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幽谷(作者原創授權)
馬謖在街亭被魏國名將張郃擊敗,蜀軍戰略主動權完全喪失。為避免更大損失,諸葛亮只好收集殘兵退回漢中。就這樣,形勢最好的第一次北伐宣告失敗。諸葛亮上表自貶為右將軍,至於馬謖的結局,有多個版本,《三國演義》的說法是被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此外還有下獄後被殺、下獄後死於獄中等多種說法。
馬謖該不該殺?這個問題一直有很大的爭議。易中天教授認為,馬謖可殺,可不殺。無論如何,馬謖之死對蜀漢來說確實是一大損失,一大悲劇,但若說他活著伐魏就怎樣怎樣,諸葛亮就不會累死云云,未免有點想當然。至於馬謖死時「於時十萬之眾為之垂涕」雖見於《襄陽記》,但蜀國全部軍隊只有十萬,第一次伐魏時損失慘重,兵員肯定低於十萬,而蜀國總人口不超過一百萬。十萬「垂涕」就相當於全部的軍隊或全國總人口的十分之一都在哭他,這種記載是否經得起推敲?仔細想想其實不難得出結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諸葛亮絕不會甘心於此次失敗,他在漢中「勵兵講武,置造攻城渡水之器,聚積糧草,預備戰筏」,等待下一次機會。果然,半年以後,他認為的機會來了。
原來,曹休上了周魴的當,損失慘重,諸葛亮認為,從外部看,曹休兵敗,魏軍聚集於東南一線,關中虛弱(司馬宣王治水軍於荊州,欲順沔江伐吳,詔郃督關中諸軍往受節度);從內部看,他認為「戎士簡練,民忘其敗,蜀軍元氣漸復。」於是,諸葛亮隨即上《後出師表》,再次興兵北伐。《後出師表》是否真為諸葛亮所寫,史學界有很大爭議,但諸葛亮又一次北伐,卻是十分確定的事。蜀漢建興(公元228年)12月,距離第一次北伐失利僅半年時間,右將軍行丞相事的諸葛亮率領大軍通過大散關(今陝西省寶雞市西南五十裡),進入關中平原,圍攻陳倉。
然而,諸葛亮的此次出兵路線,一開始就在曹魏預料之中。《三國演義》第九十六回中,魏主曹叡與司馬懿有一段對話:
叡曰:「倘蜀兵再來入寇,如之奈何?」
懿曰:「臣已算定今番諸葛亮必效韓信暗度陳倉之計。臣舉一人往陳倉道口,築城守御,萬無一失……」
實際上,預料到諸葛亮會兵出陳倉是大將軍曹真而非司馬懿,他留郝昭加緊修備戰具嚴陣以待。那麼,曹真為什麼會預料到諸葛亮必走此路?他真的有未卜先知之能嗎?
我們知道,諸葛亮北伐根據地漢中谷地與曹魏控制的關中平原隔著高峻險要的秦嶺山脈,成為南北之間一道重要的屏障。其間共有四條通道供行,我們之前簡單介紹過,下面再稍微詳細地說一說這四條通道。如下圖所示:
散關——秦嶺西端與隴山分界處為嘉陵江上遊低谷地帶,這是秦嶺西部南北往來的一條最重要通道。散關(又稱大散關)即在此通道的北端當道依險而立。它是關中與漢中巴蜀的咽喉,無論是想北上或者南下,佔據散關都是必須的。散關出口處即為陳倉地帶。
褒斜道——褒斜道主要沿褒水和斜水河谷而行。河谷深險,懸崖壁立,通行不易。故歷代多治棧道於褒斜,當時的情況趙雲在第一次北伐失利退兵時,為防止曹真的追擊,燒毀了赤崖一段棧道,短時間內並不能修復,因此諸葛亮出此道的概率極小。
儻駱道——其中一段越秦嶺主峰,盤山路曲折迴旋八十餘裡,共84盤,行軍不易,易受阻塞。谷道全長420裡,險峻難通,不利於大軍輜重糧草通行。
子午道——位於秦嶺最東端,谷道全長660裡,因秦嶺高峻,道路曲折迴旋,幽深險峻,極不利於大規模人力物力的運行。
比較四條通道,只有散關最有可能通行大軍,另外的三條谷道可能用於出奇兵。而歷史上南北爭風之際,多以散關為要衝。
再看一下雙方兵力對比:第一次北伐蜀軍約有十萬,北伐失敗兵力受到很大損失,具體損失了多少兵力,史學家看法不盡相同。諸葛亮回漢中後「減兵省將,明罰思過」,應該是對軍隊進行了精簡。因此,儘管演義中誇成「起三十萬精兵」,估計能夠聚集的兵力頂多也就是5萬左右。魏國方面,陳倉城內郝昭兵力僅有1千多人,費耀和王雙的援軍估計有3千左右。合計一下,此次戰役魏方參戰兵力總計4千多人。可以說,從兵力對比上,蜀漢佔據壓倒優勢。但這場仗如何打的呢?《資治通鑑》有以下記載:
「亮自以有眾數萬,而昭兵才千餘人,又度東救未能便到,乃進兵攻昭,起雲梯衝車以臨城。昭於是以火箭逆射其梯,梯然(通「燃」),梯上人皆燒死;昭又以繩連石磨壓其衝車,衝車折。亮乃更為井闌百尺以射城中,以土丸填塹,欲直攀城,昭又於內築重牆。亮又為地突,欲踴出於城裡,昭又於城內穿地橫截之。晝夜相攻拒二十餘日,曹真遣將軍費耀等救之。」
諸葛亮以數萬大軍的絕對優勢兵力,攻打一下僅有千餘人的陳倉,用盡他能想到的所有方法,連續攻打了二十多天,卻始終在一個小城面前無可奈何。如何看待諸葛亮此次出兵?
有人認為,諸葛亮出兵是為了吸引魏軍,減輕東吳的壓力,這種看法有點滑稽。蜀吳兩國雖表面結盟,但始終為本國利益不斷算計,諸葛亮會為了減輕「盟友」壓力而付出這麼大的代價,未免可笑。還有人認為,打陳倉其實是諸葛亮的一次攻城訓練,對曹魏反應速度的火力偵查,諸葛亮想測試一下曹魏的援救速度。這種看法匪夷所思,我們知道,蜀軍伐魏,一個嚴峻的問題是後勤保障非常困難,出動幾萬大軍,耗費巨大人力物力財力,付出重大傷亡,只是為了「火力偵查」,「測試一下曹魏的援救速度」?那可真是如同兒戲。難道諸葛亮不懂得「兵者,國之大事也」的道理嗎?
諸葛亮此戰真實目的,無疑是想趁魏軍東下,關中兵力虛弱之際,魏軍無法在新敗後快速組織起強大的救援軍團之時,奪取陳倉這個重要城池,進而以之為據點,進攻長安,最終奪取整個關中。最低標準,也要吞併關中幾座城市,希望以此彌補第一次北伐戰役的損失。然而,魏軍在郝昭帶領下,陳倉防禦極為出色,讓此次戰役蜀軍無果而終,只斬了個王雙,得不償失。此次戰役充分證明,蜀軍完全不擅長攻城。實際上,第一次北伐時,蜀軍兵力同樣佔絕對優勢,戰爭發起又具有突然性,但蜀軍圍攻隴右成果甚微,也表現了蜀軍攻堅能力低下的劣勢。
那麼,諸葛亮再次北伐,其他大臣態度如何?無論《資治通鑑》還是《三國演義》,都明確記載了蜀漢群臣的反對態度。《資治通鑑》記載的是:「……欲出兵擊魏,群臣多以為疑。」《三國演義》則說「諸臣多言未可輕動」。可惜,諸葛亮並沒有聽進去,戰略上盲動,具體戰役中又在自己極其虛弱時候猛攻敵人,耗損大量戰略物資,付出重大傷亡來攻城,最終一無所獲。
或許我們有這些的疑問:楚漢相爭時,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大獲成功,而諸葛亮「暗度陳倉」卻變成了「明度」,仗敗的慘不忍睹,這是為什麼呢?韓信暗度陳倉雖有風險,但漢軍面對的是為各自利益時常交戰的諸侯,霸王項羽又沒啥頭腦,大可以混水摸魚。況且,當時中原戰火不斷,劉邦卻在休養生息。諸葛亮不同,他面對的是強大的、統一的曹魏,蜀漢的連年戰爭,國力弱小,出川要克服複雜的地形,軍隊疲憊不堪,戰鬥力低下,士氣低落,攻不下僅有千人的陳倉,其實並不十分意外。