩至三倍,僅1910年,就有約3100輛哈雷走下了生產線。與此同時,工廠擴建變得勢在必行,一座磚砌混凝土結構的六層廠房隨即開始動工。
1910年對於哈雷戴維森而言是極具歷史意義的一年,除了工廠擴建外,公司還首次確定了「 Harley-Davidson」 的盾形LOGO,並於1年後完成了在美國專利局的商標註冊。
哈雷摩託憑藉出色的性能和耐用性逐漸贏得了美國軍方的青睞,到了1917年,其中約三分之一的銷量都是由美軍買單。作為回報,哈雷戴維森在6月建立了哈雷學校,並作為獨立部門為軍方提供維修培訓。實際上,這所學校正是現在的哈雷戴維森大學的前身。
在經濟大蕭條時期,哈雷戴維森的經營方式被迫發生了改變,除了本分造車外,公司高層們似乎意識到了定製化與後市場業務可能隱藏著極大商機。而後,公司摒棄傳統,採用非常規的藝術噴漆手法,以鮮明的顏色為客戶提供了新的定製化方案。1928年,哈雷戴維森首款服飾誕生,哈雷騎士們也依此孕育出了標準化的穿搭風格。
哈雷戴維森在二戰前經歷了什麼?
1932年,哈雷戴維森推出正三輪摩託車Servi-Car。這輛摩託車最初為汽車經銷商設計,主要用於外出事務。隨後它被大量用作警用摩託車,並在1970年初被譽為世界上最流行的商用摩託車車型。
二戰結束後,騎士們的用車習慣也發生了改變,運動化一詞首次被年輕騎士們所提及。1952年,哈雷戴維森推出了一款集側置氣閥、發動機和傳動系統為一體的K型摩託車,並與英國生產的小型運動型摩託車展開競爭。K型摩託車最終演變成了如今的Sportster運動者車系。
1966年,Shovelhead剷頭發動機首次運用在了Electra-Glide摩託車上,取代了已服役多年的Panhead鍋頭發動機。由於採用了新的燃燒室設計,這款發動機的功率相較原來提高了10%。而時至今日,剷頭發動機依然活躍在美式重機的定製領域。
這款酷似本田「小猴子」的車型是哈雷戴維森為順應小車型熱潮所特別研發的,它在1970年正式下線,並被命名為「Shortster」。與其它小型摩託車相比,「Shortster」的外形雖然並無特別之處,但它被壓縮到極限的車身尺寸卻足以收納在旅行車的行李廂內。
如今Chopper改裝風格風靡全球,自然也離不開哈雷戴維森的文化加持。1969年,由Peter Fonda和Dennis Hopper主演的《逍遙騎士》(Easy Rider)登上了美國的大熒幕,其講述了在Chopper文化的影響下,兩個年輕人身穿皮衣駕駛重機橫穿美國大陸的故事。而影片中的兩輛摩託車皆是由哈雷戴維森FLH警用摩託車改裝而成。
1980年被認為是哈雷戴維森歷史上的關鍵時期。在與美國機械鑄造公司(AMF)合作長達12年後,哈雷戴維森的13位高級主管計劃從AMF購回公司,並最終於1981年6月獲得所有權。1984年,Evolution V型雙缸和首款Softail軟尾摩託車面世,成為哈雷戴維森產品發展的兩個關鍵時間節點。
1985年,屆時為哈雷戴維森提供資金的銀行聲稱要撤資,並欲公開出售公司資產。最終,哈雷戴維森終於在管理層的力挽狂瀾下獲得財務資助,因此躲過破產危機。1987年,哈雷戴維森在美國證券交易所上市,標誌著品牌轉危為安。
2001年,哈雷推出了公司歷史上第一臺水冷車型——VRSCA V-Rod。這臺V形雙缸可以輸出86kW(117Ps)/8250rpm的最大功率,其具有高轉速、高功率的輸出特性,可以說完全顛覆了騎士們對哈雷的傳統認知,當然,水冷的發動機的出現並不是哈雷的死忠們所樂於看到的。
2003年,超過25萬人在密爾沃基 「Open Road Tour 」終點站集結,共同慶祝了哈雷戴維森成立百年慶典。值得一提的是,兩年後哈雷戴維森終於正式入華,對國內車迷來說,這一堪稱傳奇的文化圖騰終於觸手可及。(圖為哈雷戴維森國內授權經銷商)
如今的哈雷戴維森依然在穩中求變,以應對科技大潮對復古文化的不斷衝擊。或許你很難想像,圖中這臺Livewire電動機車正是出自「古板」的哈雷戴維森之手。
編輯點評:除了推出飽受爭議的Livewire電動摩託外,哈雷戴維森同時也已涉足到了ADV及小排量街車市場,雖然面臨著極大風險,但個人認為傳承100年之久的哈雷文化理應用更多的標籤來充實自我。所謂不破不立,在如今情懷愈發貶值的大環境下,或許只有「新鮮感」才是最實際的硬通貨,同時我也堅信,在哈雷戴維森未來的第二個百年中,變革一定會大於傳承。嬉皮士最愛的哈雷也曾是玩兒泥高手?這輛XR750就是證據。
精彩內容回顧:
寶馬K1600B&840i 德式嚴謹遇上美式豪華
享受騎行之哈雷街霸 鋼鐵之軀溫柔一面
日本筑波計時賽 平民賽車文化的起源地
哈雷戴維森在二戰後一路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