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英明神武,為何卻攻不下陳倉?韓信逆襲項羽神話或不可複製!

2020-12-12 騰訊網

文:幽谷(作者原創授權)

馬謖在街亭被魏國名將張郃擊敗,蜀軍戰略主動權完全喪失。為避免更大損失,諸葛亮只好收集殘兵退回漢中。就這樣,形勢最好的第一次北伐宣告失敗。諸葛亮上表自貶為右將軍,至於馬謖的結局,有多個版本,《三國演義》的說法是被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此外還有下獄後被殺、下獄後死於獄中等多種說法。

馬謖該不該殺?這個問題一直有很大的爭議。易中天教授認為,馬謖可殺,可不殺。無論如何,馬謖之死對蜀漢來說確實是一大損失,一大悲劇,但若說他活著伐魏就怎樣怎樣,諸葛亮就不會累死云云,未免有點想當然。至於馬謖死時「於時十萬之眾為之垂涕」雖見於《襄陽記》,但蜀國全部軍隊只有十萬,第一次伐魏時損失慘重,兵員肯定低於十萬,而蜀國總人口不超過一百萬。十萬「垂涕」就相當於全部的軍隊或全國總人口的十分之一都在哭他,這種記載是否經得起推敲?仔細想想其實不難得出結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諸葛亮絕不會甘心於此次失敗,他在漢中「勵兵講武,置造攻城渡水之器,聚積糧草,預備戰筏」,等待下一次機會。果然,半年以後,他認為的機會來了。

原來,曹休上了周魴的當,損失慘重,諸葛亮認為,從外部看,曹休兵敗,魏軍聚集於東南一線,關中虛弱(司馬宣王治水軍於荊州,欲順沔江伐吳,詔郃督關中諸軍往受節度);從內部看,他認為「戎士簡練,民忘其敗,蜀軍元氣漸復。」於是,諸葛亮隨即上《後出師表》,再次興兵北伐。《後出師表》是否真為諸葛亮所寫,史學界有很大爭議,但諸葛亮又一次北伐,卻是十分確定的事。蜀漢建興(公元228年)12月,距離第一次北伐失利僅半年時間,右將軍行丞相事的諸葛亮率領大軍通過大散關(今陝西省寶雞市西南五十裡),進入關中平原,圍攻陳倉。

然而,諸葛亮的此次出兵路線,一開始就在曹魏預料之中。《三國演義》第九十六回中,魏主曹叡與司馬懿有一段對話:

叡曰:「倘蜀兵再來入寇,如之奈何?」

懿曰:「臣已算定今番諸葛亮必效韓信暗度陳倉之計。臣舉一人往陳倉道口,築城守御,萬無一失……」

實際上,預料到諸葛亮會兵出陳倉是大將軍曹真而非司馬懿,他留郝昭加緊修備戰具嚴陣以待。那麼,曹真為什麼會預料到諸葛亮必走此路?他真的有未卜先知之能嗎?

我們知道,諸葛亮北伐根據地漢中谷地與曹魏控制的關中平原隔著高峻險要的秦嶺山脈,成為南北之間一道重要的屏障。其間共有四條通道供行,我們之前簡單介紹過,下面再稍微詳細地說一說這四條通道。如下圖所示:

散關——秦嶺西端與隴山分界處為嘉陵江上遊低谷地帶,這是秦嶺西部南北往來的一條最重要通道。散關(又稱大散關)即在此通道的北端當道依險而立。它是關中與漢中巴蜀的咽喉,無論是想北上或者南下,佔據散關都是必須的。散關出口處即為陳倉地帶。

褒斜道——褒斜道主要沿褒水和斜水河谷而行。河谷深險,懸崖壁立,通行不易。故歷代多治棧道於褒斜,當時的情況趙雲在第一次北伐失利退兵時,為防止曹真的追擊,燒毀了赤崖一段棧道,短時間內並不能修復,因此諸葛亮出此道的概率極小。

儻駱道——其中一段越秦嶺主峰,盤山路曲折迴旋八十餘裡,共84盤,行軍不易,易受阻塞。谷道全長420裡,險峻難通,不利於大軍輜重糧草通行。

子午道——位於秦嶺最東端,谷道全長660裡,因秦嶺高峻,道路曲折迴旋,幽深險峻,極不利於大規模人力物力的運行。

比較四條通道,只有散關最有可能通行大軍,另外的三條谷道可能用於出奇兵。而歷史上南北爭風之際,多以散關為要衝。

再看一下雙方兵力對比:第一次北伐蜀軍約有十萬,北伐失敗兵力受到很大損失,具體損失了多少兵力,史學家看法不盡相同。諸葛亮回漢中後「減兵省將,明罰思過」,應該是對軍隊進行了精簡。因此,儘管演義中誇成「起三十萬精兵」,估計能夠聚集的兵力頂多也就是5萬左右。魏國方面,陳倉城內郝昭兵力僅有1千多人,費耀和王雙的援軍估計有3千左右。合計一下,此次戰役魏方參戰兵力總計4千多人。可以說,從兵力對比上,蜀漢佔據壓倒優勢。但這場仗如何打的呢?《資治通鑑》有以下記載:

「亮自以有眾數萬,而昭兵才千餘人,又度東救未能便到,乃進兵攻昭,起雲梯衝車以臨城。昭於是以火箭逆射其梯,梯然(通「燃」),梯上人皆燒死;昭又以繩連石磨壓其衝車,衝車折。亮乃更為井闌百尺以射城中,以土丸填塹,欲直攀城,昭又於內築重牆。亮又為地突,欲踴出於城裡,昭又於城內穿地橫截之。晝夜相攻拒二十餘日,曹真遣將軍費耀等救之。」

諸葛亮以數萬大軍的絕對優勢兵力,攻打一下僅有千餘人的陳倉,用盡他能想到的所有方法,連續攻打了二十多天,卻始終在一個小城面前無可奈何。如何看待諸葛亮此次出兵?

有人認為,諸葛亮出兵是為了吸引魏軍,減輕東吳的壓力,這種看法有點滑稽。蜀吳兩國雖表面結盟,但始終為本國利益不斷算計,諸葛亮會為了減輕「盟友」壓力而付出這麼大的代價,未免可笑。還有人認為,打陳倉其實是諸葛亮的一次攻城訓練,對曹魏反應速度的火力偵查,諸葛亮想測試一下曹魏的援救速度。這種看法匪夷所思,我們知道,蜀軍伐魏,一個嚴峻的問題是後勤保障非常困難,出動幾萬大軍,耗費巨大人力物力財力,付出重大傷亡,只是為了「火力偵查」,「測試一下曹魏的援救速度」?那可真是如同兒戲。難道諸葛亮不懂得「兵者,國之大事也」的道理嗎?

諸葛亮此戰真實目的,無疑是想趁魏軍東下,關中兵力虛弱之際,魏軍無法在新敗後快速組織起強大的救援軍團之時,奪取陳倉這個重要城池,進而以之為據點,進攻長安,最終奪取整個關中。最低標準,也要吞併關中幾座城市,希望以此彌補第一次北伐戰役的損失。然而,魏軍在郝昭帶領下,陳倉防禦極為出色,讓此次戰役蜀軍無果而終,只斬了個王雙,得不償失。此次戰役充分證明,蜀軍完全不擅長攻城。實際上,第一次北伐時,蜀軍兵力同樣佔絕對優勢,戰爭發起又具有突然性,但蜀軍圍攻隴右成果甚微,也表現了蜀軍攻堅能力低下的劣勢。

那麼,諸葛亮再次北伐,其他大臣態度如何?無論《資治通鑑》還是《三國演義》,都明確記載了蜀漢群臣的反對態度。《資治通鑑》記載的是:「……欲出兵擊魏,群臣多以為疑。」《三國演義》則說「諸臣多言未可輕動」。可惜,諸葛亮並沒有聽進去,戰略上盲動,具體戰役中又在自己極其虛弱時候猛攻敵人,耗損大量戰略物資,付出重大傷亡來攻城,最終一無所獲。

或許我們有這些的疑問:楚漢相爭時,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大獲成功,而諸葛亮「暗度陳倉」卻變成了「明度」,仗敗的慘不忍睹,這是為什麼呢?韓信暗度陳倉雖有風險,但漢軍面對的是為各自利益時常交戰的諸侯,霸王項羽又沒啥頭腦,大可以混水摸魚。況且,當時中原戰火不斷,劉邦卻在休養生息。諸葛亮不同,他面對的是強大的、統一的曹魏,蜀漢的連年戰爭,國力弱小,出川要克服複雜的地形,軍隊疲憊不堪,戰鬥力低下,士氣低落,攻不下僅有千人的陳倉,其實並不十分意外。

相關焦點

  • 韓信一次出川成功,諸葛亮六次失敗,韓信:我的成功路你複製不了
    ,隱有難以壓制的趨勢,諸葛亮深知必須樹立起「先帝遺志」這面大旗,才能將蜀國上下人心凝聚團結;因此他親率大軍北上伐魏,可是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諸葛亮六出祁山均以失敗告終,莽莽群山,就像一道無情的鋸齒,將他的北伐之夢斷送在悠悠山谷之中,諸葛亮微眯著疲憊的雙眼,望向山頂凝結的白霧,想起數百年前,韓信曾順利出川攻楚,而自己卻被茫茫大山困在蜀地不得動彈,他布滿溝壑的臉上滿是不甘與哀傷.......
  • 韓信能出川,而諸葛亮卻出不了川,其中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以強擊弱VS以弱擊強 設想一下:假如諸葛亮北伐時,曹魏仍然集中主力,一心伐吳,那麼,他將多麼愜意呀! 諸葛亮自然無福消受這樣的「好運」,但是,劉邦、韓信卻有這樣的「福氣」。 劉邦、韓信還定三秦時,項羽完全沒搭理。
  • 諸葛亮數萬大軍無法攻克的陳倉,是如今的哪個地方
    本期的三國戰爭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九十七回,發生在陳倉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諸葛亮和郝昭。故事梗概如下:東吳取得石亭大捷後,派人來到蜀漢結束戰事經過。此時,諸葛亮也正打算出兵再度北伐。諸葛亮大軍進至陳倉附近後,有探馬來報,說是陳倉已築起一座城池,由一位名叫郝昭的將領把守。諸葛亮命魏延率部將陳倉團團圍住,接連發動了多日進攻,結果卻始終未能破城。諸葛亮大怒,欲將魏延斬首示眾。下屬靳祥提出,自己與郝昭是同鄉,願意去勸降郝昭。不過,當靳祥來到陳倉城下勸降郝昭時,卻遭到了郝昭的斷然拒絕。
  • 諸葛亮帶領數萬大軍都無法攻克的陳倉,如今到底是什麼地方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後,於公元229年進行第二次北伐。北伐開始,諸葛亮率大軍圍攻陳倉。當諸葛亮聽說守城之人是郝昭時大吃一驚,先是派郝昭的老鄉靳祥前去勸降,結果其不為所動。隨後諸葛亮又用盡各種辦法攻城,架起雲梯、製作百尺高的井字形木欄,向城中射箭、用土塊填塞壕溝、挖地道,但都被郝昭一一攻破。西虢雙方晝夜相持二十多天,最終曹魏援軍到達,諸葛亮不得不退兵。這座讓諸葛亮數萬大軍都攻不下的陳倉城在現在的哪裡呢?
  • 韓信僅打1次就出川,諸葛亮攻了5次都出不了,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面對難於上青天的蜀道,韓信與諸葛亮有著截然不同的結局。那麼為何韓信可以打出四川,助劉邦奪取天下,而神機妙算的諸葛丞相卻接連五次出川都均以失敗告終呢? 吃了韓信的「苦」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五次攻打曹魏政權皆以失敗告終,最後死在戰場蓬帳之中,令無數人悲痛唏噓。
  • 凱撒大帝英明神武,為何在FGO中,卻胖成了一個球?
    用「英明神武」4個字來形容他絲毫不為過。然而這位凱撒在FGO中,卻是個體態肥胖的胖子,像個圓滾滾的皮球一般。為何英明神武的凱撒大帝在FGO中卻被醜化成一個胖子呢?這其實和他自己的選擇有關。大家好~這裡是你的靈子呀~愷撒在FGO中以saber職階登場,按照亞瑟王等英靈的慣例,愷撒大帝在型月世界中有極大可能被「強行變性」。
  • 《諸葛亮傳》(21)|諸葛亮北伐途中,為何要調整方針
    大方向,反正只有「關和「隴」兩個字,不在隴右高原的「隴」字上,那就只好改在關中平原的「關」字上了。前面已經說過,當時從漢中向北翻越秦嶺進攻關中平原,從東到西主要有四條路,即子午道、駱谷道、褒斜道和陳倉故道。其中前三條路都極其狹窄、陡峻、崎嶇、艱險,時通時斷,只有陳倉故道更適合大部隊行軍,採用價值最高。當初劉邦派韓信出兵攻取關中,選的就是陳倉故道。
  • 諸葛亮不懼司馬懿,卻為何忌憚一個武將張郃?
    在上一篇「諸葛亮一次北伐連載(1)」中,我們介紹了蜀漢第一次北伐的兵力、曹魏在蜀漢的防線情況,以及諸葛亮為什麼要以攻取隴右為目標。本篇我們來看下:曹魏的兵力布局和諸葛亮的戰略構想丟失隴右,一世英明肯定是保不住了,保不齊皇上還要砍了他的人頭來抵罪。同樣的糾結,也折磨著諸葛亮。他手下可指揮的大軍約有八萬,假如平分兩處,每處各四萬,在五萬張合精銳騎兵面前肯定不佔優勢。他只能將重兵放在一路。諸葛亮在這場賭局面前下了註:我賭你走陳倉渭水道!
  • 他的智謀堪比韓信,膽識高過孫臏,沒有他,諸葛亮根本出不了祁山
    他的智謀堪比韓信,膽識高過孫臏,沒有他,諸葛亮根本出不了祁山 諸葛亮壯志未酬的祁山北伐家喻戶曉,但卻少有人知道諸葛亮走的祁山路的開頭一部分還是一位東漢名將所修。當時,從蜀漢北伐基地漢中通往諸葛亮北伐目的地祁山、天水、街亭等地,會經過略陽、徽縣、成縣;在徽縣與成縣之間,又有東西兩條兩條出口。
  • 同是十萬兵馬出川,為何韓信能掃平天下,而諸葛亮卻一事無成?
    公元前206年4月,剛剛分封完諸侯的項羽離開關中、東向歸楚,在他的授意下,劉邦的十萬軍隊僅僅保留住了三萬,但對手實力強大,劉邦也不得不帶著這三萬精銳去往封地漢中,此外,各諸侯軍、秦降軍中還有數萬人願跟隨劉邦一同打江山,這其中就有後來的淮陰侯韓信。秦國原本的核心地帶——關中,則被項羽分封給了三個秦國降將章邯、董翳、司馬欣。
  • 劉邦出川僅用1月,為何諸葛亮7年仍原地踏步?有個冷門原因
    韓信制定"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計劃,表面上大張旗鼓修劍閣棧道,讓關中的將領誤以為漢軍將軍從劍閣方向出兵,成功把關中將領玩弄於股掌之間。而韓信背地裡早就偷偷運兵運糧走水路繞過崇山峻岭到達陳倉戰場,在韓信神一般的軍事指揮下不費吹灰之力拿下漢中地區,直接威脅關中的安全。
  • 不能用正常思維考慮諸葛亮
    在我們的普遍認知裡,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可謂勞而無功,打個陳倉打不下來,成功成全了郝昭的威名,甚至成了一些人取笑丞相軍事能力的象徵。然而戰爭從來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來確定事態的。普通的將領攻城略地,開疆擴土。頂級的軍事家則通過全盤考量,用軍事行動來達到戰略目的。這種戰略家屬於稀缺物種頂級SSR。歐皇如老劉也就開出個諸葛亮,東吳也只開出了一個魯肅。
  • 趙武靈王英明神武,改革趙國成軍事強國,為啥後來會被兒子餓死?
    趙武靈王英明神武,改革趙國成軍事強國,為啥後來會被兒子餓死? 戰國時期各國爭霸能人輩出,尤其是秦國在宣太后和秦昭襄王的領導下逐漸強盛,不過當時可並非秦國一家獨大的局面。
  • 曹真何以斷定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必走陳倉?看蜀漢北伐有哪五條道路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勢如破竹,但因為朝中宦官進讒,而被後主召回。錯失了拿下長安的大好機會。事實真是如此嗎?《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說:諸葛亮復出散關,圍陳倉,糧盡退。其實本傳已經在諱言不勝了。從魏志中可以看到,諸葛亮第二次北伐統兵數萬出陳倉道,而後圍攻陳倉二十日不下,最終沒等魏國大軍趕到,就退回了漢中。
  • 韓信為何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他的師父是誰?
    韓信在劉邦拜為大將軍後,向劉邦提出「還定三秦,揮師東徵」的「漢中對」,為楚漢戰爭勝利的奠定了基本戰略方針。韓信從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所戰之處,幾乎無一敗績,最終為劉邦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將當時公認的最強悍的楚霸王項羽擊敗,導致項羽最終在烏江自刎。可以說無韓信不漢朝。
  • 中國古代戰神系列——韓信
    陳倉是劉邦進入關中的必經之地,兩地之間有險山峻岭阻隔,又有雍王章邯的重兵把守。劉邦按韓信的計策派了最信任的大將——樊噲帶領一萬人去修五百裡棧道,並以軍令限一月內修好。當然,這樣浩大的工程即使三年也不可能完成。正是這一點,迷惑麻痺了陳倉的守將。陳倉的雍王章邯萬萬沒想到劉邦的精銳部隊摸著無人知曉的小道翻山越嶺偷襲了陳倉。
  • 諸葛亮數次草率北伐,真的是窮兵黷武嗎?
    ——諸葛亮傳 季漢方面關於第二次北伐圍陳倉的記載主要就是這兩篇,其中也沒有什麼矛盾。無非就是諸葛亮攻打陳倉,沒有能夠攻的下來,糧盡退兵。 卿還謝諸葛,便可攻也。詳以昭語告亮,亮又使詳重說昭,言人兵不敵,無為空自破滅。 昭謂詳曰,前言已定矣。我識卿耳,箭不識也。詳乃去。亮自以有眾數萬,而昭兵才千餘人,又度東救未能便到,乃進兵攻昭,起雲梯衝車以臨城。昭於是以火箭逆射其雲梯,梯然,梯上人皆燒死。昭又以繩連石磨壓其衝車,衝車折。亮乃更為井闌百尺以射城中,以土丸填塹,欲直攀城,昭又於內築重牆。
  • 地緣詳解諸葛亮二出祁山
    畢竟當年韓信就是走陳倉道奪的關中,曹操南徵張魯也是走陳倉道。事實證明,曹真的預判是相當準確的。諸葛亮果然親自領軍出陳倉道,包圍了這座千年古城。先禮後兵,諸葛亮先找了個說客說服郝昭投降。就像諸葛亮在《後出師表》裡寫的那樣,蜀軍的成分是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找個郝昭的太原同鄉,甚至舊識還是很容易的。
  • 諸葛亮六出祁山失敗的六大原因
    大家知道,蜀國諸葛亮曾經六出祁山伐魏,卻都以失敗告終,最後還不幸身亡。這是什麼原因呢?依小編之見,原因共有以下幾點: 一、蜀道艱難,運糧不便。 去攻魏國,捷徑就是去攻長安,然而去長安的路除了陳倉外,其餘小路盤涉艱難。只要魏軍在陳倉艱守不出,就很難進攻長安。
  • 韓信和諸葛亮都提十萬兵馬出川,為何韓能掃平天下而諸一事無成?
    在我國歷史上,西漢初年的韓信(前231—前196)和東漢末年蜀國的諸葛亮(181—234),他們都曾經先後曾經親率大軍出川北伐,一個橫行天下,掃除群雄,傳檄而定,平定天下;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六出祁山,無功無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