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朋友提醒,我都不知道,昨晚就是《歌手·當打之年》的總決賽。
並且這個朋友之所以提醒我,也只是因為她愛豆作為幫唱嘉賓出場,才拉我一起看她愛豆。
總決賽結束之後翻了下微博,倒是有兩個《歌手》節目相關的熱搜:「徐佳瑩唱成了小品」和「歌手總決賽」。
今天再看,就只剩下一個「何炅臨場發揮」勉強跟《歌手》節目相關了,因為這熱度明顯是因為何炅而不是節目本身。
雖然官博發出的收官「戰報」還算不錯。
但這數據有多少是因為觀眾這麼多年來捨不得丟棄的「情懷」,還是因為真正被節目吸引,裡面又有沒有水分,就不清楚了。
還記得2013年《我是歌手》第一季橫空出世,我還不怎麼上網,不知道節目到底有多火,只知道身邊幾乎每個人都在追這個節目,每個周末過後大家上班討論的都是節目相關話題。而我自己每期必追,還是跟全家人一起,每周五晚早早就坐在電視機前等播出,甚至當天上班的時候因為工作心煩,想到晚上就可以看《我是歌手》,內心都會有一種充實感和幸福感。
因為電視節目而帶來這種感覺,只有那年的《我是歌手》和《爸爸去哪兒》。
第二季、第三季是《我是歌手》巔峰期,之後節目熱度就開始走下坡路。
哪怕去年請來劉歡、齊豫、楊坤這樣的大咖,高水準演唱一個接一個,依然沒能挽救低迷的收視率。
今年《歌手》請人更加困難,於是只能打起「當打之年」的名號,讓年輕歌手撐起一片天。
一開始我是期待的,還特地蹲守了第一期節目。
因為第一期節目播出正好是疫情嚴重期間,很多人被困在家裡不能出門,這季歌手陣容和賽制的改變會帶來什麼樣的效果讓人好奇,幾位歌手的表現也確實優秀,又有黃霄雲奇襲毛不易成功帶來爭議,第一期節目的收視和熱度都算是喜人。
可惜開局即巔峰,人們的期待越高,後續節目表現卻越來越平淡,再沒有掀起過大規模的討論。米西亞求穩風格保守,華晨宇演唱風格重複讓人審美疲勞,其他選手有好的表現卻也只能獲得一些相對專業人士的欣賞,很難吸引到更多普通觀眾的眼光。一期節目播完,唯一算得上出圈的表演似乎只有周深的《達拉崩吧》。
昨晚的總決賽之夜,也沒有出現讓人印象特別深刻的表演。第一輪淘汰之後,華晨宇獲得歌王幾乎毫無懸念,何炅在華晨宇和袁婭維之間宣布歌王得主的時候連一絲停頓都沒有。
這種形勢之下拿到歌王,對於華晨宇來說是好是壞還難下定論。
相比於前面七季歌王得主幾乎沒有爭議,華晨宇無疑會承擔更多的壓力。
他有實力,但這個實力是否足以讓他擔起「華語樂壇新生代領軍人物」這個頭銜,質疑聲浪很是不小。
而從之前的眾望所歸到如今的「黑幕說」,很多觀眾都是看著《歌手》系列節目一步一步陷入困境。
對於國內優秀歌手的巨大消耗,節目形式難以進行突破性改變以致越來越難吸引需要新鮮感的觀眾,隨著綜藝市場的蓬勃發展觀眾選擇越來越多、口味也越來越挑剔……種種主觀客觀的原因導致《歌手》無可奈何地落到今天的窘境。
陪伴《歌手》走過八年的觀眾,即使對節目留有一份情懷,真正的死忠粉卻不會太多。
前年節目總導演洪濤就曾因為請人難而淚灑舞臺,稱自己已經盡力了卻還是沒能請到大家期待的歌手。
去年即便請來劉歡、齊豫、楊坤這樣的大咖,還是沒能挽救收視。
到今年乾脆打出「當打之年」的主題,更透露出一種孤注一擲的意味。
可這一搏的結果,終究不盡如人意。
我相信節目組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努力地想把節目做好,想把這個金字招牌延續下去。
可惜市場和資本是現實的。
比如冠名了《歌手》2017到2019三季的金典牛奶,今年就換成了更接地氣的海天金標生抽。
作為一個觀眾來說,我樂得有這樣一檔優秀的音樂綜藝節目存在,哪怕自己不追,但知道它還在,也是心安的,想起來也可以去看上一看。
如果它消失了,我會遺憾,或許還會有淡淡的失落,畢竟這個節目帶給我們很多美好的回憶,也見證了國內綜藝市場的蓬勃發展。但除此之外,很難有其他情緒了。
對於國內綜藝市場來說,《歌手》有它獨特的地位。
但對很多觀眾來說,這個節目確實已經可有可無。
就算我們都還承認它依然是國內最強音樂綜藝,卻很難看好它的未來。
早在第五季之後,似乎就已經有人開始懷疑《歌手》還能不能繼續做下去。
從《我是歌手》到《歌手·當打之年》,這個節目今年已經做到第八季了。
明年,我們還能繼續見到《歌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